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代詩歌資源文化產業創意策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多年來,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研究,甚少涉及在社會經濟文化領域的應用。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創意應用,逐漸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除全方位開發歷史文化旅游外,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工藝品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青睞,好幾年前臺北故宮的一件印有“朕知道了”的膠帶紙,曾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現在越來越多的帶有歷史文化因素的、顯示高雅審美情趣的事物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在南京工藝美術市場和夫子廟、博物館等處,也能看到帶有歷史文化因素的工藝品。當然,如果僅僅把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創意的應用局限在工藝品領域,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文化產業創意策劃包括文化項目的開發、文化活動的構想、文化產品的設計,也包括文化內容和文化服務的創新,文化生產活動和生產經營方式的創新。我國文化產業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文化旅游對文化歷史資源的開發利用;第二,藝術創作對文化歷史資源的開發利用;第三,音像影視和出版業對文化歷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第四,工藝品對文化歷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第五,對文化歷史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山川形勝,人杰地靈,南京歷史文化流傳至今的既有六朝碑刻、明代城墻、民國建筑等有形的歷史遺址,更有大量的六朝文章、唐詩宋詞等文字作品和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其中更具深層歷史影響的南京古代詩歌資源,代表了六朝以來形成的南京歷史文化的精神層面,也是南京歷史文化流傳至今所發揮的深刻的內涵。它不僅影響著今天生活在南京的人們,也發揮著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南京古代詩歌資源極為豐富,完全可以成為文化產業創意策劃的重要源泉,兩者結合,更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南京古代詩歌資源是在漫長的歷史延續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對當代文化產業創意策劃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借助包括現代科技在內的各種手段轉化為城市文化產業創意發展源,將對南京市文化產業影響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產生重大作用,體現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軟實力價值。多年來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研究雖然較多,卻甚少涉及社會經濟文化領域的應用,絕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文史領域和思想意識范疇。我們僅能見到的訴諸社會經濟文化應用方面的零散文章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學習古代詩歌資源,建設文化城市;二是利用古代詩歌資源,裝飾旅游景點;三是文化藝術創作等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借鑒。總的來看,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與當代文化產業創意策劃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二、南京古代詩歌資源基本狀況的分析研究
1.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基本狀況
南京古代詩歌資源極為豐富,山水城林之間,無處不流淌著古今文人墨客的遐想情思,移步換景之處,都讓人想起懷古嘆今、深沉純美的美好詩篇。與南京有關的、帶有南京元素的古代詩歌有多少?除全面系統收集的難度外,界定的標準、把握的尺度也是較大難題。本課題項目組進行了大量地搜集整理工作,從各種近代以前的詩歌總集、詩人個人作品集、詩文合集、古代文學史等著手,進行比較充分的初步梳理,并按時代順序和作家、作品簡要歸納比較。初步統計出與南京有關的、帶有南京元素的古代詩歌約五千首(不含詩賦之外的其他文體),比通常估計的數百首、上千首多得多1。一般來說,名家作品較易被關注,不以詩賦名世的人以及普通詩人,易被忽視,如許多明、清和近代詩人,這一點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容易被重視的是詩歌佳作最多的唐宋時期,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同樣易于被忽視的,卻是同樣佳作不少的六朝時代。