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時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淺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校腐敗問題也在所難免的日益嚴重,推進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日益成為學校反腐倡廉的一個重要抓手。本文以安徽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和鄭州大學為研究樣本,分析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成效及存在的共性問題,并從價值觀塑造、制度建設、法治精神培育、載體創新四個維度去探究當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基本路徑。
[關鍵詞]廉政文化;依法治國;價值觀;法治精神
近年來,高校腐敗案件層出不窮,腐敗問題是對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嚴重漠視,不僅危害學校的穩定發展,更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不斷創新和完善教育路徑載體,是高校全面從嚴治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基礎性工作,也是關乎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長遠性工程。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本質要求
黨的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論斷,明確提出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四個偉大”中起“決定性作用”。在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總書記更是明確指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引領偉大斗爭、偉大事業、最終實現偉大夢想的根本保證。從“決定性作用”到“根本保證”,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是關乎全局、至關重要的地位與作用。高校黨的建設是黨的事業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新時代高校黨建提出了新的期許、新的任務、新的要求。高校腐敗問題,嚴重影響了教育改革發展大局,損害了教育公信力和公益性,侵蝕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在高校內部加強紀律建設、加大執紀審查力度、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表明了我黨對腐敗問題的深惡痛絕和“零容忍”的態度,其作為一種事后懲治的手段起到了良好的震懾作用。“治病救人”不僅在于解決病痛,更要防范于未然,要從思想上樹立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意識,要通過教化真正破除腐敗滋生的內生土壤。中國古代“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之,文治教化”、“人文化成”的釋義在深刻解釋文化作用的同時,闡明了文化與教育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即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就是要發揮文化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熏陶作用,將核心價值觀、黨紀國法和法治精神與實踐等通過文化的觸角滲入人心、滲入骨髓、滲入思想,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政治生態。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十八大以來,全國高校大力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實效。鑒于此,我們從不同維度設計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滿意度調查問卷,并以安徽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和鄭州大學為樣本學校,向在校師生隨機發放了600份調查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568份。參與問卷調查的對象中,教職員工占12%,本科生占55%,碩士生占21%,博士生占12%;其中,中共黨員43%,派4%,共青團員47%,群眾6%。四所高校問卷分析如下:
(一)廉政文化活動項目豐富多樣
調查結果顯示,四所高校參與調研的大部分師生都參加過相近相似的主題教育活動,其中約96%的被調查者對學校舉辦的活動表示滿意。其中,以觀看廉政教育電影和參觀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為主。如,安徽大學在2017年依托第六屆全國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潔教育系列活動,舉辦廉政公益海報展,遴選50余份優秀作品在學校進行集中展覽,約10000人次參觀了該展覽。同時,與合肥市紀委共建“清風影院”,以及編排原創民族歌劇《包青天》,浙江大學部分學院組織畢業班黨員、各黨支部書記、預備黨員赴浙江省第六監獄開展警示教育活動,開展以“廉為本,潔自好”為主題的愛蓮(廉)攝影大賽和廉潔主題動漫征集活動,制作并推廣廉政屏保、結合畢業生去向開展樹廉倡廉畢業教育等深受師生歡迎和喜愛。
(二)廉政文化建設由線下拓展到線上
在調研的四所高校中,通過官方微信、微博、校園網等網絡媒體開展廉政教育,如四川大學全力打造“一網三微”全媒體平臺,建立新媒體聯盟實現對1000多家校園新媒體的聚合聯動,通過打造網絡欄目、策劃精品內容、塑造網絡品牌等,精心組織“8秒正能量”等“微”活動,倡導核心價值觀,引導師生黨員、領導干部增強廉潔自律意識。鄭州大學通過校園網、紀委網站積極宣傳報道學校反腐倡廉建設的成果,2017年共在學校網站91篇紀檢工作新聞,每周組織全校處級以上干部接收、學習《廉政周刊》手機報,建立紀檢監察干部“學思踐悟”微信群,開通面向全校黨員干部的官方微信平臺“清風鄭大”。
(三)反腐倡廉的形勢依然嚴峻
在調查中,大多數的師生對于高校腐敗問題表示深惡痛覺,認為高校腐敗是對大學使命和大學精神的嚴重褻瀆;僅有少數人表示無所謂,認為高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必然會將社會中的一些不和諧的因素折射到校園里,而且隨著高等教育投入、辦學規模和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腐敗不可避免,而作為大學人,應該注重于教學科研,這些不和諧的行為自有法律和道義去懲戒約束。通過調查,在四所高校腐敗案件中,以職能部門居多,特別在財、人、物等方面,嚴重違反清潔廉明之義務。就教師而言,則往往集中在轉移和違規使用科研經費、抄襲剽竊論文、收受學生禮品和吃請等。而在學生群體中,則往往集中在誠信缺失,特別是學術誠信堪憂,另外在學生干部選拔、評獎評優、黨員發展等環節有行不正之風的傾向與苗頭。
(四)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仍存有認知誤區
