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主持人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升級路徑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全媒體擁有集大成的融合媒介和多變的媒體市場,對播音員、主持人的業務素養及文化修養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本文就如何跟上時展的步伐,把握好手中的話筒,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強的升級之路,淺析播音員、主持人一步步堅定文化自信,聲發時代強音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全媒體;播音員;主持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
一、全媒體語境下播音員、主持人之現狀
全媒體不僅是新的傳播理念、新的傳媒手段、新的媒介形態,同樣也是新的信息生產方式。因此,大眾隨時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狀態中,也隨時擁有成千上萬可供選擇的節目。猶如百年前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預言的一樣,娛樂的版圖開疆辟土,已是這個時代的傳媒霸權。而與娛樂文化相伴而生的商業模式成為加速媚俗化、逐利化的溫床,作為節目主導和核心的播音員、主持人,在全媒體語境下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具有越來越重的分量。柏拉圖曾提出著名的洞穴理論,即在黑暗的洞穴里燃起一堆火,那么洞穴中人只能看到自己或別人的影子,而并非真實的自己或他人[1]。因此受眾獲得的信息,一定意義上源于媒體意志的創造。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播音員、主持人處在媒介的前沿,成為信息的始端、服務行為的起點、欣賞娛樂的前導、談天說地的窗口,理應在文化獲取、文化認知、文化消費的各個層面,充分發揮價值引導、情感向導的方向標作用,且將這種“意見領袖”的角色內化為一種自覺主動的責任擔當,真正扛起引領時代文化潮流的大旗。
二、播音員、主持人文化自覺之必要
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是1997年由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2]。這既不是毫無保留地繼承中華文化,也不是全盤吸收其他文化,而是用選擇的態度有甄別地繼承、有區分地融合。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對中華文化的堅定與清醒、堅持與篤信,如何將更多、更新、更好的文化思潮擴充為我們全新的文化力量,發人深省。而播音員、主持人的文化素質將直接轉換為文化傳播的效果,文化傳播效果進而升華為文化影響,文化影響進一步反映出國家、國民的精神文化面貌。簡言之,播音員、主持人文化價值的有與無、多與少、強與弱、高與低、深與淺,都直接關系到主持人自身的形象與個人魅力,也直接關系到電視節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的生成與影響[3]。不斷增加與補給主持人文化價值的砝碼,既是提升主持人魅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最終實現傳播效果的強有力保障。
三、播音員、主持人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強
(一)各美其美——傳承經典,拒絕范式。各美其美是說各自繼承和發揚本國、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因此我們要傳承的是中華悠久文化中最燦爛、最光輝、最先進的部分。具體到播音員、主持人的職責上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從播音員、主持人的工作內容來說,將中華優秀文化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給受眾,這是長期工作的出發點與立足點。因為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形成的獨特歷史原因與發展環境,傳承經典式地追根溯源是為了發現文化的基因,找準文明的脈搏,尋找精神的家園。毋庸置疑的是,中華文化在不斷積淀傳承的過程中已然成為這個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與自信根基。而文化傳承的本質,說到底是一種人際間的傳播活動,需要傳播者宣傳引領、釋放能量信息,通過不斷擴大的影響力,收獲接受者與支持者,越來越多的接受者與支持者將這種傳播無休止地循環下去,最終達到傳播效果的無限放大。另一個層面,從播音員、主持人的工作風格出發。全媒體語境下,復制型主持人的時代已經終結,個性化凸顯是必由之路。我國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曾對嘗試模仿他畫作的年輕人留下“學我者亡”的忠言,放到此刻異常貼切。拒絕范式的、模板化的主持人,尊重個性、崇尚風格是行業發展的趨勢。央視新聞主播朱廣權在《共同關注》節目中妙語頻出,因其獨特的幽默風格“吸粉”無數,也被眾多觀眾戲稱為“央視段子手”。成語、俗語、詩句的引用、改編,結合網絡流行語和特殊的節目語境,使嚴肅的新聞節目煥發生機。可見適度的個性魅力,不僅不會影響信息傳遞,反倒大為增色,成為播音員、主持人保持長久生命力和號召力的需要。
