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發展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章從人文地理學人地關系理論視角出發,以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法、實地調查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現代發展的動力機制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現代發展的動力機制包括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組成的內部動力機制與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人口、勞動力與科學技術、市場經濟體制、現代化政治制度、廣府文化傳統組成的外部動力機制。
關鍵詞:人地關系;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現代;動力機制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根基,現代文化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綜合創新。[2]動力機制是系統動力按照特殊約束關系所進行的演化運動,即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3]佛山擁有悠久的傳統武術文化傳統,是南派武術的發祥地之一。改革開放至今,佛山基本完成了從手工業城市向工業城市的轉型。佛山傳統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在現代化工業化城市發展的典型個案,對其動力機制的研究無疑對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乃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沿革
在漫長的中國傳統社會中,佛山一直屬于商品經濟發展中自然形成的市鎮,自宋代之后一直屬于南海縣管轄下的堡、鄉建制。政策雖然設有官吏治理,但并未駐軍。地方的治安主要依靠地方鄉紳。沒有駐兵的保護,地方只能自己辦團練維持治安,武術自然成為訓練的主要內容。嶺南地區自古就有習武傳統。秦代屠睢帥兵攻越,被越人大敗,損兵十萬余人。明代黃蕭養起義,佛山僅憑鄉紳組織的本地居民,在沒有要塞可守、軍隊支援的情況下竟殺敵數千人,堅守了半月之久,佛山居民的善戰可見一斑。《世濟忠義記》道:“無甲兵之援、險塞之限,徒以忠義之所激發,能使阡陌耒耜之輩,奮而成為精兵”。至明代更有完整的拳械套路。明清時期佛山的手工業已經非常發達,擁有大量的手工業工人,加之佛山本地的尚武傳統,為武術的發展提供了豐沛的土壤。特別是在清末,各派反清力量均選擇封建統治較為薄弱,手工業工人眾多,擁有尚武傳統的佛山作為發展基地。佛山在清代也成為南派武術的發展中心。到清末,蔡李佛拳取代了五大名拳的地位,成為佛山最大的武術流派。鴉片戰爭至民國時期,由于佛山位于廣東沿海,深處戰爭前沿,武術在政府與社會的雙向推動下在佛山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一時間武術成為了政府的“座上賓”,民間習武受到了政府的認可與支持,人們習武熱情高漲,武館林立,武術名家輩出,如黃飛鴻、葉問等武術名家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2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現狀
2.1文化形態多樣,整體規模不大
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社會武術、學校武術均呈現出分化的趨勢。其中,社會武術的分化趨勢更為明顯。社會武術中傳統與現代并存,傳承與創新兼顧。武館雖然是佛山近代社會武術的主要組織形式,但是在佛山現代社會中仍然生機勃勃。截至2015年5月,佛山在武術協會登記在冊的武館共有297家,未注冊的132家,總數達400余家。[5]除了武館以外,像武術節慶、民俗中的武術以及武術用品制造業在佛山現代社會中也擁有一席之地。除了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轉型,還有一些以傳統武術文化為內容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武術文化形態在佛山的發展態勢也非常良好。《黃飛鴻》《葉問》《詠春》等一系列以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為主題的武俠電影,在促進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對外傳播的同時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收入。傳統武術節慶活動、傳統武術旅游作為新興的武術文化形態也非常受到人們的喜愛。
2.2內容傳承有序,創新有所不足
傳統社會中,特別是明清時期,在佛山傳播的傳統武術主要包括洪、劉、蔡、李、莫等拳種。近代社會,隨著文化的交流,佛山傳播的拳種則以詠春拳、白眉拳、蔡李佛拳、洪拳、龍形拳為主。現代社會,除了佛山本地的傳統拳種之外,像太極拳、六合八法拳等外來拳種在佛山也有所發展。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脈絡清晰、內容較為完整。傳承內容的完整性增強了人們對傳統武術文化的認同性,是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現代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佛山傳統武術文化雖然傳承脈絡清晰,但是由于分支眾多,卻使得派系之爭明顯。例如,詠春拳、蔡李佛拳均開設有不同的分館,孰為正宗,至今仍未有定論。標準化是文化現代性重要的標志。現在社會中,傳統文化想要擴大自身的傳播,標準化改革勢在必行,這在韓國跆拳道、日本柔道、空手道的現代發展中可見一斑。
2.3發展力量多元,缺乏整體規劃
