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間生育習俗文化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祈子習俗
即尚未誕生兒女前的求取習俗。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新婚不滿一年的新人求子。如舊時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晚,乾縣一帶普遍流行要子習俗。當晚,新婚不足一年的媳婦婆家要備好應用食品,供奉娘娘神像或牌位于新房桌上。然后由福壽雙全、多子多孫的兩位老太婆,扮演成一對“老倆口”,懷抱事先做好的布娃娃,點明香燭,雙雙跪地,口唱《求子歌》,祈求新娘早生貴子。經過一番打趣耍笑后,“老倆口”便把布娃娃塞在新媳婦懷里,旁觀者硬推扯著新媳婦向神位納頭跪拜,再把布娃娃取出來放在炕上的被窩里,大家這才歡笑散去。主家設宴款待兩位老太婆。此俗全由婦女們操辦,表示婦女在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責任。
二、分娩習俗
(一)生育禮俗
在人生禮儀中,生兒育女是家庭和家族中的一件大事。陜西農村婦女懷孕叫“有喜”,生子叫“添喜”,乾縣一帶把產婦叫“月婆”,把嬰兒叫“月子娃”;陜南把產婦叫“月母子”。臨近產期,孫子輩鬧討“喝喜”酒。在女兒臨產當月的初二、三,女方親娘要攜帶大烙餅(鍋盔)和小孩裹肚,住到女兒家服侍。一般進門先不打招呼,而要直奔灶房,將大餅扣壓在鍋蓋上,用拳頭擊破,將裹肚從女兒住房的窗口拋進去,再進屋撿起來壓在席底,稱為打鍋,意在祈求生產順利和母子平安。產婦坐月子都有約定俗成的禮儀。當地人叫坐月子或臨床,按習慣其丈夫不能隨意出入產房,接生要由接生婆擔當。但孩子出生后,講究丈夫要陪夜,以保護母子平安。胞衣或者深埋于大樹之下,或者放在住所的上方位置(地下),總之不能讓人隨便偷去吃掉。因孩子胞衣,特別是頭胎胞衣,是很富營養的,故忌人拿去。
(二)誕生禮俗
1.報喜
產婦分娩后,父母首先要記住嬰兒誕生的時辰,一兩天之內,丈夫首先要向娘家報喜。舊日報喜時生男生女還有區別,如在渭南地區,報喜時帶酒一壺,上拴紅繩為生男,拴紅綢為生女。女婿臨走時,娘家用紅布包幾個圓形烙餅(托托饃),象征“給嬰兒帶奶糧”。
2.三朝禮
嬰兒出生后三天,外家備黃酒、掛面,讓產婦食用,為嬰兒“下奶”,并給嬰兒一件布衫叫“蛻毛衫”,祈盼穿上蛻毛衫,便早日蛻掉胎毛。凡生了子女三天以后,娘家都要拿上烙餅、掛面、雞蛋等物,前去看望,稱為“送湯”。表示對女兒的祝福和關懷。三朝禮始于唐代,所謂“三朝與兒落臍炙囪”,指婆婆或接生婆要檢視嬰兒臍帶剪痕,為嬰兒洗澡換衣,所以陜南等地叫“洗三”。陜南漢中一帶,娘家在第7天要送“月月米”;即一斗米和一些鮮菜,當地民諺說“添喜進口,增糧滿斗”,“月母子吃了娘家糧,孩子不把舅舅忘”。媳婦產后十天,娘家、婆家的所有親戚要給產婦送小米、掛面、雞蛋、紅白糖等,稱“看月婆”。而多數地方每當嬰兒降生,婆家要當即通知媳婦娘家,次日娘家要送來紅糖、醪糟、鹿角等,以利于下奶。農村中人緣好些的,村里人要先抱主人家的柴禾放在家門口燒,名叫燒娃。這時主家人要捧著煙酒糖果出來招待大家,就地設宴。也有人給降生嬰兒的祖父、祖母臉上抹上鍋底黑墨或添上朱紅色,既表示祝賀,也圖個熱鬧。十五天時,娘家要攜帶雞蛋、掛面、饦饦饃再次看望,稱“看半月”。
