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自十八大以來,依法治國的道路逐漸展開,根據我國國情,要實現法治國家的偉大目標:應當進行全面的普法教育,把法治文化建設和道德文化建設有效地結合起來,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識。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搖籃,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將法治建設貫穿其中,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是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與發展的內在要求。所以,在高校的教育中不能簡單的進行法治教育或者道德教育,應當對二者進行革新,主要體現在使其相結合,共同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
一、法治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的聯系
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逐漸的形成一種法治觀念,并且通過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塑造學生的法治精神,從而使得受教育者自覺形成良好的法律行為和習慣。道德建設則是讓大學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學生的道德覺悟,增強道德素養,從而做出符合道德的行為。通過對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可以從道德和法律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令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出的一系列行為符合法律和道德,減少違法犯罪的存在。在當前的政治形勢之下,進行高校的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結合不僅符合依法治國的方針政策,而且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策略也是相聯系的。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以道德建設為基礎
道德建設注重于將道德思想的內化,使得學生在內心樹立道德標準,從而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如果能夠以道德來維護社會秩序,那就不需要進行國家強制力的干預。對高校學生的法治建設應當在道德建設的基礎上進行展開,將法律的標準進行升華,使它內化為道德要求,在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將法治教育加入其中,逐漸形成高校的法治建設全面化。
(二)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互相影響
法律和道德可以有著相同的價值取向,在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中,兩者呈現出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良好的道德建設可以促進法治建設的發展,法治建設也可以完善道德建設存在的弊端。道德建設的法治化和法治建設的道德化,二者的結合可以增強高校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這對于建設安全的校園環境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三)法治建設保障了道德建設
道德是人們內心對于善惡美丑的區分,道德約束是一種自律,如果沒有很高的道德標準,道德對于人來說只能在行為之外存在,根本起不到約束行為的作用。法律的要求與道德正好相反,法律的效力是確定的和強制的,如果有人違反了法律,這時候國家強制力就會出現,給予相應的懲罰。若想達到道德建設的目標,法治建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設之路應當輔以法治建設。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綜合素養高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邁向了新的軌道,正是需要法治意識高的新型人才的時候。通過高校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在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塑造全面的素養。當大學生懂得了法律之后就能去遵守法律、依法行事,并且在今后的社會工作中可以向周圍的人進行普法教育,這樣就可以形成全民懂法、守法的社會效果,逐漸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可以建立起來。
(二)符合當代的治國道路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治國之道,在高校開展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結合也正符合當今中國的治國方略,并且高校的法治和德治的結合有利于促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進程。高校作為社會組成的一部分,率先開展法治和德治的結合,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為全國各個企事業單位的法治建設和德治建設起到先鋒模范作用。當社會上漸漸的推崇這種法治和德治的結合,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有利于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的好壞關系學生的學習與身心健康的發展,良好的校園文化有益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術研究。縱觀現今的高校之中,惡習之風逐漸涌現,大學生的違法亂紀行為也頻頻出現,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文化建設的不到位。高校過于注重學生的學業教育和思想教育,而忽視了法治教育,這樣形成的校園文化是不健全的,所以將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將會促進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使得高校更加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三、目前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法治教育目標落實不夠
就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形勢來看,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應該以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為目標,而不是以單純的向他們灌輸法律知識為目的。從總體上看,當下高校通過法治教育向大學生傳授最基本的法律知識,從而培養學生法律素養的目標已逐漸形成,但是,由于高校教育的落腳點在文化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上,對于法治教育的目標不是很明確。所以高校教育應當進一步明確法治建設的目標,把目標落到實處,在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時候應當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
2.法治教育內容滯后
據國內學者研究表明,因為大學生法治教育被忽視,造成大學法治教育的教材內容不能緊跟時代步伐,并且教材單一。甚至有些法律已經修改了,但是,在教材里顯示的法律規定、法治觀點仍未更新。社會實際和理論脫節,法治教育的教材因未能及時調整和修改而流于形式。另外,教材陳述過于理想,法治課程重視內容目標,忽略過程目標。法治教育課程的核心在法律條文,而非法治文化背景因素及法學與社會學等學科的整合等。所以,在進行法治教育中,教師應該多聯系實際,以案說法,使抽象的法律條文具體化,從而使學生能感受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有益于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3.法治教育形式單一
