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遠程教育教師合作文化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教師文化
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教師的文化品味、文化人格和文化特色影響著學校整體文化的提升。教師的職業意識、角色認同、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態度傾向與行為方式等共同組成了教師文化的內容,教師文化成為學校文化的核心,越來越受到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視。加拿大學者哈格里夫斯把教師文化分為四種類型,即個人主義文化、派別主義文化、自然合作文化和人為合作文化,并認為最理想的合作文化應該是具有自發性、自愿性等特點的自然合作文化。在任何一所學校中,教師都是以群體而存在的,因此教師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應該有它獨特的文化特征。教師文化融合了教師群體的價值觀,形成了為教師群體所認同并遵循的價值規范,這就為形成和諧、競爭、合作、溝通良好的教師集體奠定了基礎。同時,教師在群體內的相互溝通、信任和支援以及對于教育、教學上的問題進行討論、共同應對和解決,這些人際關系模式和聯系方式,體現著教師文化的形式。由于教師群體的合作者之間在關鍵價值上追求廣泛的一致性,又不拘泥于細節上的高度一致,因此,教師群體的合作者之間保持著寬容和開放的態勢,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協作、共同進步。
(二)遠程教育教師文化
遠程教育教師文化的形成有著與傳統教師文化相同的生成過程,即都經歷了教師職業文化與社會道德文化因素的吸收與提煉,進而形成教師群體性的價值觀念與意識的這一過程,但遠程教育教師文化又有著自身的獨特性。現代遠程教育服務的對象是成人學習者,有著不受年齡、智力、身份、經濟狀況、空間、時間等限制的身份特點,同時還具備一定工作經驗,自主性較強,傾向于采用交互式、小組研討等方式進行集中學習等多方面的學習特點,這些充分體現了遠程教育服務對象的大眾化特點。面向大眾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的特殊性,要求遠程教育的教師要具有較高的服務觀念,而遠程教育教學手段是否有效,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與學生間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意識,信息溝通是否順暢,是否具有較為一致的認同與歸屬感等。遠程教育教師在工作中長期運用遠程教育理論與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師生交互學習以及為學習者提供遠距離支持服務,逐漸形成了特殊的價值認知、理想信念、情感體驗與行為習慣,同時在社會傳統教師文化觀念的影響下,進一步對這些特殊認知進行自發地整合與提煉,進而形成了特有的遠程教育教師文化。
(三)教師合作文化的內涵
“社會互賴理論”“交往理論”為教師間的合作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與指導。教師的內部合作,主要表現為內部教師間及教師與有關人員間的合作,而教師的外部合作,則主要體現在與別的學校、單位、教育主管部門等外部機構的合作。通過合作,教師個體體驗到互相勉勵、扶持與關懷的情感,從而在群體內部形成一種資源共享、精神相遇、個性自由表達、身心愉悅與情感流動的氛圍,為教師個人的發展提供動力,使他們達到實現自己、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目標,在合作中也展現和提升了教師文化。在合作文化中,要求教師個體要以具備合作觀念為前提,能夠理解合作的意義,并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合作行為和態度。由于遠程教育教師文化的特點決定了遠程教育教師要有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和觀念,與他人有更廣泛的交往,因而遠程教育教師合作的群體具有較強的流動性,隨教育實踐活動的變化而在人員組成上發生變化。教師個體在共同愿景與奮斗目標的指引下,開展分工協作,實現資源互補。
二、現代遠程教育教師開展合作的必要性
(一)遠程教育教師合作的現實需要
現代遠程教育是在師生處于準分離的現實情境下,通過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來完成教學過程的一種教育方式。處于這樣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教育系統”中,客觀上就需要教師組成不同的“工作組”,共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在現代遠程教育中,開展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學,就變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國未來遠程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會更依賴于所處的群體,通過協作實現教師個體與群體的專業成長。
(二)現有遠程教育虛擬團隊中教師合作存在不足
由于遠程虛擬教師團隊成員間主要依托現代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手段進行交流,同時,由于其團隊成員間存在地區分散性,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遠程教育教師虛擬團隊的流動性和開放性,促進了教師間知識與經驗的交流與分享,推動了教師教學、科研和實踐能力的培育與發展,進而有利于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教學生態系統。但是在我們現有的行政權力環境中,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機制較難形成,合作往往只停留在教學的研究合作與經驗的交流層面,教師之間整而不合,組合的程度高而合作的成分少,很難實現有效的力量聚合與資源的合理組合,進而限制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開放大學的建設為教師合作提供了宏觀指導
基于為遠程學習者提供時時可學、處處可學,便捷化、多樣化的學習支持服務的辦學理念,開放大學在其自身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將大力推進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創建友好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以及增強與國內國際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等,作為其重要的建設目標與要求。這些建設目標與要求的提出,無疑為遠程教育的跨機構、跨部門、跨學科的合作搭建了宏大的指導框架,其中也蘊含著對教師間開展深度融合與交流的殷切期許。同時,結合電大遠程接待中心(Call-center)呼叫系統的設計與運行,將為學習者提供更加準確、規范和多樣化的學習服務,也為教師間的合作、教師與其他遠程教育服務管理與支持人員間的合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實踐天地。
