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武術文化建設價值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目前我國高校武術文化體系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剖析了目前我國高校武術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針對性地提出我國高校武術文化建設的相關對策和建議。我國高校在武術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將武術教育和武術文化傳承作為主要的指導思想,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武術文化體系。
【關鍵詞】高校武術;文化;價值
武術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武術文化作為最具特點的傳統文化之一,對于我國高校的建設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是目前我國高校武術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足。通過與相關人士的深度訪談了解到,目前我國高校雖然進行了相應的武術教育,但是對武術文化的傳承明顯不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已經成為我國社會意識形態建設和培養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提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要求我國社會在踐行中國夢思想的同時必須要傳承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功能和作用[1]。本文主要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對高校武術文化傳承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試圖構建出文化傳承領域下我國高校武術文化建和的相關體系和發展策略。
1高校武術文化建設的價值
1.1強化民族認同,鑄就尚武正能量
“軟實力”(softpower)是約瑟夫•奈在1990年所提出的概念。“軟實力”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全球各個國家的重視,提升“軟實力”也成為世界各國文化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2]。隨著近年來世界各國競爭的不斷加劇,文化“軟實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作為我國特有的武術文化,近年來不僅僅在我國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同時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成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軟實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禮”是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核心精神。我國武術中的“禮教”文化是在不同派別武術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我國傳統武術發展的過程中,在入門之前必須要進行尊嚴[3]拜師儀式等。同時武術文化中的“禮教”文化在各種演練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禮”的指導下,我國武術文化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彰顯時代價值的“武化價值”,即“擇師而承”“擇徒而授”“仁愛守禮”“揚惡懲善”等價值。在武術文化的長期發展中這些文化不斷沉積,逐漸成為我國武術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禮樂教化”“武德規矩”“武藝規范”的形成成為我國武術文化發展的根基。我國武術文化中所形成的“禮”對于個人心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對于民族精神的形成以及民族認同感的培養也起到了積極的價值。我國武術傳承的本質就是傳承武術文化[4]。中國武術千年不衰,在武術文化的傳承中,不僅僅是簡單的武術技藝的傳承,更為重要的是武術道德的傳承。修道必須要從小事做起,從細節開始。“以德明道”“以技顯道”“以身行道”在武術文化傳承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要求學習者通過細小的環節來實現積少成多、積小成大。武術突出顯示了中華文化中的“禮儀”文化,因此武術必然將成為我國高校弘揚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之一。
1.2德武相融,弘揚武術文化
“文化自信”是優秀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其主要取決于文化主體本身的實力和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強大性。武術文化根植于我國民族特色文化中,在發展中不斷適應歷史發展的環境,經過千百年的錘煉形成了現有的武術文化。我國武術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各家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其與文、史、理、醫等不同的學科進行滲透和融合,使其成為綜合性的傳統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優秀文化之一[5]。武術練習不僅僅能夠增強學生的體魄,同時對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在習練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武術中所融合的哲學理念,對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較大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武術練習能夠培養學生勇于付出、勇于擔當、尊師重道、明辨是非的個人品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武術的文化自信能夠使學生將德的理念始終銘記于心,并且在實踐中踐行德的理念。武術文化自信對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和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1.3增進學生文化自覺意識,培育民族凝聚力
我國武術被稱為是“國術”,這也是我國社會對武術文化自覺的主要體現之一,也為我國武術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傳承奠定了優良的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在武術教育中必須充分發揮武術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武術文化中的教育功能,通過傳播和弘揚武術文化來提高和喚起學生的民族人情,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最終通過高校武術教育和武術文化的挖掘來實現民族魂的薪火相傳。
2高校武術文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武術通過上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武術文化傳承方面,受到武術理論的積淀以及傳承者綜合素養的影響,在高校武術教育中,教育者不僅僅要十分重視武術技術和技藝的教育和傳授,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武術教育和武術教學來發揮武術文化在學生人格塑造和學生品質培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從目前我國高校武術教育的發展情況來看,較為重視武術在健身方面的作用,同時受到國外體育項目的影響,導致武術的文化價值在很大程度上被邊緣化,對于我國武術文化的傳承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2.1武術技術傳授與文化傳承相分離
