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動物諺語中社會文化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進入諺語的動物種類研究
1.家養類動物諺語。
在動物諺語中數量最多的是家養類動物諺語,這類動物共出現了十一類,分別是馬、驢、騾、牛、羊、豬、狗、雞、鴨、貓、兔,概括了人類最常見的家禽、家畜品種。家養類動物由于和人關系密切,所以諺語中經常能體現出人們對這些動物習性和特點的了解,這是其他類動物諺語所不具備的特點,例如“銅騾鐵驢紙糊的馬“”馬有三肥三瘦,人有三起三落“”牽牛要牽牛鼻子”等都是談人類在飼養動物中寶貴的經驗;“一天省一把,十年買匹馬”討論的是動物的價值;“按牛頭吃不得草“”兔子急了會咬人“”槽里無食豬拱豬”等都是對動物習性的描述。在這十一類動物諺語中,數量最多的是涉及馬的諺語。因為在古代,馬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可以帶人跑,也可以拉車跑,一些跑長途的千里馬更是極為珍貴。馬諺語的內容多以表現馬在交通中的重要性為主,比如:“好馬不用鞭“”好馬不停蹄“”老馬識歸途”②等。古代家有好馬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比如諺語里有“門前系起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的描繪;另外也有很多對馬的自身特點的描繪,如“馬不知自己臉長“”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等。
2.水中動物諺語。
在動物諺語中,水中動物出現的比較少,只有魚出現次數較多,但也只是籠統地出現“魚”的稱呼,對具體魚的分類除了簡單提到鯉魚、鯽魚(“鯉魚找鯉魚,鯽魚找鯽魚”“開河的鯉魚賽人參”)外幾乎沒有其他,說明古代人們對水中動物的了解遠少于陸地動物。同時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中心集中在北方,魚的種類較少,因此在諺語中涉及較少。有關魚的諺語主要強調魚對水的依賴性,如“魚不可離水,虎不可離岡“”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等。
3.森林動物諺語。
在自然界動物中,有幾類大型動物一直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比如老虎、獅子、狼等。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這些動物是非常畏懼的。以老虎為例,動物諺語中與老虎有關的很多,但內容都是圍繞老虎吃人和打虎展開的,表現了人類和老虎的對抗性,比如“關門養虎虎大傷人“”東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是關于虎傷人的“;打虎親兄弟“”打虎要打頭,殺雞要割喉“”獨拳難打虎”是關于打虎的。古文化中,英雄也往往以打虎體現其勇猛,比如武松打虎、李逵打虎等。同時老虎、豹子、獅子雖傷人,但人們敬其氣勢,所以經常用它們比喻有才能的人,如諺語里有“虎瘦雄心在“”深山藏虎豹”等。而動物諺語中出現的狼是完全反面的角色,比如“狼披羊皮更陰險“”豺狼來了有獵槍”等,人們對狼的痛恨主要是因為狼生活在離人較近的區域,比起老虎、獅子這些深山動物來說,對人類的危害更大,尤其是狼喜吃羊的生物性特點,已經被社會化,成為弱肉強食的代表。
4.神話動物諺語。
有些動物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只出現在神話傳說中,這些動物身上有很多的傳統文化意蘊,主要有以下三種:龍、鳳、麒麟。這三種動物龍在水中、鳳飛天空、麟游森林,各有天地,各具特色。龍的形象一般有兩種:一是很兇猛的動物,如“惡龍不斗地頭蛇”;二是掌管下雨的神物,如“龍多不治水”。鳳凰的形象較為單一,只體現了它為百鳥之王的尊貴性,如“鳳凰不入烏鴉巢”等。麒麟是傳說中的神物,關于它的諺語突出其靈性,如“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草有靈芝木有椿,禽有鸞鳳獸有麟”等。
5.其他動物諺語。
除了上述種類的動物,諺語中還有一些其他種類的動物與人類接觸頻繁,如老鼠、老鷹、燕子、蒼蠅、虱子等,由于這些動物品性比較單一,所以諺語中只選取它們的主要特點做簡單描述。如麻雀的諺語突出其小的特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烏鴉體黑貌丑,所以有“烏鴉擦粉照樣黑“”天下烏鴉一般黑”等諺語。
1.在內容上動物的生理屬性和社會屬性雙層表意共存。
