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人類學視野下舞獅文化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田陽舞獅在廣西傳統節日“三月三”的襯托下一直深受群眾的好贊,從早期將田間的稻草臨摹成舞獅的模樣來嚇跑侵略糧食的野獸,到真正將舞獅子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林間小路、農家大院,甚至到了現今走向社會、國家乃至國際的舞臺上,但一旦脫離了傳統節日的平臺,舞獅都回到以往沉寂的時日。研究通過從人類學的角度來分析研究田陽舞獅活動文化特征的現實狀態,來探索其社會價值。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田陽舞獅;文化
1前言
田陽舞獅自明代有確切記載以來,至今已有將近500年的歷史。隨著民族社會環境以及文化變遷的需求,民族傳統體育的社會文化價值地位將不斷地得以提升,促使其不斷推陳出新,田陽舞獅是廣西壯民族文化的體現,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不但具備了本民族文化的內涵,且因為它融文化、體育為一體,能夠娛樂身心,而且還具有較好的健身作用。探究其文化特征,全面地認識和了解其社會文化價值,對推動民族地區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2田陽舞獅的文化特征
2.1民族身份的歸一性
舞獅活動是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作為傳習數百年的民間活動,田陽舞獅在長期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體現了豐富的民族與民俗文化,承載諸多民間吉祥的象征寓意,如慶祝豐收、開業慶典、民族節日節慶活動等,都充分體現了壯民族人民對生活、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同時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帶有象征意義的舞獅表演,強化了其所蘊含的本土民族文化特征,形成了壯民族的集體記憶,最終對自身的民族身份達成了自我認同、自我標識。人們可以通過參與或觀賞“壯獅”,可以體驗和深入了解自身的文化特色,逐漸認同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實際上,舞獅表演的高難度、驚險壯美的動作,傳遞出不畏艱險、勇于拼搏、積極進取的精神,對觀眾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心理影響,從而發揮了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功能。
2.2民族文化的厚重性
田陽舞獅源于民間娛樂活動,在生活中的展現多為象征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在進行表演中往往選擇針對某一種生活現象加以編排與整理,用舞獅動作完全地展示出來,給人們帶來歡快,營造開心的氣氛。楊文芳等人認為田陽舞獅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具備的文化特征觀賞性、競技性、娛樂健身性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號。其中舞獅技藝也融合了壯族民間宗教麼教師公的絕技和壯族武術———壯拳氣功,是民族文化的再創造,其中還會融入舞蹈、雜技等多元技藝,體現了本土民族人們的聰慧品質及創新意識,同時還體現了壯民族人們對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營造了歡快的生活氣氛,讓人們在生活中能夠通過觀看舞獅活動來克服對工作、學習、生活上的種種壓力,可以說舞獅活動不亞于其他競技體育活動的功能體現,完全可以達到讓人們釋放壓力、調整身心、對未來生活給予一定動力的目的。
2.3器具審美的精細性
田陽舞獅器具材料的制作工藝從挑選器材、零件準備、包扎支架、粘糊上色、縫制和組裝等環節全為純手工制作,集竹木技藝、剪紙、縫紉、繪畫于一體,蘊涵著豐富多彩的壯家民族文化氣息與民間藝術,且形象很是突出、美觀。舞獅可分為小號、中號、大號和特大號,小號為童獅使用,小號就有35公分,中號有52公分,大號有68公分,特大號就有75公分,一般在進行表演或者比賽的時候多為使用中號與大號。獅頭采用細條的竹子進行框架的定型,按照原先繪畫好的獅頭的平面造型,在厚的牛皮紙版上臨摹裁剪,然后選一個禮盒蓋,在禮盒蓋上畫出獅頭的造型,背面還捆上一條手握的繩索,隨后就用一些高級的布料、塑料細毛或者粗毛線等來美化獅頭,頭部的制作可以說是借鑒了同人的模樣面貌雷同的想法。從獅身的制作中我們會看到背面布滿了針線,獅身的原材料是牛皮布袋作為底料,再將絨毛或粗毛線縫紉在上面,然后通過想象縫制出與獅子符合的圖案,最后再將獅頭與獅身用青布條進行固定,活潑生動的舞獅子就產生了。
