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教師職業文化建設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教師心理壓力過大。
學生發展的個體主動性、差異性,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對教師職業文化建設形成也具有影響。可是,由于家庭對教育的期望過大,社會上普遍追求升學,因此,教育過程中任何毛病和問題全讓教師來承擔。教師難以獲得成就感,從而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必須用愛心、耐心對待每一個學生。盡管現在班級學生眾多,且每個學生的要求不同,但教師必須熱情對待,盡力教學,而不能有懈怠、煩躁的情緒。因此,相對于其他職業來說,教師承受的心理壓力會比較大。不規范、不科學的管理形成的許多人為的人際關系的心理壓力,更困擾著教師的工作,阻礙了教師職業文化的發展。
2.教師產生職業倦怠。
古時候有師道尊嚴,教師甘為孺子牛,照亮別人,犧牲自己。但現如今,市場意識,拜金主義,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人們用金錢來衡量職業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許多教師的價值觀也發生變化。有些教師認為,教師職業價值低,無名無利,感受不到受尊重的自豪和驕傲,所以失去對工作的興趣,產生職業倦怠。
3.教師缺乏創新意識。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有史以來,一直以“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來維護,這種約定俗成的傳統理念已經成為教師職業的“護身符”,視為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固有形象。這種形象嚴重妨礙了教師職業文化等內在精神的發展,應當引起反思。人們認為,教師不過是幫助社會需求的代言人,只需刻板的授課,達到社會的期望,維護社會公民的素質保持穩定并有所提高。于是,教師成為只是“傳道”、“授業”,不需具備創新意識的工具,成為了古板的代名詞。這嚴重阻礙了教師職業文化的發展。
4.教師“文人相輕”。
長久以來,教師形成的是“知識的化身”和“知識的代言人”的思想,導致了許多教師孤芳自賞,在大多數情況下獨自面對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很多教師很少涉及本學科以外的領域,形成了特有的“專業個人主義”。這種專業個人主義在教師的職業文化上,往往表現為獨立獨行、我行我素、剛愎自用,把自己孤立于教學與科研的“象牙塔”之中,遇到問題更不會向其他教師請教,對形成健康的教師職業文化,造成了嚴重阻礙。以教育活動為中介的教師工作群體中,同年級、同專業教師群體這種“文人相輕”的現象尤為突出。同年級、同專業教師群體在職稱晉升、評先評優、工資增漲中,由于名額、指標、編制等硬性指標的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競爭。在推薦工作中,學校又缺少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就會引發因為職稱晉升、評先評優、工資增漲等活動導致教師之間的惡性競爭。這種競爭會出現舉報、投訴,甚至公開對峙。這種不健康的競爭客觀上將造成不利于教師的心理傷害,產生消極影響,促成“文人相輕”的現象。
二、教師職業文化建設影響因素
1.傳統文化對教師職業文化的影響。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中的“求同存異”“、和諧向善”、“和而不同”等價值觀念,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教師職業文化的形成。千百年來,由于實用主義的需要,教師的社會功能被放大了,而作為教師自身的職業文化作用被忽視了。無論從韓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師說》中,再到“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學”的《學記》中,都突出地強調了教師對社會價值取向、倫理道德觀念、思想意識形態與民俗民風的影響作用,忽略了教師作為一個生命的個體的自我實現的價值體現,泯滅了教師個人的人性體現。自“”以來,以孫中山、、魯迅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教育家極為關注民主、民生、民權,關注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思想。教師作為這些先進思想的倡導者與推進者,教師職業文化也體現在社會改革中。
2.社會因素對教師職業文化的影響。
教師作為社會職業體系的一種職業,是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各職業層次構成的整個社會體系必然需要相互維系。社會以一定的方式賦予教師在社會的地位,教師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教師的行為將受到社會的評價。目前,國內外對教師的社會地位評價的標準,逐步傾向于德望、權威與財富。教師德望在社會層次價值取向中直接影響社會風氣的彰顯,教師的就業取向折射出教師職業在社會職業層次中具有較高的認同度,教師社會待遇的逐步提升已經成為教師財富的風向標。三者共同顯示了社會對教師職業的評價與認可,影響著教師職業文化的塑造。另一方面,不科學、不規范、不合理的教師職業工作環境會造成教師職業文化實現受到阻礙,給教師造成心理壓力。教師職業文化的形成,要求教師具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思想,用愛心、耐心對待學生。不論班級學生如何眾多,學生要求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師德,全心全意、熱情周到、深入細致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三、教師職業文化建設策略
教師職業文化如何優化,并發揮良性作用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要解決教師職業文化中現存的諸多問題,我們可以嘗試采取以下措施。
1.新型的教師職業價值觀。
教育既不是道德的傳教士,更不是知識與技能的傳聲筒。教育肩負著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任,教育肩負著要為提高國民素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人才的使命,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工程術。教師在面對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教育內容、不同的教育情境時,教師的教育智慧至關重要。教師要因境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創造性運用教育策略,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實現教育目標。教學相長是教育的另一特征,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的相互交流,教師可以獲得寬慰與經驗,教師在教書育人的每一個平凡工作中都與學生的成長,人類智慧與生命的延續緊密相連。這種社會價值的實現與職業文化的塑造高度融合,是精神與文化的統一,是教師職業文化精神的詮釋。教師在教育中的自我實現,教師職業文化外在的社會價值與內在的生命價值就會體現得更加明確。
2.寬松的教師職業環境。
社會及家長的教育效果價值取向,使教師的教育工作承受了極大的壓力,教師自身工作的壓力與外在的壓力,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影響教師積極向上的職業文化建設。破解這些職業壓力,我們要從源頭上疏導、調理教師的職業倦怠,勢必阻礙教師職業文化的提高。因此,創造適宜的、寬松的教師職業環境勢在必行。學校在為學生創設心理咨詢室的同時,也應注意為教師提供心理咨詢,并在業績評價中,有意識地減少評價對教師的壓力。學校不僅盡力給教師創設成才的機會,充分運用各種機制,在發現、鼓勵、理解、寬容和等待中讓教師健康成長,讓教師有“成就感”,并最終實現進步;學校還應該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評價指標做到力求客觀公正,通過座談、問卷調查、個別訪問、聽取匯報等形式,對教師進行量化評價,進行必要的監督,評價應該以激勵性的評價為主,注重過程而非結果,要把獎勵和發展巧妙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以此產生激勵作用,促進教師素養的提高。同時,學校還應注意優化公正健康的輿論氛圍。集體輿論作為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和信念,規定著師生價值取向與行為準則、行為方式,以此來改變“文人相輕”的現象。
3.提升教師職業境界。
提高教師職業文化境界,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職業文化道德。教師對職業道德的認識不僅不能停留于對一般職業規范的背誦和理解上,而要把這些要求與自己和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聯系在一起,明確自己的職業使命顯然已不再只是學生獲取升學機會或功名利祿資本的手段,而在更高層次的精神價值上。所以,教師要做到明確教育目的,熱愛教育對象,努力完成教書育人的責任,提高自己的教師職業文化境界。
四、結語
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者,也是道德教化的播種機,所以,教師職業文化的建設特別重要。只有具備高尚的教師職業文化的教師,才能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雖然在教師職業文化建設中,我們會遇到了許多問題,但是,面對問題,找出相應的策略,并加以實施,一定能夠優化教師職業文化,推動教師職業文化的建設。
作者:王天舒 張悅 單位:齊魯師范學院文學院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第三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