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俗文化外宣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化外宣是展現文化軟實力、樹立大國形象的重要戰略,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重點工程。陜北民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是中國文化外宣的重點工作內容。本文從這一背景出發,圍繞陜北民俗文化的內涵特質,再結合當下基于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鍛造等背景的目標要求,對比當下陜北民俗文化對外宣傳的基本情況和問題分析,探索其不斷優化、改進外宣工作績效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陜北;民俗文化;對外宣傳;傳播
伴隨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文化越來越收獲全球影響力,一些具有獨特形成歷史與極高地位的地域民俗文化則依憑這一時代機遇優勢獲得廣泛的對外傳播的效果,成為文化全球化時代中國向世界塑造文化軟實力的鮮明例證。民俗文化是任何民族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菁華和民族靈魂所在,更是國家實力的標志。因而全球化時代推進民俗文化外宣,既是國家傳承文化、提升綜合國力的內在需求,又是世界文化寶庫自我更新、促進“內循環”的必然趨勢。
一、陜北民俗文化概況與外宣價值分析
(一)陜北民俗文化概況介紹
陜北主要指延安、榆林所轄區域,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因而孕育出的民俗文化歷史悠久、質感厚重,黃河、長城、黃陵等中華傳統文化地標的發生構建幾乎都與陜北有關。陜北地理區位自古以來都是多民族交融之場,自夏以來,先后有犬戎、契丹、匈奴、鮮卑、蒙古等20多個少數民族與漢民族雜居融匯,再加上這一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相對封閉,造就了陜北民俗文化的多元豐富性、地方特色性、歷史久遠性和時空開放性。(1)衣食住行的物質民俗文化。陜北地區氣候類型較為極端,冬寒夏熱春風沙,因此羊皮襖、紅腰帶、白羊肚手巾是陜北人的慣常穿戴,如信天游《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藍》等很多陜北民歌歌詞中都有對該服飾的描述。黃土高原的地貌和土壤結構也決定了陜北飲食多以谷、豆、蕎麥和羊肉以及醋為主,如羊肉泡饃。還有獨特的窯洞、灶火作為居所,以及趕集逛廟會、走西口等商旅活動,都反映了陜北人民獨特的生活環境和習慣。(2)婚喪嫁娶的生活民俗文化。陜北地區在婚喪嫁娶方面習俗規范甚多,時間、地點、衣著、風水等往往形成復雜的講究和繁冗的禮節。如民歌《蘭花花》中唱道“正月里(那個)說媒,二月里定,三月里就交大錢,四月里迎,三班子(那個)吹來,兩班子打……”,正是這一現象的寫照。(3)文藝與信仰的精神民俗文化。相比于物質生活,陜北地區獨特的文學藝術和信仰則更具有文化的集中反映性。陜北的文藝形式包括民歌、腰鼓、剪紙、嗩吶、社火等,而尤以民歌最為普及和標志性,前文提到衣食住行和婚喪嫁娶,都以民歌演唱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再加上黃土高原風格的雄渾腰鼓和蒼涼嗩吶,共同匯成陜北地區的文化名片。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陜北的精神信仰也自然會帶有求神拜佛、祈福求雨等迷信色彩。總之,陜北民俗文化集中體現了這一區域群眾長期形成的物質精神生活、族群個性心理,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文化特質和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陜北民俗文化的古老性、多元性和復調性決定其優劣雜陳,在對外宣傳上自然要取精去糟、揚長避短、去偽存真。
(二)陜北民俗文化對外宣傳內涵與必要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區域民俗文化外宣就是對地域外的宣傳和不同語言文化間的語言轉換宣傳,由于其目標傳播對象是域外受眾,本質上是一種異語文化傳播,因而本身具有跨文化的屬性。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及話語權的提升、對外開放并主導全球化程度加深以及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推進,像陜北這樣的地域民俗文化也將通過對外宣傳走向世界,讓世界人民了解、體驗陜北民俗文化,并帶動當地文旅、工商業、農業等經濟發展,造福三秦大地。陜北民俗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最具歷史性的代表類型,其向世界的傳播也能夠更為集中展示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特色濃郁的屬性和優勢,是真正的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的全方位展現。
二、基于國際話語權目標的陜北文化外宣現狀與問題
陜北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封閉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尤其是信息傳媒、文化產業并未與其厚重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因而其文化外宣工作必然要依靠國家力量得以支撐推進。自20世紀90年代起,陜北地區各級政府部門即動用政策力量、財力物力人力開展當地民俗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宣傳,憑借對外開放效應也推進了文化對外傳播,在其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影響力的成績。進入21世紀以來則更加注重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傳播,積極搭建平臺以推廣陜北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如剪紙、布堆畫、安塞腰鼓和陜北民歌,都在政府的推動下在歐美澳洲等十幾個國家通過藝術展、文藝演出、競賽、譯介與學術研究等方式得以對外傳播和展現,但以當下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文化國際話語權建設的要求而言,陜北民俗文化外宣無論是水平還是效果都存在一定差距,也有一些基于經濟、社會、文化地理、信息技術等多方面的條件限制。