比如,晉室南渡之際是玄言詩的盛行時代,名人郭璞的歌詠老莊哲學、也善于抒情的《游仙詩》就是當時南京詩壇代表作。至于南朝樂府民歌和謝靈運、顏延之、鮑照、庾信、謝朓、沈約、孔稚圭、江淹、何遜、吳均、任昉、徐陵、丘遲等人的詩賦作品,更是南京六朝時代詩歌的瑰寶,但他們的名作較少為大眾知曉。我們所說的南京古代詩歌,其中包括詩人在南京的作品,也包括詩人在別處提及南京和含有南京元素的作品。例如,南朝宋齊間的杰出詩人謝朓的名篇《人朝曲》2,為南京詩人在南京寫南京的作品,而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名篇《泊秦淮》3,則是外地詩人在南京寫南京的作品;庾信的《春賦》、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是詩人在南京的作品,而庾信的《哀江南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4,則是詩人在外地寫有南京元素的作品;李白的《永王東巡歌(其四)》是來過南京的詩人在外地寫到南京,左思的《吳都賦》則是從沒來過南京的詩人寫南京。5如何對大量的南京古代詩歌進行分類?按時代順序和作家、作品等方法進行簡要歸納只是研究的起點。近年開始有人注意到有關南京的詩文,從歷代詩文對南京何處著墨,按地名分類歷代名家的詩文6,這種分類法不僅顯得碎片化,也與豐富多彩的詩歌內涵關系不大。詩歌門類雖多,作者的出發點和時代各異,林林總總,但要與文化產業創意策劃聯系起來,就宜以“景(色)、(抒)情、感(悟)”三類型分,進行文史多方法分析研究,提供作為文化產業創意策劃的基礎。
2.南京古代詩歌資源基本分類:歌詠美景、抒發情感、感悟興亡
歌詠美景,歌詠江南美景、南京長江天塹、江南煙雨、亭臺樓閣、城市繁華、物產豐饒的山水詩賦、詠物情詩。從丘遲《與陳伯之書》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從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到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到《金陵》“始發碧江口,曠然諧遠心。風清舟在鑒,日落水浮金。瓜步逢潮信,臺城過雁音。故鄉何處是?云外即喬林”,都是古代南京地區令人陶醉的江南春天的美麗畫卷!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上闋)似乎讓我們和作者一起站在北宋南京的江邊山峰,欣賞當年的秋色:“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抒發情感,抒發當時金陵人們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熱情向往,對親情、友情以及忠誠、愛國感情的抒發和深情贊頌。例如,南朝樂府民歌中的《采蓮童》“泛舟采菱葉,過摘芙蓉花。扣攕命童侶,齊聲采蓮歌”;《讀曲歌》“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分別抒發了對勞動生活和愛情的生動感情,讓人難以忘懷。再如,唐代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洋溢著對親友的真摯感情,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而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更是借景抒發了激越強烈的愛國感情和民族精神:“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詠物與抒情常常聯系在一起,若以物寫情,寫物中帶有感情,則歸入前一類;若以情寫物,寫情中提及事物,則歸入這一類,如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對人生的感悟和興亡的慨嘆,特別是慨嘆和感悟南京六朝以來興亡詩歌。南京六朝是“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雖然繁花似錦,雄冠天下,但由于是半壁江山,南京六朝也是專制皇權相對削弱的貴族政治時代,比如,東晉初年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因此這是文人士大夫相對活躍的時代,當斯時也,名士風度,玄學興旺,儒、道、佛三教以及無神論思想等都參與爭鳴,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佳作。這種歷史積淀和文化慣性一直延續到隋唐五代(及南唐)、兩宋和元明清乃至民國時代。如果說西安的古都歷史文化是以帝王陵墓和強盛的漢唐氣象遺存為特征,開封杭州的兩宋歷史文化是以市井繁榮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為特征,北京古都文化是以明清故宮陵闕表現的泱泱大國及皇城根文化為特征,而南京的六朝以來詩歌則是與六朝石刻、明城墻相輝映的士大夫的興亡之感悟,這種對詠物抒情的延伸,對繁華與悲恨相續的傷感和慨嘆,低回婉轉、憂思抑郁結合了慷慨悲壯,一詠三嘆,正是它引人感悟、激勵人心的魅力所在。正如宋末元初詩人白樸《沁園春》上闋吟道:“我望山形,虎踞龍盤,壯哉建康。憶黃旗紫蓋,中興東晉,雕蘭玉砌,下逮南唐。步步金蓮,朝朝瓊樹,宮殿吳時花草香。”讓人永遠引發的是隨之而來的興亡之感。該詞下闋:“長江。不管興亡。謾流盡、英雄淚萬行。問烏衣舊宅,誰家作主?”直教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李煜詞)。
3.南京古代詩歌萬紫千紅與主基調
