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戲曲年畫題材文化價值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戲曲與年畫都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在相互影響、不斷對話中共同走向輝煌。就民間年畫的題材來看,戲曲內容占很大的比重。戲曲年畫也成了人們審美和教育的重要工具。本文探討了戲曲年畫的主要題材流變、主要種類形式及其所蘊含的獨特文化價值。
【關鍵詞】戲曲年畫;題材流變;種類形式;文化價值
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數次考察年畫,探討過年畫與戲曲的深層次文化關系,戲曲、年畫在相互影響、不斷對話中共同走向輝煌。俄羅斯社會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院院士李福清教授出版了大量中國通俗文學研究論著。在他人生的后期,他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中國年畫文化內涵的研究上,其中如何將中國木版年畫運用到中國戲曲表演藝術中去,是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他發表的作品中,把翻印的戲曲年畫作為研究清朝舞臺表演及觀眾反應的重要資源,通過木版年畫中描繪的舞臺、演員、戲曲表演來管窺中國戲曲史發展的一些方面。
一、戲曲年畫題材流變
戲曲年畫常見的題材有歷史傳奇、神話傳說、民俗故事等。“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封神演義”、“西游記”、“天仙配”都是戲曲故事中傳唱不衰的經典題材,民間藝人的形象表演使人們得以充分的想象。有關民俗生活情趣和倫理道德教化的故事也常常成為年畫所采用的題材。關于夏、商、周三代的戲曲年畫主要源于《封神演義》和《武王伐紂平話》等古典小說,在有關三代的戲曲年畫中最為民間津津樂道的題材有“岐山腳”、“渭水河”、“黃河陣”、“陳塘關”、“反五關”、“哪吒鬧海”、“剪梅鹿”、“雙旗門”、“黑虎下山”、“孫臏下山”等。有關秦漢題材的戲曲年畫主要取材于《春秋》、《戰國策》、《史記》、《吳越春秋》等歷史著作。西漢題材有“蘇武牧羊”、“朱買臣休妻”等。反映東漢光武帝劉秀及其重臣興國之功的有“取洛陽”、“白蟒臺”、“上天臺”等。反映三國題材的戲曲年畫尤其多,三國故事已經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重要內容。三國題材的戲曲年畫主要取材自“三結義”、“三顧茅廬”、“捉放曹”、“三戰呂布”、“連環計”、“轅門射戟”、“戰宛城”、“白門樓”、“擊鼓罵曹”、“古城會”、“衣帶詔”、“火燒新野”、“長坂坡”、“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蔣干盜書”、“赤壁鏖兵”、“甘露寺”、“回荊州”、“黃鶴樓”、“取南郡”、“戰長沙”、“蘆花蕩”、“柴桑口”、“西川圖”、“過巴州”、“夜戰馬”、“對金抓”、“單刀會”、“百壽圖”、“定軍山”、“陽平關”、“鳳鳴關”、“天水關”、“空城計”、“戰北原”等。各地反映秦漢題材的作品還有“馬鞍山”、“重耳走國”、“五雷陣”、“清河橋”、“專諸進魚”、“趙氏孤兒”、“漁家樂”、“霸王別姬”、“玉虎墜”、“文姬歸漢”等。隋唐英雄故事歷來是民間藝人和文人騷客們樂此不疲的題材,也是最受各地戲曲歡迎的演出題材之一。門神畫上尉遲恭、秦瓊走進千家萬戶,也影響了后代的戲曲和年畫。還有人們耳熟能詳的隋唐英雄人物程咬金、羅成、單雄信、薛仁貴、秦英、羅章及女英雄樊梨花等。《隋唐演義》、《說唐全傳》以及《征西全傳》都成為戲曲年畫取材的源泉。可以在年畫中見到反映這一時期的題材,如“香山還愿”、“柴王推車”、“風塵三俠”、“貴妃醉酒”、“帶子上朝”、“敬德釣魚”、“羅成招親”、“太平橋”等。宋元時期各地村鎮建有大量寺廟,同時也大量出現了神廟戲臺。一些戲曲活動被當時的畫工繪入圖畫、壁畫,反映當時社會文化的戲曲年畫題材主要有:“大鬧淮安”、“火焰駒”、“貍貓換太子”、“陳妙常”、“西廂記”、“千里送京娘”、“穆柯寨”、“鍘趙王”等,從中可以看到宋元時期的生活面貌。明代題材的戲曲年畫反映市井平民百姓生活的內容大大增加,受此影響,歷史題材與英雄人物題材大為減少,戲曲年畫的內容更加生活化,創作更貼近生活,出現了一些幽默詼諧、風趣活潑的喜劇和愛情題材作品。明代的戲曲年畫是沿著雜劇、傳奇兩條脈絡演進的。主要題材有“忠心報國”、“二進宮”、“法門寺”、“萬歷登基”、“拾玉鐲”、“打櫻桃”、“走雪山”、“桃花洞”、“寧武關”、“假金牌”、“通天犀”、“明珠記”等。按照王樹村的研究和考察,由于年畫每年都要更新換樣,且難以保存,因而真正流傳下來的與明代戲曲有關的年畫很少。清代戲曲在元明戲曲的基礎上迅速發展,進入了一個大繁榮時期。“清代年畫藝術高度發展,是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無法比擬的”。雜劇和傳奇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而各種地方戲發展起來。