(一)文化外宣意識不強
這里的外宣意識,不僅是外宣意愿的主動性,還包括對文化外宣內涵的理解。前者在“一帶一路”、大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等目標的要求下問題還比較集中,因為這一工作對政府的依賴還十分嚴重,大部分的工作和成績還是政府機關獨角戲的努力,而相關的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團體、群眾文化組織、科研教學機構以及媒體并沒有被廣泛盤活融匯,它們也都缺乏將陜北民俗文化對外宣傳的內驅動力。而后者的影響就更嚴重,由于對文化外宣內涵認知不清,理解膚淺偏頗,很多還停留在一般的宣傳概念上,沒有跨文化的意識,傳播過程中也沒有相關譯介等文化轉換工作內容,在文化差異方面也處理不當,并不利于陜北民俗文化的有效外宣,往往停留在了形式上。
(二)外宣專門機構缺位
文化是一個包括萬象的系統,其對外宣傳也必是一個綜合工程,因而需要復合型主體來承擔使命。陜北民俗文化同樣包含著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因而在外宣方面,涉及民俗文化的產品化、品牌化、商業化運作,民俗藝術表演的融媒體、跨文化制作、編排與傳播,民俗文化資源從發掘、保護到整理的文博和學術研究等,都需要一個專門的文化外宣機構來全權負責,統籌安排、精心策劃、科學布局,并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然而陜北地區目前在這種專門的文化外宣機構尚未構架成形,政府機構作為文化外宣的主導者也往往力不從心,完成任務多于主動創新,于民俗文化相關的各主體也沒有形成外宣合力。
(三)可落地的配套政策不完善
目前國家層面關于“一帶一路”倡議、文化軟實力、國際話語權等宏觀戰略……和指導性政策完備而充分,為陜北民俗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論指導和目標指引,但相關可落地、可執行的配套政策的制定卻比較滯后。配套政策是落實民俗文化外宣并得以獲得切實成效的保障,而目前在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條件、有針對性的配套政策,統籌規劃民俗文化“走出去”、充分調動民間藝人和群眾積極推動民俗文化跨國交流,都尚不完善。
三、打造文化國際軟實力,創新陜北民俗文化外宣策略
當下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大國崛起時代和全媒體開放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積極推進陜北民俗文化對外宣傳,就要平衡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多方面因素,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媒體和大眾,放眼國內國際的雙格局、雙循環,探索新時代區域民俗文化外宣的創新策略。
(一)運用開放媒體提升陜北地區民俗文化外宣意識與綜合能力
作為外宣工作主導,政府要帶頭樹立開放媒體打造新時代民俗文化外宣意識,要主導文化對外傳播、譯介和交流的模式創新,尤其是要主導差異化、分類化、錯位式的跨文化外宣模式。要在“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等戰略目標的指導下,建設開放媒體的基礎設施和輻射網格,對散落、隱藏在民間的民俗文化資源深入調查、創造性挖掘,并在保持文化性和融入商業性上把握分寸。如抖音、快手等當前自媒體最新形態,通過發揮它們的良好的展示、傳播和營銷作用,吸引更多國家的關注。同時,通過整合與發揮博物館、科研教育機構對民俗文化的儲備、整理、傳授與研究的作用,讓陜北地區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文化外宣對于文化傳承、發展與創新的重要作用。
(二)整合多主體力量打造陜北地區民俗文化外宣的產品定位
內容為王是任何媒體時代最終的競爭目標,文化全球化讓各民族民間文化得以同臺展示,則更加突出了文化產品本身的特色和價值。尤其是在樹立文化外宣意識的基礎上,對陜北民俗文化的展現就要更加體現出文化全球化這個“世界舞臺”的全新平臺的要求和特點。文化輸出、跨文化往往要求民俗文化要平衡文化自身的“絕對性”特色屬性和“開放性”普遍特征的關系。政府要整合企業、社會組織、民間藝人及專業團體、媒體、文博科研教育機構多元主體的力量,將政策、資本、人才、信息、知識、輿論等多類型資源融為一體,統領民俗文化公共產品和商業品牌的塑造。要首選最能代表陜北地區特色的民俗文化如腰鼓、剪紙、社火等作為拳頭產品,置于產品體系和品牌框架的核心位置,在跨文化展示中盡可能保持原汁原味,追求“信”與“本”,對于目標受眾而言形成壓倒性的“審異”體驗。同時注重民俗文化中能夠具有“民族相通性”的,如民歌、嗩吶、面食等世界人民易于接受的內容,通過譯介進行傳播,追求“通”和“達”,形成“共情”體驗。這種有選擇的、分類別、有層次的品牌設計,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多元化的異文化體驗需求。
四、結語
總之,陜北民俗文化外宣工程,順應了文化全球化時代的大趨勢,中國打造大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的訴求,也是陜北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全新的增長點。在“一帶一路”等中國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搭建健全的機遇動力下,陜北民俗文化外宣并開花結果將成為中國文化對外輸出的焦點亮點。
參考文獻:
[1]陸建非,戴曉東.跨文化交際研究新動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
[2]李宏亮,吳永強.新時期中國民俗文化國際傳播的戰略思考[J].當代文壇,2015(01):139-142.
[3]曹艷艷.淺析“一帶一路”背景下陜北民俗文化對外傳播[J].西部學刊,2020(15):22-24.
作者:方亞利 單位:榆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