現在社會中,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力量多元。既有民辦武館、武術用品制造業、武術影視、醒獅表演團體,也有政府力量支持的學校武術、佛山功夫角,還有政府與社會系統推進的武術節慶活動、武術賽事、傳統武術進校園、武術旅游。但是,從總體來看,政府與社會的力量缺乏系統整合,還未形成合力,佛山亟需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發展進行整體規劃。雖然,佛山市政府在2016年出臺了《2016-2018年佛山武術文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6]但是該計劃還停留在宏觀層面。傳統武術文化作為社會公共產品,政府理應給予政策扶持。佛山作為現代化都市,城市排名已經躍居全國前十名,但是政府對傳統武術文化的投入卻與自身經濟發展不太相符。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主要以社會力量為主,相對而言政府對傳統武術在資金投入、組織用地、注冊、運營、賽事組織等方面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
3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現代發展的動力機制
人文地理學人地系統理論認為文化處于人地關系系統之中。它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傳統、自然資源、經濟基礎、政治環境等外部因素影響的同時,[4]也受到文化自身內部結構體系的影響。在不同的區域,這些內外部因素的組織機制不同,因此,文化采取了不同的發展方式。
3.1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現代發展的內部動力機制
3.1.1精神文化是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現代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佛山傳統武術文化是廣府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開放性與變革性、包容性、重商性的精神特質。佛山傳統武術文化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與變革性。明末清初時期,民族矛盾激烈,佛山成為秘密組織傳播武術的重要區域。現代社會中,佛山傳統武術人士則將這種開放的、變革的精神運用到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化實踐中,在傳統武館、武術旅游、武術教育乃至民俗中武術的現代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佛山民間文化異彩紛呈,是粵劇、南派武術的發源地。特別是對于非常注重派系的武術而言,不同流派的武術卻在佛山得以共融,佛山文化的包容性可見一斑。現在社會中,佛山傳統武術文化也呈現出包容性的特征,體現在傳統與現代并存,本地域傳統拳種與其它地域拳種相融。
3.1.2現代化的組織方式是佛山傳統武術現代發展的重要保障
處于現代化都市中的佛山傳統武術很好地借鑒了現代化企業制度,注重組織方式的標準化建設。在佛山,雖然名為武館,而且規模并不是那么宏大。但是這些武館的企業化建設還是較為完整的,一般都擁有市場營銷、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職能部門。標準化的組織形式有利于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播,是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現代發展的重要保障。
3.1.3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種類多樣、傳承脈絡清晰、內容較為完整
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種類多樣、傳承脈絡清晰、內容較為完整。自明末清初的洪拳,至近代的勃興的蔡李佛拳、詠春拳等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脈絡較為清晰。雖然經歷了國內戰爭以及建國初期的文化大革命短暫的中斷,但是由于時隔時間不遠,基本保持了清晰的傳承脈絡。傳統武術文化強調口傳心授,因此清晰的傳承脈絡有利于傳統武術文化傳承內容的完整性。除了傳承脈絡清晰之外,佛山傳統武術書籍保存的也較為完整,這也有利于傳統武術文化傳承內容的完整性。有民國年間黎葉虎手書的《詠春樁法》、民國年間手抄的《黃飛鴻工字伏虎拳》《林世榮虎鶴雙形拳》拳譜。現代佛山傳統武術的傳承人均有明確的師承,而且習練的傳統武術文化基本保持著拳種原有的風格。傳承脈絡清晰,傳承內容完整有利于增強人們對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認同性,特別是有利于增強海內外不同門派的認同性。當然,傳統文化內容的標準化也是傳承文化現代化重要的一部分,克服門派之爭,統一傳統武術自身的拳理、技術體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實社會需求再對其進行科學的創新是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3.2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現代發展的內部動力機制
3.2.1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
佛山地處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以平原為主,四面環水,西江、北江干流及支流貫穿全境,水道縱橫,河涌交錯,四通八達,加之佛山氣候宜人,使得佛山農業較為發達,在秦漢時期已經成為魚米之鄉。佛山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佛山手工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使佛山躋身于中國四大名鎮和“四大聚”行列,成為工商業重鎮。良好的經濟基礎,為人們習武提供了基礎條件,特別是明清時期隨著手工業的發展,佛山聚集了眾多的手工業工人,為武術的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參與群體。佛山市緊鄰廣東省省會廣州市,南鄰港澳。自古就處于中國對外貿易的前沿。現在,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佛山現代化交通設施完備,公路四通八達,與廣州開通了地鐵,使得佛山與廣州的連接更加緊密。