南京古代詩歌洋洋數千首,萬紫千紅,蔚然大觀,卻有別于其他城市和地域詩歌。我們必須從南京的地域特征和歷史發展中追尋南京古代詩歌的主要特色、或曰主基調,為南京文化產業創意策劃提供重點和核心元素。南京六朝以來的詩賦表現了一部悠久的興亡史。六朝的興亡,特別是其與豪華相續的遺恨感悟,不僅是那個時代主旋律的真實寫照,更給以后歷朝的文人墨客、政治家思想家深深打上永無熄滅的時代烙印,讓人們的內心深處始終凝結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傷感與感奮之情。東吳、東晉、南朝奠定了“六朝興亡”的根基,隋唐五代、兩宋及元明清乃至民國年間,后之詩人筆下的江南懷古作品,多借六朝之事寄慨言志。這類詩詞歌賦,在我國歷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傷感之情,溢于言表,且與世沉浮,經久不衰,進而成為歷朝歷代憂國憂民者的共同意識。這種起源于六朝、滋生于南京而后來代代傳承并在華夏大地蔓延開來的共同意識,理所當然具有廣義的內涵。從歷史看,六朝雖逝,隋唐以降,政治中心北移,金陵無復往日的繁華,但金陵由六朝沉淀的歷史是無法抹去的,它對后世以至于近現代產生了深遠影響,形成了深沉純美、遺恨無窮的獨特的城市文化資源。六朝始于東吳,吳主孫權稱帝前,即公元229年之前,金陵王氣彌漫江東八十一州,展現了堪與曹劉爭雄匹敵的吳國霸氣,第一次印證了“帝王之宅”的著名論斷,梟雄曹操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但是,東吳王霸氣概不因既有帝號而強,卻有稱帝而微的歷史遺憾,稱帝即預示著衰落勢頭的到來。及至孫亮、孫休、孫皓,國祚日頹,王氣漸無,終于在咸寧五年即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興師伐吳,吳主獻城而降,吳國隨即滅亡。對此,唐人劉禹錫說“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7,表達了六朝之首的吳國是興亡命運的象征。六朝詩賦予興亡的關系應從傷東吳開始。公元317年,瑯琊王司馬睿建都建康,并于次年稱帝,即晉元帝,從此西晉沒而東晉始。“衣冠南渡”又找回了金陵的王氣,名相謝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建康遙控八萬北府兵在淝水殺得前秦苻堅南下的數十萬大軍一敗涂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戰”是代表中原正統的東晉王朝又一次上演氣吞萬里如虎的霸氣,門閥大族如王、謝、庾、桓先后支配著王朝政局,匡扶晉室,綿延晉祚104年,同時也顯示了權臣貴族的強大。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代晉稱帝,歷史宣告東晉“王氣興亡”的周而復始,給后人留下無限傷感。北宋詞人周邦彥進一步演繹了劉禹錫詩:“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8傷逝之情,浸漫斜陽巷陌,借喻呢喃燕子,述說故國的淡淡哀愁。六朝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即南朝宋齊梁陳時期,雖然仍比北方安定,也多次規劃興復中原,但最終亡國恨的悲情演化為濃濃的脂粉氣和靡靡之音,如陳后主《玉樹后庭花》。公元589年,隋滅陳,結束了長達369年的魏晉南北朝,但它給后代的文人騷客、憂時傷今者多少感慨和多少詠嘆,正所謂“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9南朝建都金陵,不同于一味暴虐嗜殺的五胡十六國和北朝,興亡與悲恨相續的史實飽含著極深的教訓,因此“金陵懷古”幾乎成了后人詠史的專題。“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唐杜牧),對六朝興亡相續,歷代文人墨客感受最為深刻。歷史的沉重,君王的無用,紅顏的辛酸,英雄的無力回天,一并而來,化作唐宋詩詞歌賦和學者文人作家的無限傷感。原本“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東晉謝脁),經過“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隨水流”(唐李白),詩人感嘆“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唐劉禹錫)而“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和“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最為沉痛地渲染了《玉樹后庭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六朝詩賦為興亡感悟的屬性。六朝止于陳,但六朝興亡之傷感憂思的基調在南京從來沒有停息過,也不僅存在于詩詞歌賦中。它歷經南唐、南宋、南明,甚至近代民國,歲月悠悠,不絕如縷。南唐,李氏父子都金陵,荒于政,癡于情,閨愁深而國祚淺。公元975年,宋滅南唐,李煜成了亡國之君。追憶故國,李后主無限傷感,發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無奈之嘆。源于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王氣”興衰又一次在金陵傳承,南唐是六朝亡國恨的第一個承接者。李氏父子的千古絕唱,在藝術上升華了《玉樹后庭花》,在思想上演繹了六朝的“悲恨相續”。六朝以后詩賦隨著歷史的推移不斷演繹著自己的興亡史。被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贊譽的“華夏民族文化登峰造極”的兩宋之世歷320年滅亡后,1279年秋,南宋政權覆亡已半載有余,金陵亦被蒙元軍攻破四年之多。轉戰南粵的文天祥戰敗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途中經過金陵,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沉郁蒼涼寄托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過金陵驛》:“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詩作情辭委婉而含蓄,多處借用典故,抒懷淵深,情愫悲壯。