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國內研究現狀。
黨的十六大以來,學術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研究成果較多,具體研究的問題大致可歸結為以下三方面。
1.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意義。
觀點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我國軟實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代表有白淑英的《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發展觀及其理論意義》和陳志華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兩個作者都認為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網絡時代中國文化發展實踐的新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理論成果。觀點2: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網絡文化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以人為本思想的全面貫徹實施,有利于揭示網絡文化與人在互動中的規律。主要代表有宋元林主著的《網絡文化與人的發展》,陶侃主編的《我們都是網中人——網絡文化與人的發展》以及佐斌等人主編的《網絡文化與青少年發展研究》。陶侃通過對一些生活化的案例與情景進行剖析和點評,即學術論述、觀點與生活化描述相結合,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網絡文化與人的發展影響之方方面面。佐斌等人認為和諧的網絡文化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1.2建設中共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方向。
觀點1:網絡文化建設要突出“中國特色”。我國正處在發展中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要適應我國國情,彰顯黨的先進性,突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質。李娟在《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網絡文化》中指出,網絡文化的“中國特色”主要體現為突出民族性、彰顯先進性和注重服務性。1.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建議。觀點1: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國特色網絡文化建設。代表作有課題專家組發表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強國對策建議》等。觀點2:增加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應量,提高供應能力。魏蘇偉在《中國特色網絡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中指出,當前能給人帶來立體享受的網絡文化產品數量還很有限,并且海量的網絡文化資源沒有合理的分類整理,使得廣大網民在輸入關鍵詞查找時找不到相關內容,難以滿足其需求。
2.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網絡文化的研究存在兩大中心:一是虛擬社區,二是在線身份。觀點1:虛擬社區。睿音高得的《虛擬社區》是其研究網絡文化的代表作,書中他也詳細闡述了網絡文化的發展以及對現今社會的種種影響。他認為虛擬社區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忽略面對面,以網絡為媒介做各種事情,但他們所做之事與現實社會中聚集到一起面對面的群體所做的事完全一樣,只不過通過了網絡傳達,把身體留在電腦后面。觀點2:在線身份。雪麗.特科爾(SherryTurkle)在《屏幕生活:因特網時代的身份》中提出了在線身份這一觀念。她指出,“網絡世界并不是一個地獄,它是一雙筏子、一架梯子、一個過渡空間、一種延期償付,到達更加自由的境界之后就被丟棄了。我們不必過絕屏幕生活,但我們也不必把它當做另外一種生活對待”。這些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研究的專著和論文,內容深刻廣泛,視野開闊,為我們進一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對已有研究現狀評論
1.優點。
學者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研究拓寬了網絡文化的內涵,指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意義和途徑,并提出了對策建議,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豐富與發展具有深刻意義。
2.缺點。
盡管有眾多學者已經研究過或者正在研究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內容,但在某些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上缺乏深入地、有針對性地研究,嚴重制約著我國網絡文化的發展。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網絡立法方面。
互聯網作為文化傳播的新途徑,對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揮著巨大作用,但客觀上互聯網也為網絡信息污染和網絡犯罪的產生創造了條件。網絡謠言、網絡虛假廣告、網絡黃色信息、網絡迷信等遍布網絡世界的每個角落。因此完善與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顯得尤為重要,但學者們目前對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少,沒有形成有效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對策建議。
2.2技術創新與網絡文化安全方面。
網絡文化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來建設安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宣傳體系,實現我國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政策和信息的宣傳,讓我國本土的信息通過網絡傳播開來,加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加大網絡技術投入和進行網絡技術創新對網絡文化安全的意義重大,目前對此方面的研究甚少。
2.3基于群體差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
中國特色的網絡文化應以人為本,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滿足不同人群的精神生活需求。但我國目前的網絡文化對不同的人群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網絡平臺上沒有針對不同人群的音樂、游戲、視頻、網站等,不僅不利于信息的檢索查詢,而且對那些法律觀念淡薄、自制力不強的人危害更大,尤其是青少年,嚴重影響和諧網絡環境的建設。基于群體差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體系建設是當前所忽略的研究領域。
三、研究方向
基于群體差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要求建設與兒童、青少年、中老年等人群的性格特點、身心健康、生活環境、這段時間內所從事的主要工作相適應的網絡文化,網絡平臺上有本人群的專屬網站和與之年齡相合適的游戲、視頻、消息等非結構性數據,以其滿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對基于群體差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對不同人群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培養,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作者:武笑笑 陳靜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