諺語以說明事理、傳授知識和經驗為目的,動物諺語也不例外。動物諺語中的動物首先具有動物的生理屬性,然后又被人類賦予了社會文化意蘊,即通過動物來表現人類的思想文化。比如用某類動物來表示某類人:【槍打出頭鳥】出頭鳥比喻帶頭人,中國文化中有首先出頭的人不會有好下場的說法,類似的說法還有“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再如用動物的動作行為比喻人的動作行為:【毒蛇口中吐蓮花】用毒蛇吐蓮花的行為比喻陰險的人說好話,【狼披羊皮更陰險】用狼披羊皮比喻壞人偽裝自己;還有用動物的處境比喻人的處境: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拔了毛的鳳凰比喻權貴之家失去勢力,身份和地位便會低于普通人。動物諺語中,動物的社會文化內涵大部分都和它的生理屬性相關,因而比較統一,如老鼠因偷吃糧食而被比喻貪婪的小人(老鼠愛打洞,壞人愛鉆空);豺狼因偷襲人類而被比喻大奸大惡之人(豺狼性惡,有錢人心狠);蛇因劇毒無比而用來比喻兇狠陰險之人(蛇走無聲,奸計無影)。但也有較為復雜的情況。首先在動物諺語中同一種動物可能顯示出不同的文化意蘊。比如諺語“烏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和“烏鴉擦粉照樣黑”中對烏鴉前者是肯定態度,用來比喻孝敬父母,后者是否定態度,諷刺壞人如何偽裝都不能遮住丑惡,還有“狗不嫌家貧”和“狗改不了吃屎”中對狗的表現方式也是如此。其次不同種動物也可能表現出相同的文化意蘊。比如“叫喚的貓不抓鼠”“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不叫的狗才咬人”“吃人的獅子不露齒”中出現了三種動物:貓、狗、獅子,但這三種動物都比喻表面上不露聲色、背地里搞陰謀詭計的人。人在和動物的相處過程中,逐漸了解并利用動物,因而賦予了動物越來越多的社會文化意蘊,這些文化意蘊體現了動物世界的豐富性,同時因為它們都是以人作為出發點而出現的,所以也體現了人在自然界中絕對的支配性。
2.在形式上動物諺語經常采用對舉的方式來表現其深層含義。
動物諺語在形式上經常是兩種動物一起出現,用相輔或相對的方式展示文化內涵。兩種動物也可能是動物和動物,也可能是動物和人。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第一種情況是兩種動物同時出現,共同比喻某一種人,這種方式擴大了事物的指稱范圍。比如:【前怕狼后怕虎,一事無成白辛苦】【怕狼怕虎,不在山上住】:虎狼同時出現,泛指令人恐懼的事物,虎和狼在其他語匯里也經常一起出現,比如成語里有“虎狼之勢“”虎狼之心”等,說明生活中虎和狼是人們最熟悉的食肉動物;【涉淺水者得魚蝦】【池里魚蝦不知大海大】:因為魚蝦是最常見的水中動物,所以魚蝦同時出現泛指水里的小動物。第二種情況是兩種動物同時出現,但它們的關系是對立的,用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某一種事物。比如:【烏鴉彩鳳不同棲】【鳳凰不入烏鴉巢】鳳凰極美,烏鴉極丑,鳳凰烏鴉對比出現,貶低烏鴉,抬高鳳凰,比喻好人不和壞人混在一塊,童話寓言中鳳凰烏鴉對比出現的例子也很多;【強龍不壓地頭蛇】【龍不跟蛇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虎是平級動物,可以一起出現,比如諺語里有“龍虎相斗,魚蝦遭殃”的說法。但龍蛇不是平級動物,二者一起出現時,龍比喻地位高的人,蛇比喻地位低的人,成語里也有“龍蛇混雜”的說法。第三種情況是動物和人一起出現,這時候動物表達的意義指向和人是相一致的,動物的出現起到了襯托人的作用,相當于古代的詩歌在創作中的“起興”手法,只不過起興是物在前、人在后,而動物諺語中是人在前、物在后,比如【人靠衣裝馬靠鞍】人馬對舉,主要指人要注意儀表,【人過留蹤,雁過留聲】人雁對舉,突出好名聲對人的重要性,【笨人先起身,笨鳥先出林】人鳥對舉,說明勤能補拙的道理。這類諺語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內容形象生動,所以在諺語中數量很大,現在人們依然在用這種格式創造新的俗語。
三、結語
動物諺語是諺語中最為生動的一種,人們通過動物的行為習性來表現人的思想、行為、愛好、習慣、品性等。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人為基點的動物評價體系,這個評價體系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種體現,因而研究動物諺語具有很大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白新輝 單位:山西呂梁學院汾陽師范分校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