文人愛國者的懷古之幽情不僅是抒發對往事的感傷,更有忠臣烈士的愛國精神和壯志豪情。唐宋之后的感傷詩賦已從君王之悲演繹為國破家亡、臣民離散的家國不幸,其中的家國情懷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例如辛棄疾、陸游的著名詩篇。今人考證,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亦作于南京,其中充沛的愛國主義激情,更使每一位讀者心潮澎湃、意氣難平。朱元璋得天下,都金陵,派大軍北伐滅元。立志重建霸業、克服六朝的脂粉氣。宋濂在《閱江樓記》中說“金陵為帝王之州”,但是歷史上一直偏據東南,沒有形成映照天下的王氣。“逮我皇帝,定鼎于茲,實足以當之”,稱當今的大明天子,以其“開千萬世之偉觀”的非凡氣度,改變歷史的不對稱。為了避免擬建中的閱江樓成為執政者的娛樂場所,宋濂委婉規勸洪武帝登覽之頃、“悠然而動遐思”的是懷柔恤民的勵精圖治,而不是像陳后主那樣,建臨春、結綺意在“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重蹈“王氣終”的覆轍。然而,明朝歷史最終未能擺脫歷代王朝的興亡循環,到了明清之交,又得到分外的渲染。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大明滅亡,次年南明亡。輾轉時間雖短,離亂遺恨卻長,王氣終伴隨著遺民淚。明末清初文人多出于江南,他們的詩賦流出的是江南的血脈,是大明的國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錢謙益作《金陵秋興》,多達104首,形式上步和杜甫《秋興八首》,瀾翻不窮,飽含著作者與其紅顏知己柳如是抗清復明的愛國主義感情。史學大師陳寅恪評價說,“較杜陵尤勝一籌,乃三百年來絕大著作也”。作者身為清吏,深感其恥,重經南京,寫出“桃葉春流亡國恨,槐花秋踏故宮煙”詩句,用王維拘于菩提寺典故表達自己的感傷(王詩云:“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牧齋抒發國恨,也包含河東君的無限深情:“苑外楊花待暮潮,隔溪桃葉限紅橋。夕陽凝望春如水,丁字簾前是六朝。”充溢著歷史感悟的六朝以來詩賦步入近代的時空,南京再次演奏著慷慨激昂又無可奈何的興亡旋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結束了長達數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民國的歷史一直演繹著內憂外患和所謂安內攘外的不幸。民國政府政治腐敗,致使南京遭受近半個世紀的戰亂與離亂,直至最終抹去做國都的資格。這段沉重的歷史足以使那個時期的詩人感同身受,少不了撫今追昔,油然而生悲恨相續的六朝情結。歷史從哪里開始,邏輯就從哪里開始,歷史走到哪里,悲恨相續就在哪里延續,令人感嘆。綜上所述,南京六朝以來詩歌資源的歷史內涵,作為客觀存在的社會興亡史,成于魏晉南北朝,延于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國,損益興替,可謂史事沉重;作為主觀意識的文人故國情,愁腸百結,一唱三嘆詠千年,綿延不絕,可謂情感凝重;作為物質意義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雖經兵火損毀或人為破壞,但重修重建增其舊制的易代努力,還是被較好地保存了下來,偃蹇如山,可謂景物厚重。其“史、情、景”的表現形式和融合形式,文化層面的內涵自然從興亡感轉變為憂國情,從客觀轉向主觀,是歷代思想家、文人學者群體意識的結晶與升華,轉變提升了六朝以來詩歌資源的社會意義和歷史意義,從而凸顯了由故國情、家國恨升華而來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個南京六朝以來詩賦主基調,其作為南京文化產業創意策劃資源層面的核心內涵,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價值。
三、文化產業創意策劃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利用研究
1.文化產業創意策劃能利用南京古代詩歌資源
(1)南京古代詩歌資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一個宗教信仰和宗教思想不清晰的國家,儒家思想長期以來成為中國社會主導地位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詩經》為諸經之首,中國古代就有“詩教”的傳統,詩賦是有教化作用的。南京古代詩歌是南京文化產業創意策劃的源頭活水之一和重要土壤。文化創意產業策劃必須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方能使其策劃產品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接受。
(2)詩歌創作和文化產業創意策劃有相當多的共同性,兩者都是既訴諸理性,又訴諸感性,都既有理性的思索,又充滿個人感性的體驗,其中個體、個性、感性包括體驗及創作(策劃)者和讀者(消費者)兩個方面。
(3)詩歌創作和文化產業創意策劃都有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文化創意產業是高級產品產業,其打動人、感染人必須依靠“美”的力量,依靠人們的審美感受。例如,蘋果手機為什么暢銷,領一時之風騷,除了使用便捷、功能全面之外,訴諸人們對美的感覺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其輕薄美觀的設計和為使用者舒適方便的考慮符合美學的審美價值,如同詩歌通過美的力量來影響人、感染人一樣。
