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播學理論民俗跨文化傳播現狀,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民俗體現了一個地方或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氣息和特有氣質。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做好中國民俗的跨文化傳播,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聯通中國與世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傳播學理論,以河北風俗活動為例,就中國民俗跨文化傳播的現狀與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傳播學;中國民俗;跨文化傳播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它體現了一個地方或一個民族人民的生活氣息和特有氣質。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民俗文化豐富,有“十里不同俗”的說法。政府對于民俗這種體現萬千百姓生活習俗的文化是非常關注的,截至2014年,旅游與文化部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共有165項民俗類非遺項目入選,占國家級非遺項目總量的12%,其比重之大足以體現國家對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重視。在中國文化走出國門的背景下,做好中國民俗的跨文化傳播,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聯通中國與世界的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民俗跨文化傳播現狀
我們就中國民俗傳播的情況做了問卷調查。選取了河北省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80項民俗項目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對100名英國、美國居民對這80項民俗項目的了解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除了元宵燈會外,受調查人群對于其余民俗活動基本一無所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民俗體現的是某一地區特有文化,在國外文化語境中很難找到對應或相近的文化因素。我國民俗活動中有大量的祭奠、祭祀文化、喪葬習俗等,如媽祖祭典、女媧祭典、黃帝祭奠等。而受宗教影響,在西方國家中并沒有這樣的風俗,這種差異增加其傳播難度。第二,我國民俗活動中有大量與農耕文化相關的元素,而西方人則是海洋工商型思維,對于富含這種農耕文化元素的譯文不易理解。比如,冀東南地區、滄州、衡水等地有一個民俗是在農歷二月二打囤,來祈求糧倉安全及風調雨順。而在西方國家,很難找到和“囤”這種儲存糧食容器對應的實物,這直接造成了跨文化傳播的困難。第三,我國民俗活動涉及大量的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例如:有些民俗活動和王母娘娘、女媧、炎帝、黃帝等有關,這些在西方社會中缺失的文化信息也會帶來傳播困難。
二、基于傳播學理論的中國民俗跨文化傳播策略
1.傳播主體角度
傳播主體負責發起傳播過程,是傳播過程的控制者,控制傳播的內容、方式和渠道等。通常包括傳播的發起者、策劃者、源于文本編撰者和目標語文本譯者四類。同一傳播主體有時會身兼數職。中國民俗的傳播主體應該是中國翻譯工作者。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譯者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源文本進行理解加工,然后用讀者能夠接受的語言,譯成目的語,實現跨文化傳播。因此,譯者的基本素養和翻譯理念對民俗活動的跨文化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跨文化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一名優秀譯者要有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所以譯者要博覽群書,增強閱歷,加強基本素養的訓練。充分理解民俗活動的內涵,了解民俗活動發展傳承的歷史及其對當地民眾的特殊意義。同時要精通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在翻譯過程中力求文化層面的求同存異,避免禁忌,提高讀者對譯文的接受度。這一點,在巴斯內特提出的“文化翻譯觀”和奈達的“讀者反映論”這些理論中均有論述。即讀者的反映是檢驗翻譯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目前,西方鋪天蓋地的有關中國的報道和分析,充滿了偏見和誤解。因此,我們認為,作為跨文化傳播者,譯者肩負的任務是將我國的民俗傳播出去,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接受中國文化,但一味追求讀者的接受度,忽略我們在跨文化傳播中的語用目的是不可取的。從語用學角度來看,翻譯是文章原作者通過譯者與目的語讀者進行的特殊交際,最佳交際效果是實現社交層面的語用目的。譯者要用靈活變通的翻譯方法,秉承“以讀者為導向并達到跨文化翻譯的語用目的”翻譯理念,使譯文在字面和表達習慣上,符合讀者審美標準,同時最大限度保存民俗文化底蘊。
2.傳播對象角度
