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法治文化建設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法治文化建設是推動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客觀需要
縱觀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進程,我國始終堅定不移地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更好地貫徹實施這一方略,必須更加重視法治文化的建設,因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模式,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積極推進法治文化的建設,讓公民真正的尊重與信仰法律,遵守與維護法律,這是不斷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
所有形式的社會都是建立在一定文化環境基礎上的,和諧社會也必然有其獨特的文化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能夠培養廣大公民樹立正確的法治價值觀,形成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習慣,有助于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建立有序的社會秩序,和諧的社會。
(三)積極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法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積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奠定了良好基礎,為文化大繁榮提供了積極的外部環境,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體現當代中國法治理念的社會主義文化。
二、法治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在過去的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在黨中央不斷領導與監督,各級政府部門盡力配合下,我國的司法工作水平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為我國法治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盡管法治文化建設工作已起步,但仍處于稚嫩的初級階段,還有漫長的探尋道路。目前法治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包括:
(一)我國法治系統的運行狀況存在漏洞
一是立法層面上,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善,法制建設在某些方面還存在滯后的問題。二是執法層面上,濫用權力、裁判不公、執法不力等阻礙法治發展的問題比較嚴重,導致法律的權威性受到損害。三是法律監督上,監督范圍較小、監督強度不足、懲罰手段不夠嚴厲都直接影響民眾對法律的態度,影響我國法治文化建設的進程。
(二)公民權利意識淡薄,法律信仰尚未樹立
法治文化強調的是民主、自由、權利等法治理念,是需要民眾積極參與的法治狀態,但目前我國許多民眾的法律意識淡薄,沒有維護權利與制約權力的概念。在不斷建設法治文化的過程中能夠讓民眾逐漸認識法治理念、認同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
(三)我國現階段欠缺有效的法治文化傳播
法治文化傳播的范圍較為狹窄,受眾群體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法律領域。傳播主體能力有待提高。傳播主體應當具備充足的法律知識,了解法治建設的重要性。傳播的內容不夠豐富,法治文化內容涉及一個法治國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組織、法律設施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為方式。但當前的傳播內容是以法律制度和規范為主,較少與其他內容相結合。
三、產生問題的原因
產生法治文化建設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從歷史、社會和經濟三方面進行原因分析。
(一)歷史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現代的法治文化,古代主張的“法治”也不是今日所說的法治,在本質上是一個權大于法的,受制于權力的人治。由于根深蒂固的法律工具主義觀念,部分民眾對法的認識停留在暴力性、強制性與懲罰性,留下鎮壓、統治等印象,從而產生恐懼、躲避的心理,阻礙了民眾對法的正確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推進法治文化建設難上加難。
(二)社會原因
不論是在傳統中國還是現代中國,重關系、講人情幾乎滲透于社會的方方面面。人情的確是社會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但無處不在的人情也阻礙了法治文化的建設,導致司法實踐中出現以情亂法的現象。我國在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三)經濟原因
法治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受制于物質生活的條件和經濟活動的發展程度。我國曾經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強調依照政府的計劃與管理行事,缺少自由的市場和良好的監督,即使當前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存在許多問題,還需不斷完善市場制度,營造更為公平的交易環境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作者:周蕓 單位: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