2.4民俗節慶的娛樂性
自田陽舞獅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便融入到民間民俗節慶文化中,體現其所具有的民俗文化氣息。作為當地民俗節慶活動的首要活動項目,其體現出的精神品質讓人們深有感觸,強身健體又在舞獅中煥發出歡快活潑、雄壯威武、勇于探險的精神風貌,且對觀賞者和壯族群眾來說也不失為一種調節身心、娛樂休閑的健康文體活動。在比賽和表演中,精彩激烈,氣勢不凡,雄渾昂揚,充滿著吉祥歡快的氣氛,為傳統節日增添幾許喜慶,給群眾的文化生活增添了幾分情趣,因此無論是在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歌圩節上,還是在周邊縣鄉鎮的民俗節慶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舞獅在節慶活動中可以渲染文化氛圍、活躍族群身心、振奮民族精神,給節慶帶來歡騰、熱烈、歡快的氛圍,它與節慶文化融合一起,把節慶活動推上了高潮,在鼓樂伴奏的歡快氛圍中,在舞獅奔騰的跳躍中,在萬眾關注的狂熱氛圍中,體現著其獨特風采,讓人們難以忘懷。就如楊軍認為節日文化具備強大的精神感染力,壯族節日文化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而成,能引起壯族群眾的心理共鳴。
2.5民族精神的濃郁性
舞獅在走出去表演、比賽、交流以后,認同自己的文化,回到生長生存的地方通過不斷創新技術,體現其熱念故土、熱愛本民族、樂觀樂生的積極心態,自發展到現在,它已經排除了單純的娛樂、單純的競技,而不斷地進行創新演變進入了一個更廣闊、更全面的領域,本身的活動意義已遠遠超過了它本身所具備的內涵,從而煥發出自強不息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珍視自己的文化瑰寶,使不同文化或不同民族歷史背景的人們聚集到了一起,加強了個體與個體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強化了他們對壯族民族文化、田陽舞獅文化的了解與認識,在鄉土人們的心中被寄予了最為尊貴的名號,他們不僅代表的是個人,更是代表著整個壯族人民的希望,所體現的是僅僅是動作技能的高超精湛,還帶有人們對民族歷史的回顧、對民族英雄的緬懷、對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往。
3結語
田陽舞獅承載的是歷史,是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壯族與各民族的兄弟民族相互學習的結晶,其中蘊含著壯民族人們的文化思維、文化基因和勞動創造的能力,顯示出茂盛的生命力和融合創造的精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歷史底蘊深厚、多元文化融合、持續創新以及表演藝術的綜合性是田陽舞獅所具有的表現。田陽舞獅具有娛樂健身價值、藝術審美價值、文化教育價值和文化交流價值,是壯、漢民族文化融合的藝術結晶,又體現出壯族民間文化的生命力。我們要切實做好保護和傳承舞獅活動的工作,積極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要注意保護、開發與弘揚相結合,注重繼承與改革相結合,在保持其鮮明的舞獅文化特征的基礎上,不斷引入現代現今文化的優質內涵。
參考文獻:
[1]高永久.民族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2]林友標,章舜嬌.醒獅[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3]楊文芳,伍廣津.廣西田陽現代舞獅文化發展動因研究[J].運動精品,2018,37(06):55-56+58.
[4]白庚勝.中國國粹藝術讀本———舞龍舞獅[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5]金毅.試論民族節日文化的起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0,3(04):99-103.
[6]蔣穎榮.民族節日與道德記憶[J].唐都學刊,2013,29(05):1-5.
[7]楊軍.壯族節日文化的教育功能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04):137-140.
作者:黃秋月 單位:右江民族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