三、遠程教育中阻礙教師合作文化發展的因素
(一)遠程教育優秀教師文化的缺乏
首先,遠程教育教師受教師傳統的角色定位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其個體的價值需要與突破創造被忽視掉了,處于主流意識地位的是教師作為工具人的傳統角色認知。這種普遍存在的主體創造性實踐不足與文化惰性的影響,對于優秀教師文化的生成形成了羈絆。其次,部分遠程教育學校內部存在的派別主義文化也造成了教師間的隔閡與隔膜,不利于教師“范邊際”合作的形成。學校中的派別主義文化的現實存在,影響著教師間展開跨地域、跨部門、跨學科的深度合作,學校中派別主義文化一旦盛行,教師間很難形成開放、信任、健康的文化環境,因為教師分屬若干個非正式組織或派別,而這些“小團體”又通常是教師個體利益表達與訴求實現的重要組織保障,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教師更依賴、并忠于自己的“小團體”,避免與其他團體教師往來。因此,遠程教育教師合作文化難以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優秀與積極健康的教師文化。
(二)遠程教育教師合作機制的缺乏
自2006年1月教育部成立了“質量工程項目規劃工作組”,正式啟動高等教育的“質量工程”以來,加強高校教學團隊建設成為了眾多教育界人士普遍關注的焦點。而由于遠程教育領域教師的分離現狀,使得真實的教師團隊無法形成。因此,跨越不同的學校和機構,甚至是不同的地域來共同組建教師虛擬團隊,以實現遠程教育教師跨邊界的學習互動與經驗的共享,就成為了遠程教育教師開展團隊合作的迫切要求。而國家開放大學對于組建虛擬團隊的積極探索,體現著現代遠程教育教師合作機制培育的現實需要性。在開放大學系統內組建課程教學團隊和專業教研組等虛擬團隊,通過聯合編寫省開課教材、聯合開發課程資源等共同任務的完成,可以實現開放大學系統內跨部門、跨機構,甚至是跨地域的交流與合作,有助于提升教師個體的專業與技術水平,有助于創造開放、互勉的積極氛圍,有助于培養教師個體之間、機構與部門之間的協作精神,有助于實現功能強大的資源共享。但是目前,大多數省級電大以下或省級電大內部,這種合作機制都相對缺乏,現有的虛擬團隊的運行方式與效果發揮都不夠理想,缺乏科學的合作機制對團隊運作進行指導與規約。
四、現代遠程教育中教師合作文化的構建
(一)樹立教師合作的共同信念
沃倫•本尼斯曾經說過:“在人類組織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勵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聯結在一起。”因此,樹立共享的價值觀念與信念是教師合作文化建設的前提。而教師合作的愿景與信念的建立需要依托于一定的“使命”,“愿景”必須得到“使命”的支持。因此,遠程教育機構要以創建積極健康的教師文化為核心,創建積極健康的學校文化,樹立學校發展的共同愿景與信念。此外,還要制訂教師合作的具體計劃,在團隊合作實踐中促進遠程教育教師群體凝聚力的形成,幫助教師樹立合作的共同信念。
(二)明確促進教師合作的組織機構
自然合作文化當然是最理想的教師合作文化,但在學校教師合作良好氛圍沒有形成的最初階段,合理地吸納人為合作文化,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來加強領導和管理應該是遠程教育機構首先考慮的問題。而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系統內組織機構,則可以為教師合作文化的生成創造條件,引導教師合作由自上而下的組織管理行為,走向自下而上的自主、自律的合作行為。如國家開放大學系統各種形式的課程建設、骨干教師團隊均在國家開放大學教學或教務部門的管理下發揮其合作效能,通過開展教研活動、開發教材等實踐活動,促進了教師合作關系、合作意識的形成,并逐步在系統各層級內形成合作規范及合作習慣。
(三)建立更加合理與長效的外部保障機制
遠程教育教師合作離不開持續的外部動力的激勵,這就需要在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評價性制度、獎懲性制度等具體措施的同時,還要使這些措施的運行被置于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的監管之下,由此形成一套長效保障性機制。處于這種機制作用下的遠程教育教師才能夠充分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認識到合作的長期性,自主地尋求開展合作,積極推動合作氛圍與合作精神的生成,促進教師合作文化的培育。
(四)遠程教育模式推動教師合作文化的生成
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以個體勞動為主,彼此間大多孤立,同時基于現實競爭需要,個體對于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教學經驗,往往采取保留的態度。而遠程教育模式下教師間有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合作要求,更多體現的是知識的分享與個體學習的互助,這有利于個體間建立真誠友好的合作關系。遠程教育領域的教師在其開展教育教學合作過程中,通過分享教育技術與聯合進行教學反思,促進了積極、共享的教師合作文化氛圍的逐步生成。
(五)以教育實踐活動帶動虛擬教師團隊建設
哈格里夫斯建構的“流動的馬賽克”式的教師文化模式,為虛擬團隊建設提供了文化方面的理論借鑒,而我國遠程教育層級辦學特點造成了教師的現實分離狀態,卻使得真實的教師合作團體難以形成。教師虛擬團隊正是在“流動的馬賽克”式教師文化模式下,打破機構、部門與學科間的團體界限,使各團體間的活動范圍及其組成人員處于一種流動狀態,在不同團體間形成一定的交叉與重疊,進而達到互助成長的一種新形式的教師合作模式。在實踐探索方面,國家開放大學課程與管理團隊的建設,為虛擬團隊建設的研究與探索提供了積極的、經驗性的認識。第一,虛擬團隊應樹立以“信任”為基礎的積極情感,這樣個體的技能、態度、行為、文化背景才得以被接受、認可和尊重,個體自覺完成個人任務,并對組織目標負責,實現良好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控制,最終實現知識和信息的分享。第二,在虛擬團隊中,應培養開放、寬容的合作氛圍,在平等中合作,在合作中實現共同的成長。在這種團隊合作模式下,體現的是平等的、分享型的團隊文化價值觀。同時,這種體現和諧生態理念的團隊培養模式的運轉又是由“退出機制”在進行著調節,實現教師的合理流動。第三,遠程教師虛擬團隊需要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帶動教師發揮團隊效能,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強化團隊內部合作,培養合作型教師文化。
作者:張立群 張建茹 李亞光 單位: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