(二)美人之美——善于欣賞,學會借鑒。美人之美是指各個民族和國家,用學習和欣賞的眼光對待與自身不一樣的文化,而不是墨守成規,更不是故步自封。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善于取長補短的民族,所以智慧的火焰得以在東方照耀千年,而清朝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也成為民族發展中刻骨銘心的慘痛記憶。時間的車輪不曾休止,目前大規模的文化輸入使中國文化系統處于一種“人耕我獲”“坐集千古之智”的佳境,因此善于欣賞、學會借鑒也是迅速繁榮文化事業的有效途徑。這里的欣賞和借鑒,應當是不拘一國、不拘一族、不拘一人的。播音員、主持人只有將這種“不拘”轉化成強大的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歷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的結晶星羅棋布般散落在地球的四方角落,文明的源頭是無數支流跨江渡海的交融。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人類文明是由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出訪所到之處,最陶醉的是各國各民族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我國一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56個民族相守相依,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無法分割。播音員、主持人在成為合格的從業者之前,也將從學習一代代播音人歸省、打磨、整理的理論知識,到模仿一個個專業出色的主持前輩,最終開悟頓徹,形成個人風格,這一切都建立在前人栽樹的基礎之上。因此,美人之美不僅是藝術的起源(模仿說),也是播音員、主持人成功的起點。
(三)美美與共——兼收并蓄,知行合一。美美與共指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學習,共同呈現一個異彩紛呈的文化世界。費孝通先生認為研究我們原有的文化并非是“復古”,相反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與發揚。在同西方世界密切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文化中好的東西講明白,使其變成世界性的東西[3]。進而言之,文化的傳承不是完全回歸過去,以過去作為尺度和標準,而是擷取精華,弘揚與繼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造成的文化沖擊中,中國永遠不會與“強權文化”同聲同氣,也絕不認同“墻頭草文化”。真正優秀的、散發出“美”的文化應當是不卑不亢、有禮有節、有品格與操守的。疾風知勁草,如何在文化接觸中實現“和而不同”,這是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其核心在于一個“共”字。播音員、主持人要始終保持自信、理性、熱情的姿態,帶領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舞臺,以切實的情感與語言去傳播、傳遞文化之美是彰顯中國大國風范和文化自信的最好方式。例如《朗讀者》節目,曾在2018年走出國門去往德國,在主持人董卿的帶領下與法蘭克福當地觀眾分享屬于中國的文學詩意,節目在彼此的交流對話中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把不同視角下傳統文化的魅力帶給觀眾,堪稱美美與共的良好典范。
(四)美益求美——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新時代要有新作為,新作為需要新形象。在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強國的號召下,塑造好、展現好、傳播好中國形象,是當代中國人,更是新聞媒體人肩負的光榮使命。文化自信的道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這不僅是我國從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的必經之路,也是最終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信的使命是文化自強,是國家文化繁榮的必然。即從文化自信一步步走向文化自強,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將美進一步升華到美益求美。作為播音員、主持人,要堅守但不保守,自信而不自負,學會用中國的話語體系在任何場合,乃至國際社會聲發中國強音,善于用中國夢的時代故事在任何時刻,尤其是國際交流的舞臺上大放異彩,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從而不斷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國際影響力。說到底,一切文化實踐的本質都是創新,而創新關聯文化自學、文化自信、文化自強,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升級的過程。在中國走向文化強國的必然進程中,播音員、主持人的責任意識和角色擔當是文化引領的重要保證。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閱兵式直播中,主持人康輝、海霞以完美的解說贏得了觀眾的大力贊揚,在直播中字字鏗鏘地將一個不斷超越、自強不息的軍事、政治、科技、文化大國的形象,展現在世人眼前,圓滿完成了主持人“鐵肩擔道義,妙口出華章”的職責使命。
四、結語
當今媒介生態下集大成的融合媒體,對媒體從業者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處于傳播前沿,不僅具有信息傳遞的職責,同樣肩負文化醒人、文化化人的職責。應以文化自覺為知識素養的提升起點,以文化自信為文化實踐的發展目標,以文化自強為共筑中國夢的篤定信念,由表及里,由淺至深,通過對文化價值的正確認知,對文化發展的全面把握,對踐行文化傳播職能的主動擔當,發揮播音員、主持人在全媒體節目中的中堅力量,堅定文化自信,聲發時代強音,直面機遇挑戰,奏響發展凱歌!
參考文獻:
[1]李普曼.公共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
[2]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399.
[3]曾志華.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命題的提出及思考[J].現代傳播,2007(1):144.
作者:鄭雅馨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