3.賀誕習俗
(1)滿月
嬰兒出生滿一月叫“滿月”。滿月即彌月之喜,禮儀更隆。重旬邑人對嬰兒“滿月”十分重視,因新生嬰兒給年輕的父母和年老的祖父母帶來了欣慰和希望,大家心中高興,借此慶賀、熱鬧一番。滿月是生辰紀念中最隆重的喜慶日子,過滿月前幾天,主家就開始籌備酒席。來賀喜者要帶一身小孩衣物或二尺花布作為禮物,嬰兒的外婆所帶禮物最為貴重,一般有衣物、鞋帽、兜蓬、被褥,從頭到腳要齊全。除衣物外,還要烙十個干糧,南塬土橋一帶興囫圇,意為圈住嬰兒。此舉就叫“過滿月”,舊時叫“喝喜酒”。渭南一帶娘家要送虎形饃,希望嬰兒健康成長;寶雞一帶娘家要送“曲連饃”,就是大小不一,中間空的圓形蒸饃,祝愿嬰兒長大后生活美滿。舅家送的曲連饃特別大,扶著嬰兒從中間通過,祝愿嬰兒平安度過難關,順利成長。淳化人講究禮重舅家,要求舅家給孩子帶上自做的青蛙圖案花裹肚,從頭到腳的衣帽鞋襪一應俱全,還要給嬰兒母親帶上珍貴禮品,以表示娘家人對女兒、外孫的關懷,取其大吉大利之意。這天中午還要備香裱,由婆婆抱上嬰兒,點燭燃香,嬰兒母叩頭下拜,敬灶神,許心愿。同時要給嬰兒取名字、穿新衣、理胎發、留照片。這一天,賓主無分叔侄、爺孫,任意開玩笑、嬉戲;誰都可以給爺爺、婆婆臉上抹紅抹黑,這叫“掛紅”。此舉最有趣,有時,一個“突襲”,爺爺或婆婆被抹成“關公”或桃花臉,會逗得滿堂哄笑。經常是爺爺剛洗完臉,又會被抹紅,有的人干脆花著臉不洗,任其笑鬧。并有為“爺爺輩抹花臉”之戲,謂之“抹些黑,不吃虧;抹些紅,不受窮。”意在預祝吉祥。酒飯罷,眾賓客要觀看孩子,并送“見面禮”,多則10元20元,少則3角5角。
(2)撞干爹
嬰兒滿月后要剃頭、換衣,當日十二時,父母抱著嬰兒出門去“撞喜”。如遇到第一個人是成年男子,就拜他為“干大”(關中稱爹為“大”);碰到成年婦女,就拜為“干媽”;碰到老漢拜“干爺”;碰到老婦拜為“干婆”。碰到的第一個人,不問生熟或窮富都拜認,并請到家里坐客。3日后再備禮品,抱上嬰兒登門拜訪。被拜者設酒款待親家,并贈給嬰兒衣帽等禮品。從此兩家結為親家,逢年過節禮尚往來。拜干親體現了父母對子女的祝愿和厚愛,民間相信“雙爹雙娘,福大命大,逢兇化吉,遇難呈祥”。(3)挪窩窩孩子滿月后,母親要抱上嬰兒去娘家住幾日,稱為“挪窩窩”。秦都區渭河南一般將嬰兒第一次去舅家叫移窩。去前先給孩子抹點鍋墨,住上8天,最長9天,不能過10天,但也不得少于3天。由舅家回來時,給孩子臉上抹點白粉或白面,意為黑娃變成白娃,得到了舅家人承認。此外舅家人要給嬰兒一個銅錢,用一截細紅線繩拴住,套在孩子脖頸上。
4.戴項圈與贖身
舊時孩子滿月后,家長給拴戴上項圈,到神像前許愿,祈使保佑。長命鎖多為銀質,上鐫“長命富貴”四字。上墜長命鎖,小孩要一直戴到13歲后,再到當初保命的神像前取下,稱為“贖身”。這種風俗50年代漸漸消逝。過去,還興送長命富貴的項圈。
三、過歲