(4)從根本上說,對于詩歌的價值,古人說得好:“詩言志”。詩歌是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詩歌的主體歷來是地域的、歷史的民族精神的反映。文化產業的創意策劃必須把準人們精神世界的需求和積極向上、進步發展的主流,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為市場所接受的產品。這些產品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前進的方向,才能為社會、為人民、為廣大消費者所需要和追求。
(5)南京古代詩歌資源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南京文化產業創意策劃是利用南京古代詩歌資源提高文化產品品質和魅力的重要途徑。今天人們評價文化產品品質和魅力的注重點是其文化內涵,在影響文化產品品質的諸多要素中,其文化品質內涵居首要位置。許多專家斷言,現代城市文化產業以文化論輸贏。高品位的人才喜歡高文化品位的城市文化產品,高文化品位的城市文化也必然吸引高品位的人才、引領城市發展。因此,以文化產業創意策劃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品質,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推動城市發展,理應成為城市建設和管理的重中之重。
2.利用南京古代詩歌資源進行當代文化產業創意策劃
(1)文化旅游創意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文化旅游的發展離不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旅游產業對于古代詩歌資源各方面的利用可以根據資源類型進行細分:歷史遺跡類,民俗風情類,娛樂游戲類,宗教類,建筑和園林類,還有專門的文學藝術類。隨著旅游者對旅游文化產品內涵、文化品位日益強烈的追求,旅游活動開始由觀光游覽向知識度假轉移,文化旅游成為旅游消費市場的新動向,構成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和提升質量的增長點,旅游資源開發理念由“淺層產品”向“文化旅游”“深度旅游”轉變。南京古代詩歌文化資源是歷史的客觀存在,它在漫長的時間延續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歷史文化資源。這種資源對城市影響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產生重大作用,體現資源軟實力價值。文化旅游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南京經濟的發展,從最近10年數據看,南京旅游總收入呈遞增趨勢,由2003年的244億元到2013年的1360.67億元,增長了5倍多。旅游收入對GDP的貢獻維持在15%到19%之間,GDP對旅游的依存度從2003年到2008年逐年上升,2008年以后稍有下降,總體維持在15%左右。這對南京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城市來說,既有欠缺,也意味著旅游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南京的GDP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長,但旅游收入的增幅沒有GDP的增幅明顯,說明南京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并沒有被充分挖掘,旅游價值沒有充分實現。總的來說,南京旅游產業戰略性支柱產業地位尚未確立,其作為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旅游城市的國際知名度與國際化水平不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南京旅游產業與南京文化資源融合不足,文化資源彰顯不夠。僅從歷史遺跡類來看,我們研究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旅游資源化,既可以在各個景點、遺址立出詩碑,增加旅游景點歷史氛圍和文化價值,也可以按照時代、詩人、詩賦作品等組織富有詩意和歷史感的旅游線路。總之,發展文化旅游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該以各類南京古代詩歌遺產為主線,設計出文化產品和市場品牌的傳導機制,將詩賦資源概念及其表現形式進一步物化,包括現實和虛擬的歷史遺存,物質空間結構和旅游景點等,充分彰顯南京人文古都魅力,提高南京旅游市場的競爭力水平。
(2)文學藝術創作與表演創意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開發利用。例如,以南京古代詩歌的某些內容作為題材,重新進行再創作。以某一歷史時期、歷史內涵的南京古代詩歌為主題,進行文學藝術創作與表演和經營。復原和發掘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藝術形象,將其原汁原味地展現給觀眾。改編某些南京古代詩歌,創作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和作品。以歷史文化遺址為舞臺背景,進行南京古代詩歌形象與意境的藝術表演。南京的文學藝術創作與表演歷來很有成就,但發展空間和潛力仍然很大。不僅可以在現代文學藝術創作中利用南京古代詩歌元素,更可以各種方法利用南京古代詩歌和其反映歷史文化事件打造大型文藝節目。南京的這些資源不僅可以打造超過杭州大宋千古情、印象西湖的典范觀光文藝產品,產生具有濃郁歷史文化特色的現代都市藝術,也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南京古代詩歌的藝術化,活化南京古跡和歷史遺址,再現歷史場景,在演藝產品、文化創作、數字娛樂、創意體驗等領域實現突破,打造若干精品,彰顯南京歷史文化資源的創作優勢。