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約有32%的被調查者認為廉政文化建設的法治思維不夠,在內容上往往過多集中在道德說教、案例介紹等方面,沒有很好的與法治文化建設相統一、相結合,沒用將法律條文中所蘊含法律精神有機融入于廉政文化建設實踐中。二是約有41%的被調查者人對廉政文化建設的認知不全面,認為廉政文化建設就是組織征文演講比賽、觀摩警示教育基地、等文娛活動等,沒有將思想建設、制度建設、環境建設等作為一個整體予以考量進行一體化的設計。三是約有23%的被調查者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理解存有誤差,特別是對于二者之間互動共成的關系認知不夠清晰。
三、新時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基本維度
正如所說,在新時代,我們的全面從嚴治黨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黨內存在“七個有之”的突出問題,“四風”回潮復燃問題,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以及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模糊認識和錯誤言論等。這些情況,在高校中也普遍存在,這也為高校的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和新的要求。
(一)以價值涵養為根本,筑牢廉潔奉公的思想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一種道德標準,更是一種價值追求,高校開展廉政文化建設,首要的就是要將核心價值觀作為廉政文化精神特質的內核,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元素,多層面開展以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廉潔教育實踐活動。“涵養價值觀”,體現的是一個過程,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要求我們在開展廉政文化建設的實踐中,一方面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廉政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通過豐富的文化載體將價值觀內化于心、塑造品格,從而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拒腐防變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價值觀的培育作為廉政文化建設的導向,為“價值涵養”培育養分豐富的廉政文化氛圍,實現全方位全環境全過程育人。
(二)以制度建設為重點,構建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
高校廉政制度文化建設,一方面依賴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結合高校實際,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學校根據依法辦學治校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針對性強的預防、監督和懲治機制,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就高校廉政制度建設本身而言,首先必須立足于國家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這個基本范疇,同時也要注重具有法律屬性的大學章程的制定完善。要必須堅持以大學章程為準繩,制定和完善相關規章制度,通過立治有體搭建更牢固的發展框架和更規范的治理軌道;同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實提高廉政制度的執行力和約束力,通過施治有序推進學校反腐倡廉工作法治化轉變,實現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學校各項事業在各個領域中穩步前行。
(三)以法治精神為內涵,提升預防懲治的功用效果
高校腐敗問題頻發,其根源主要就是少數人的法治意識淡漠,校園中法治文化得不到彰顯。法治文化與高校廉政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方面,法治文化作為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約束人類社會生活的剛性文化領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法理支撐。另一方面,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有助于將法治思想、法制觀念、法治原則等通過文化的觸角柔性的滲入人心,形成人人敬法、畏法和守法的法治氛圍。推進以法治精神為內核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就是要以增強師生法治意識為目標,通過文化這一載體,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幫助師生樹立遵紀守法、克己奉公的正確意識;要以強化法治培訓為抓手,提升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健全法治基礎為保障,加快完善教育法律體系和高校內部治理結構,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要以弘揚法治精神為根本,大力倡導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把維護師生合法權益作為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
(四)以載體創新為路徑,營造風清氣正的文化氛圍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具有共成發展的特性。在新時代,校園文化已經成為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途徑和主要載體,廉政文化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校園文化建設創新了廉政教育的路徑。要打造好高校廉政文化,必須將廉政建設與高校校園文化有效結合,把法治教育、廉潔教育、價值觀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和細微處,要突出課堂載體,在春風化雨的言傳身教中提升師生反腐倡廉的意識;要突出活動載體,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養成“清正、廉潔、奉公”等觀念;要突出校訓和歷史文化載體,在學校光榮歷史傳承中增強廉潔教育的滲透力、感召力;突出網絡載體,在貼近師生的網絡傳播中弘揚正能量;要突出環境載體建設,加強公共空間文化氛圍營造,通過生動、具體、可感的美的形象,“藝術化”地進行“廉政”教育,“形象化”地塑造“法治”人格,以美導真,以美導善,培養和喚醒每一個師生的法治意識和廉潔自律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健,周飛.大學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當代意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6):113-114.
[2]新華社.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10-24(1).
[3]杜艷艷,董貴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淵源、特征與價值意蘊[J].學習與實踐,2014(10):5-11.
作者:張健 單位: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