傳播對象即傳播內容,是由一系列有意義的符號組成的信息組合,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民俗最貼近人民的身心與生活,其內容包羅萬象,節日有節日民俗,勞動有勞動民俗,生活有生活民俗。跨文化傳播過程既涉及民俗活動又涉及民俗的由來、禁忌等。較之其他內容而言,如上文所述,這些民俗在目的語的文化中沒有對應內容,因此,民俗事象的跨文化工作困難重重。以祭祀為例,據我們統計,和祭祀密切相關的民俗占河北民俗事象總量的43%,但其傳播度較差,只有17%的受訪人群聽說過某一祭祀民俗,3.5%的受訪人群了解民俗的意義。中國人重視祭祀主要受到兩種思想的影響:第一,對神的崇拜。人們總是希望通過祈求得到神靈對自己或家人的庇護,因此愿意在特定時間將最好禮品奉獻給神靈,天長日久的習慣形成了民間的對神祭祀文化。第二,中國傳統文化受孔孟思想影響深遠,對于血親和人倫極為重視,講究“百善孝為先”。形成了對長輩“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觀念。事實上,在全球眾多國家中,中國是最提倡尊敬祖先、孝敬長輩的國家。因此在重要年節,生者通過祭祀顯示自己的孝心,緬懷先祖就成為了中國的一項重要民俗事象。而在西方國家,祭祀有不同的意義。受基督教影響,西方認為人是帶著原罪來到世上的,其所有活動都是為了贖罪,而死亡是通往永恒生命的通道,其喪葬和祭奠的目的是告慰亡魂,送其升入天國,接近上帝。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認為,在傳播過程中,不應孤立地對民俗活動進行傳播,要學會“講故事”,講清民俗活動的來龍去脈,講明每項民俗活動涉及的淵源、典故等,使其更加豐富、立體。在介紹民俗活動的同時,還可以使傳播客體增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3.傳播客體角度
傳播客體指民俗跨文化傳播的受眾,是傳播效果的檢驗者,因而是傳播學關注的重點對象。中國民俗跨文化傳播的受眾是外國公民,或者是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的人。因此,在傳播過程中需考慮以下幾點———第一,考慮傳播客體的語言結構。傳播內容是給傳播客體看的,因而傳播的目的是得到客體的接受和認同。由于中國語言與傳播客體使用的語言在詞句層面、語篇語體層面差異較大,因而在翻譯時首先要考慮使用傳播客體熟悉的語言結構。例如,我國伏羲文化源遠流長,在河北、湖北、湖南、陜西等地伏羲的祭奠是一項非常隆重的民俗活動。檢索課題組的自建語料庫發現,對伏羲文化介紹中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伏羲文化歷史悠久,它起源于公元前2436年,經過漫長的發展,到上世紀末形成了影響深遠的祭祀儀式”。這種一個主語帶多個動詞或者是短句的現象在漢語中很常見,但是不符合傳播客體的語言結構。在傳播時,譯文應將漢語中的并列短句轉變為目的語中的狀語或者定語。這樣的句子符合目的語語言結構的要求,能夠提高民俗活動在傳播客體中的接受度。第二,順應傳播客體的認知結構。對此,我們提出兩種處理方法。中西方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有很多相似之處,彼此文化有互通現象,有相似的文化因子。我們可以借助傳播客體文化中相似的文化因子,順應傳播客體的認知語境,實現傳播目的。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有過Valentine’sDay(情人節)的傳統,在傳播中國民俗“七夕”時,我們可以借助這一文化因子,激活傳播客體認知語境中舊的語境信息,提高傳播對象的接受度。再如:簍子會,也叫儺舞,是河北廊坊一帶很有名的民俗,在正月舉行。人們用蘆葦編成簍子,糊上宣紙畫好鬼怪的形象,里面點上蠟燭,通過耍簍子來驅鬼除疫。在傳播這一民俗活動時,可以借助傳播客體文化中“萬圣節”的文化因子,動態順應傳播客體的文化,提高傳播對象的接受度。此外,傳播時還可利用傳播客體對異域文化的好奇之心,在不觸及目的語文化禁忌的前提下,將傳播對象原汁原味介紹給傳播客體,擴大傳播客體的認知語境,實現民俗事象的跨文化傳播。在傳播史上,熱詞和外來詞融入文化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CocaCola(可口可樂)、功夫(Kungfu)、磕頭(Kowtow)等。近年來,中國民眾對于圣誕節文化的接受也能夠證明這一策略的可行性。中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播對于我國大國形象的樹立,以及其他國家對我國文化的認知至關重要。作為傳播主體的傳播工作者和翻譯工作者應該勇于承擔歷史使命,積極響應在報告中提出的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號召,從傳播學角度入手,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做好民俗活動的傳播工作,為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高昂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與國際傳播:現狀與策略[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9(1).
[2]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功能與結構[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3]胡開寶,李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的翻譯與對外傳播研究:內涵、方法與意義[J].中國翻譯,2018(4).
[4]孫藝風.翻譯與跨文化交際策略[J].中國翻譯,2012(1).
[5]哈羅德•拉斯韋爾.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M].張潔,田青,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王鐘悅 張秀梅 張慶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