3.2.2充足的人口、勞動力與先進科技條件
商品性生產的形成和進步,大大促進了工業的發展,佛山冶煉、石灣陶瓷發展迅速,繅絲、絲織、棉織、麻織等手工業相繼勃興。文化往往依靠戰爭、人口遷徙都手段得以傳播。佛山傳統武術文化也是一樣,其產生與發展均離不開戰爭與人口遷徙因素。近代社會中,交通與信息技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傳統武術文化開始借助報紙、書籍進行傳播,這一時期佛山傳統武術仍然以本地域傳播為主。現代社會中,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進入信息社會之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自媒體、電視、電影等現代化傳播媒介得以發展。佛山傳統武術文化正是借助于武俠小說、影視劇得以名揚海內外。
3.2.3市場經濟激發了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活力
由于經濟基礎良好,加之身處改革開放前言,佛山當前已經步入工業化城市。[7]從現代化的角度來看,佛山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城市。而且從經濟結構來看,佛山的經濟的驅動主要依靠社會力量,在佛山市場主體中,民營企業占95%,民營經濟對佛山GDP貢獻率為63%。民營經濟占GDP的比值遠遠超過廣東省的平均數字。佛山作為現代化城市,市場經濟體制較為健全,民營經濟發達。傳統武術文化作為佛山社會的一部分,其發展也離不開佛山的大環境。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以社會力量為主,民營武館是市場的主體,武館經營者對市場經濟的認識較為深刻,注重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營。佛山經濟發達,民營經濟是經濟的主體。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發展更多依靠民間力量驅動,政府更多的是將傳統武術組織視為普通的社會組織對其進行管理,并沒有像其他地域那樣給予傳統武術文化過多的政策扶持。這種做法,有利有弊。從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而言,較少的政府干預有利于促進資源的自由配置,促進傳統武術組織的優勝劣汰,激發其積極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傳統武術文化作為文化產品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其投資回收期長,利潤率低。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其生存較之其它行業更為艱難。
3.2.4現代化政治制度是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現代發展的重要保障
由于佛山身處改革開放的前言,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也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走在佛山,給我們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是普通的政府大樓與宏偉的企業大廈,宏偉的宗祠。這也許是佛山小政府、大社會的體制改革最為明顯的成果。民主、分權、治理是人類政治發展的必然走向。[8]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佛山非常注重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的職能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引導與法律保障體系建設層面,將微觀管理層面放之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整體而言,傳統武術文化在佛山的發展主要有社會力量驅動,較之登封少林武術、溫縣太極拳、武當武術等地域武術文化的發展,政府對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的支持力度有限。現代社會,佛山已經步入現代化城市行列,經濟、社會的運營日趨標準化、法制化,大社會、小政府的格局日趨形成,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政府對武術發展的思考更加理性,很難像其它地域那樣介入過多的力量,通過行政干預推動傳統武術的發展。
3.2.5廣府文化是佛山傳統武術文化現代發展的文化土壤
佛山地域傳統文化氛圍濃厚,宗祠、民俗節慶處處可見,孕育在豐厚的廣府文化基礎上的佛山武術文化形態多樣。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其社會經濟發展植根于廣府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9]佛山武術文化的發展也離不開廣府文化的影響。周毅剛認為廣府文化的特征包括海洋性、商業性、革命性、世俗性、兼容性等。古越之地在古代遠離中原政治中心,官方對其的控制力較弱,因此使得廣府文化具有很強的世俗化的特征,頗具南國風情。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佛山工商業進入鼎盛時期,由于遠離政治中心,佛山當時是一座沒有城墻的大都會。因而,在嶺南廣州、佛山同為兩大中心城市,廣州市封建政權的代表,佛山則更具有民間文化的創造力,成為傳統文化的代表,世俗性的市井文化無疑是佛山最重要的文化景象。佛山民間文化異彩紛呈,是粵劇、南派武術的發源地。特別是對于非常注重派系的武術而言,不同流派的武術卻在佛山得以共融,佛山文化的包容性可見一斑。
作者:殷小翠 張振濤 單位:南京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與人文學院 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