武術文化的特點要求在武術教育中要將武術技藝教學和武術文化傳承結合在一起。長期以來,我國在武術教育以及其他的體育教育中一直以運動技術為核心,部分高校將武術教育看成是武術技術教育。事實上,武術技術是武術的外在表現形式,如果缺乏合理的教學理念必然會導致武術文化層面的功能被忽略。以武術技術為核心的武術教育過度重視武術教育的表層屬性,導致目前高校武術教育中的理論存在缺失的情況,必然會導致武術文化傳承無法達到相應的要求,脫離了我國傳統文化挖掘和文化遺產挖掘的軌道。我國高校武術教育中缺乏高素質的教師,同時在武術教學中不夠注重文化內涵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術文化在教育方面的功能。武術教學中傳技不傳“道”的現象導致武術文化傳承與實際的要求之間無法達到契合。秦子來在相關問題的分析和研究中提出,重“武”輕“文”的現象在我國高校武術教育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導致我國高校武術教育無法達到相應的要求和目的;邱丕相則認為,在西方競技文化的沖擊下,我國高校武術教育過分重視武術運動的競技性,導致我國傳統武術文化逐漸喪失。因此,結合我國武術教育的現狀,必須要對武術的價值進行重新定位,還原武術文化的本質以及武術文化的屬性。在高校武術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武術理論的研究,弘揚武術文化中所蘊含的武道觀念和民族精神,充分發揮武術文化在學生培養中的作用和功能,提高高校武術教育教學中的文化傳承,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校武術教育教學的效率。
2.2高校武術教育流于形式
我國武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武術之所以會成為“國術”,其不僅僅是由于我國武術中存在大量的名拳套路,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武術中還囊括了大量的優秀文化和文化特質。1983年,我國為了進一步傳承武術優秀文化,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武術文化挖掘整理活動,通過該行動形成了大量的資料。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并沒有以這些寶貴的資源為基礎對其進行更為深入的挖掘,這些資料在我國武術文化傳承方面并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采取實質性的行動來弘揚武術文化。我國國畫大師徐悲鴻認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7]。而在我國高校武術教育中必須積極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資源以及武術資源,不斷挖掘武術中所蘊含的各種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揚我國武術文化。
2.3高校武術文化建設遠離武術教育的本真
體育文化在當今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體育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對于武術文化來講,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擺脫了單純的生物沖動,在不斷的文化融合和文化交互中成為我國體育文化中的佼佼者之一。從發展的角度來講,體育文化是一種生命文化,其在滿足生物本能需求的同時也能夠迎合人們的價值追求和終極追求。武術文化的品牌核心在于追求身心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要求我國高校在武術教育中要突破單一內容的限制,積極發揮武術文化的核心品牌價值觀,進一步提升武術教學和武術文化傳承的效率。
3高校武術文化建設路徑設計
3.1設計前提
高校武術文化建設路徑設計的前提在于堅持武術教育和文化傳承的結合,以此為高校武術文化建設路徑設計的指導思想。武術教育作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要實現武術技術和技藝的傳授,同時還存在道德和智力的培養。人對文化的理解是實現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發展的中介,而教育為成為提升學生對武術文化理解和武術文化認知的主要途徑和主要手段,通過不同形式和方式的教育實現文化的不斷傳承。武術文化傳承必須要與武術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
3.2設計內容:
高校武術文化建設路徑設計的內容方面,必須要實現理、功、套、用一體化[11]的設計。高校武術文化建設的內容對于整個教學效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高校武術教學的目標以及武術文化傳承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武術教學內容的實施和相關的方法來實現,在內容設計方面必須以實際的需求和要求為出發點,立足于培養德、智、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為高校武術教學的主要目標和目的,同時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內容設計方面必須與高校教學整體內容和目標保持一致。在高校武術文化建設路徑設計中,以理、功、套、用一體化為設計內容就需要將武術文化建設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實現理論、功法、套路和用法的完美結合,實現其健身、防身、修心的功能。
3.3設計重點:秉承培養高校武術文化傳播者為己任
3.3.1提高武術文化傳播者的綜合素質
武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在文化傳承及文化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我國高校中大力傳承武術文化,開展武術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同時對于學生心理健康也會產生積極的意義。通過武術文化在高校內的傳承和發展來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我國高校“文武共體”的教學模式在發展過程中要求教師掌握武術的相關技術和技能,同時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文化素養。在我國高校武術教育的發展和建設中需要積極引入社會和民間高素質的武術大師在我國高校中開展講學,為我國高校武術文化建設提供全面的人才保障。
3.3.2強化文化傳播者的語言表達能力
高校不僅僅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領地,也承擔著傳統文化傳播、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功能,高校必須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武術教育來強化我國高校武術文化的傳播和創新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全面提升個人綜合素養以及文化內涵,在武術教學中積極踐行武術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使學生在武術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提高武術文化價值在高校發展和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4結語
武術教育是我國高校教育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必須積極發揮武術文化的價值,通過武術教育來發揮其在傳統文化傳播和創新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提高我國社會的文化“軟實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民族認同感;積極發揮武術文化的自信、尚武崇德、相融共生,實現我國高校校園的和諧建設和發展;積極利用武術文化中的文化自覺,在武術教育中積極發揚民族熱情,進一步提升我國大學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軟實力”。我國高校在武術教育中必須要重視武術文化戰略的發展,積極剖析我國高校武術文化的傳承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做出合理的應對和響應,建立一套針對我國高校教育的武術文化傳播策略,積極展示武術文化的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全面提高我國高校武術文化的內涵,充分發揮武術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發展的功能和作用,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軟實力”。
參考文獻
[1]袁金寶.武術文化軟實力的構成內涵及提升路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5)
[2]何敏學,宋強,姜勇.文化同質化背景下我國武術文化的教育傳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
[3]申國卿.“文化強省”視域下的中原高校武術教育發展戰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11).
[4]金紅梅.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高校武術教育的“文化滲透”[J].搏擊.武術科學,2014,(10).
作者:來博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