但是清代雜劇和傳奇也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其中《長生殿》和《桃花扇》就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清代前期的戲曲逐漸民間化和通俗化,走上了現實主義之路。先是盛行昆曲、高腔折子戲,后是各類地方戲的興起。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昆曲日漸衰落,地方戲得到迅猛發展。深受普通百姓喜愛的戲曲被年畫藝人引入創作之中。清代主要題材有:“春秋配”、“小放牛”、“珍珠塔”、“花園贈珠”、“王小趕腳”、“甘鳳池”、“鳳凰嶺”、“巧姻緣”、“兄妹開荒”、“盜御馬”、“盜金牌”等。另外,還出現了一些反映女國題材的戲曲年畫,如“女子愛國”、“女子求學”、“女子自強”等。這些愛國題材戲曲年畫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表達了人們反帝和反對清政府對外割地賠款的思想感情。
二、戲曲年畫主要種類形式
扇面畫是戲曲年畫中最多的一種。北方各地年畫產地大都出現過扇面戲曲年畫。楊柳青的扇面戲曲年畫清新脫俗,以欣賞為主;而山東鄄城紅船口、山東東昌府、河南滑縣等地木版套印的扇面戲曲年畫則以實用為主要目的。濰坊等地也流傳著“做版子刻案子,捎帶著糊扇子”的說法。這些扇面畫以傳統戲曲年畫中的武戲為主,多取自“隋唐演義”、“三國演義”、“西游記”、“白蛇傳”、“楊家將”、“施公案”、“拾玉鐲”、“鍘美案”、“春秋配”等歷史故事。有一種常見的“書本子”戲曲年畫,主要是表現民間熟知的戲曲故事,也稱作“喜字畫”,是清末民初山東、河南、河北等地農村常見的一種把扇面畫裝訂成冊的戲曲年畫,外面用老粗布做成封面,用來給婦女刺繡花樣。戲曲年畫中還有一種燈方年畫,俗稱燈籠畫、燈籠屏畫。民間正月十五有賞燈、猜謎和放花燈的習俗。民間藝人將燈籠和木版年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燈籠上貼上年畫,晚上透過燈光映出燈影,集娛樂性、觀賞性、知識性為一體,十分美妙。一個燈籠常有幾幅連環年畫,大都取材于民間故事、古典名著等。著名的燈方年畫產地有河北武強、河南安陽、山東紅船口等地。聰明的武強人把謎語和圖畫一起印到糊燈籠的紙上,畫面由故事和謎語組成,形成獨特的燈謎畫。年畫有大小尺寸,大的是“中堂”,小者四開為“橫披”,還有“貢箋”等規格的。其中四條、八條、十二條不等的多幅屏條畫,則表現較為復雜的戲曲故事。
三、戲曲年畫匯集了民眾的審美思想和人生價值,起到啟蒙教育的作用,也烘托吉祥喜慶的文化氛圍
戲曲中民俗生活與倫理道德教化的故事也常常成為年畫所采用的題材。這類戲曲年畫簡明扼要地講述了戲曲故事,再現了舞臺上戲曲人物的形象和姿態,使觀眾身臨其境,回味無窮。老百姓通過這些有“故事”的年畫認識到了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圣賢英雄等群體的不同特點,學到了為人處世的智慧以及忠孝節義的道德規范。地方特色的小戲年畫也浸透著民俗與教化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如朱仙鎮的“王小趕腳”與“三娘教子”等題材的戲曲年畫,著力傳達出濃濃的倫理道德觀念。近代還出現了一些反映時政及愛國題材的改良新戲年畫,如“捉拿罌粟花”、“黑籍冤魂”、“女子愛國”等。戲曲年畫通常色彩艷麗,吉祥題材受到青睞,除此之外,還有喜劇題材也是首選,這些年畫具有烘托喜慶氣氛、裝飾美化環境及娛樂的功能。戲曲年畫還可用于裝飾燈籠、風箏、扇子等。大量的此類中國戲曲年畫把戲曲小說、傳奇和神話傳播到各個地方,營造出喜氣洋洋、張燈結彩的熱鬧場面。長靠短打的武打戲曲年畫最受孩子們的喜愛,那充滿動感的身段、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令人流連忘返。自清代以來,逐漸形成了崇尚英雄的戲曲文化。在戲曲年畫中,凸顯英雄人物形象的數不勝數,根據戲曲故事改編出的門神也不少,有穆桂英、秦良玉、秦瓊、尉遲恭等。英雄人物也是集忠、孝、節、義于一身的人,凸顯了中國傳統價值觀念。民間戲曲年畫把這些無比神秘、高大的英雄形象請進千家萬戶,大大提升了這些英雄形象的世俗感、親近感。
參考文獻:
[1]楊連啟.戲出年畫考述[M].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19.
[2]梁愛莊,ELLENJOHNSTONLAING.論李福清的中國戲出年畫研究[M].馬紅旗,譯.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52.
[3]張瑞民.年畫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及其創新機制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4]薄松年.中國年畫藝術史[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5]王樹村.中國戲出年畫[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作者:張瑞民 單位:衡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