當前的大學教育中課堂講授仍是加強大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途徑。但是,老師的講課方式主要是以向學生灌輸大量的法律條文為主,不能將條文與案例聯系,對于條文背后的涵義也沒有進行闡釋,久而久之,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喪失了興趣,并且,大多數學生以專業課為主,對于法治教育的公共課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單純的通過課堂是很難實現大學生的法治教育。
4.學生法治品質不足
目前,雖然大部分高校學生對于法律知識還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法律的具體作用卻是個門外漢。在大學期間,老師也并未系統的向學生闡述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學生們對法律的作用的理解也只是根據平時的相關新聞獲取,對于法律的內在價值,僅僅靠這些是難以明了的。此外,高校學生對于自身所享有的權利和應當承擔的義務是很模糊的,有些甚至不知道自己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是什么,對于承擔的義務更是一無所知了。通過有關的教育,高校學生所有的法治意識漸漸形成,很多同學能夠認識到社會中存在的一些法律規則,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對于規則本身的了解大部分同學是迷茫的,能遵守規則更是難上加難,就目前高校的一些情況反映,高校學生違反法律的現象比比皆是。當大學生的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利用法律手段來對抗不法行為,維護自身的權益。
(二)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1.道德教育實踐不足
學生的道德教育從小學階段就開始了,但是一直以來,對于學生道德教育主要是以道德知識的灌輸為主,對于道德品質的培養相對欠缺。道德是人們內心形成的一種對于丑惡好壞的評判標準,如果沒有將內心的意識具體到行為上來,道德建設是不完善的,高校道德教育更應該注重于對學生德行的塑造,以具體實踐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教育。
2.學生恥辱感缺失
恥辱感是人內心對自己行為的衡量標尺,如果缺少了恥辱感,人們就會為所欲為,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一切的行為都以自我為出發點,這樣犯罪就會大大增長。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大多是正面的教育而忽視了反面的恥感教育,使得學生的恥辱感有所缺失,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做一些自己以為很合乎情理的事情,而這些恰恰是違反道德,甚至是法律的。例如,高校學生存在的考試作弊想象,很多同學把作弊當成了常態,有時候即使被老師發現也不以為然,部分同學甚至和老師爭吵。這些情況的發生主要由于高校道德教育忽略了對學生恥辱感的培養,加之道德要求的主要靠自我約束,沒有像法律一樣的強制力,很容易造成學生道德的缺失。
3.道德建設的法制保障不夠
高校的規則制度中都會有一些對于學生違章違紀的處罰措施,但是對于違反了道德的行為,幾乎很少有相應的處罰,學生對于道德的態度也就逐漸淡漠。這和道德本身存在的弊端有關,道德因為不具有法制機能,人們在做出行為時,可以根據自己內心的道德標準來決定是否遵守道德,在違反道德之后,獲得的懲罰也僅僅是迎來人們道德的譴責。這樣,道德并不能被很好的遵守,道德標準也就成了一紙空文。
四、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的措施
(一)相關規定的結合
法律如果不能將它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就很難被人們所遵循,同樣法治建設之路亦要輔之以具體的規章和條文。高校的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應當用具體的規章來使其制度化,將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具體要求一起寫入高校的規章制度之中是很好的做法,在制度化之后,法和道德相輔相成,共同要求,就可以同時對學生的言行舉止做出約束,學生的違法現象也就可以得以制止。
(二)兩種教育主體的結合
老師是學生獲得知識有效途徑,要想推動高校的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結合,老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術業有專攻,高校教師對于本專業的理論研究都比較深入,而對于專業之外的學術研究就很少。大學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老師主要是思政老師,即使老師們對于法律也有所了解,但畢竟不是自己的專業,所以在課堂上傳授法律知識并非易事。高校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需要老師加強對于法律知識的了解,甚至可以把法律專業的老師加入到思政教育之中去,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進行法治素養的熏陶。
(三)兩種教育理念的結合
高校教育中應當逐漸貫徹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的理念,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課堂授課之中積極的把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形成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統一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除了思政教育,高校教師也可以在專業課之中結合相關的法律知識,進行法律教育,建立學生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意識的形成。
(四)兩種教育實踐的結合
學生對于道德問題從小就在書本有所學習,有關道德問題的案例不勝枚舉,法律案例也隨著新聞媒體的進步而被大家所知曉法律與道德不同。但是案例只能對于教育起到輔助作用,對于具體的內容,案例是很難使學生的內形成對法律和道德作用信念,所以對學生的進行法律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時候應當帶領學生進行具體的社會實踐,例如,根據社會調查發現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法律和道德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措施。這樣可以把書本知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通過實踐慢慢的讓學生了解法律和道德在社會中存在的價值,漸漸增強學生的法治和道德素養,加快高校的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魏高雁.法治建設的道德保障研究[D].中北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1.
[2]董升太.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1.
[3]云心田.淺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J].華人時刊(下旬刊),2014(1).
[4]魏國強.論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改善措施[J].科教導刊,2012(4).
[5]郭卿,李婧,郭劍.淺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和開展[J].青年文學家,2012(9).
作者:王虹玉 單位:華北科技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