(3)音像影視和動漫、出版業創意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音像影視和動漫、出版業通過圖像、文字、音樂、語言等再現南京古代詩歌里的風景名勝、歷史文化、習俗風情、美好情感、時代滄桑、家國興亡等。具體表現為,通過音像、影視、圖書來再現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感悟等。樹立品牌觀念,以南京古代詩歌資源主基調和歷史文化特色為靈魂,以南京詩歌名人及其創作反映的故事為主線,構筑南京音像影視和動漫的主打產品;挖掘南京古代詩歌的資源稟賦,梳理資源特質,提升產品層次,以這些音像影視和動漫的主打產品豐富南京風景名勝和歷史遺存的內容,開發城市文化的品牌價值,在宣傳上積極拓寬播出平臺,多渠道向全世界宣傳南京;充分發揮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廟、明城墻等中國和世界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把南京的六朝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和民國文化充分展現給世界。
(4)城市建設與社會生活空間的文化構建中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元素的開發和利用。城市標志性產品的創意策劃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開發利用。認真思考推動城市建設及其他城市標志性產品、文化旅游產品之中,創意開發利用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具體對策。可以把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各種歷史文化因素融入相關建筑、景觀、公共或民間設施中,研究這些相關歷史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和物質空間布局,形成具有濃郁歷史文化氛圍的現代都市。例如,在今天的南京城南長干里,結合李白《長干行》,建設愛情園;在可能的情況下,長期規劃復建南京古代詩歌里著名建筑和景點,如賞心亭、鳳凰臺等等,充分彰顯南京人文古都魅力。至于其他城市標志性產品、文化旅游產品,完全可以融入南京古代詩歌元素,南京古代詩歌名句可以用作商標、包裝等外在名稱,如秦淮燈籠、南京風箏都可以利用南京古代詩歌元素,其蘊含的歷史文化積淀,自會讓人們感到親切和喜聞樂見。其次,運用南京古代詩歌的詩意和創作手法,策劃含有南京地域特色詩意的中高檔城市標志性產品、文化旅游產品。第三,學習古代詩歌的創作思維,策劃出仿古或出新的城市標志性產品、文化旅游產品。
(5)文具、工藝品等文化產品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比如,比較常見的工藝品可以憑借其高超的工藝和南京古代詩歌的歷史文化內涵深受歡迎。
(6)一般文化商品創意策劃中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元素的開發和利用。除了上文提到的具體分析外,對一般文化商品創意策劃,還可以利用詩歌的創作方式,如聯想、發散思維、感性體驗等等,策劃開發出各種全新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商品。(7)城市文化精神鍛造中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元素的開發和利用。
3.加強宣傳教育,擴大南京古代詩歌影響面和感染力
做好文化產業創意策劃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的利用,挖掘和擴大南京古代詩歌影響面和感染力,較充分地初步梳理,有意向性地總結南京歷代詩歌,進行有價值的歸納和分類,深入挖掘和凝練其中可作為文化產業創意策劃元素的資源要素。這是第一個重點,也是本文的初步探索。要多方面把握南京歷代詩歌豐富涵義,在此前提下準確理解“景、情、感”既可分類與一體化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南京古代詩歌的主要特色,為南京文化產業創意策劃提供重點和核心元素,使人充分感受和接受研究結論。第二個重點是在學校和社會上,有意識地加強南京古代詩歌的宣傳教育,擴大南京古代詩歌影響面和感染力。可以通過舉辦讀詩活動、朗誦比賽、新聞媒體宣傳、群眾團體參與等多種方式,普及南京古代詩歌這個地域文化的瑰寶,為文化產業創意策劃對南京古代詩歌資源利用奠定更廣泛的社會基礎。
作者:趙建中 單位:東南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引文注釋
1例如《金陵頌——歷代名家詠南京詩文精華》(葉皓主編,南京出版社2005年12月版),一共收集歷代(從古代到近現代)名家歌詠、贊揚南京的詩詞文賦及楹聯、書簡、筆記等計306篇(其中有的是節選)。
2其中名句“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
3名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4《哀江南賦》名句如“聞隴水而掩泣,向關山而長嘆”等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通篇名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5《永王東巡歌(其四)》:“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故丘。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鳷鵲樓。”《吳都賦》全篇以華麗辭章寫南京。
6同1。
7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8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
9杜牧《臺城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