當孩子滿百日時稱百歲,寓意祝賀嬰兒長命。滿周歲時,舉行的禮節叫周歲或抓周。一般在桌子上放些紙、筆、書、算盤、脂粉、紙制的生產工具等,看孩子抓住什么,以預測其將來的志向。現亦講究合影留念。過歲,嬰兒出生至12歲,每年逢生日稱為“過歲”,吃長面條以示關懷。過歲者懂事后,在飯前給年長者磕頭。拜認的干大干媽,每歲必有賀禮。12歲時在十字路口“卸索子”。
四、過關
在農村流傳過關習俗已很早了。多為在老人做壽棺時,左鄰右舍為那些愛鬧小毛病的孩子討吉免災的一種習俗。具體的形式是:一個人將小孩托在手中,從未上底的木槨里直貫下去,下面一個人接住后又從外邊交給上邊的人,如此反復三次,同時要對唱三遍《過關謠》。凡是給孩子過關的主家,都要專門給木匠師傅提上煙酒,送些賞錢,以討取吉祥如意。
五、還愿
也叫贖身。孩子滿月時,為了使孩子平安生長,就要給灶神許下一個愿,如9歲送一只雞,12歲送一頭豬之類,求神保佑。孩子長到12歲時,標志著孩子由童年進入少年,舅家每年的送燈禮節就結束了,這叫做完燈。舊時認為孩子從那個娘娘廟祈要的,就是那個娘娘廟的神靈撒下的,要購買一個銀項圈在脖子上,俗稱鎖鎖。要是滿月時碰有干大,就要沿門討要百家錢,托百家眾人之福,把孩子牢牢拴住,乖乖長大。同時,還要特意做兩個小巧玲瓏的紅口袋,吊在項圈上。一個封底,一個無底。意思是說孩子將來聽到好話,裝進有底的口袋記下;聽到壞話,就裝進無底的口袋漏掉。家境貧寒的要做紅布項圈,用紅線打結為記,每歲結上加一枚線,12歲完燈時開鎖取之,以示孩子成人,要在娘娘廟或灶神前磕頭謝恩,故稱贖身。
六、產房禁忌
婦女分娩后,通常在產房門上掛一紅布條,表示一月內忌諱生人人內。特別是孕婦、寡婦、帶孝的人,怕他們帶來不祥,使產婦斷了奶水。其次,忌諱帶銅、鐵金屬器皿進入產房,忌諱把產房內的東西外借。在坐月子期間,產房忌陰、潮、冷,產婦忌吃生、冷食品。
首先,嚴重的封建迷信色彩。民俗是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現象,它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在民間風俗習慣上的集中反映,某一種習俗形成后,往往會代代相傳,不斷地繼承下來,這體現了文化的傳承性,我國傳統的生育習俗具有鮮明地封建迷信特征,如祈福、驅邪等。雖然人們這樣做的目的是好的,祈祥求福,去病辟邪,都是為了孩子能夠健康平安的長大,但是有些形式或操作沒有實際意義,只是人們心理的反映;因此也只能作為文化的形式而存在,但這種文化正逐漸被現代科學文明的方式所取代。其次,具有明顯的傳承性與地方特色。傳承是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文化因傳承而揚棄,而發展壯大。關中民間生育習俗是關中傳統社會發展的產物,反映了關中民間對生育的高度重視,具有明顯的傳承性與地方特色。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成分與積極意義。
作者:李明津 單位:河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