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化產業高職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作為支撐。高職文化產業人才主要培養文化創意技能型人才和文化市場經營管理人才。培養高職文化產業人才可通過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探索實踐性教學模式、完善雙師型師資隊伍和校內外實訓基地等策略實現。
關鍵詞:
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人才;高職;培養策略
近年來,我國積極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推動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和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作為支撐。從文化產業的產業特性和基本屬性上講,文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多層次、多規格的。高職作為文化產業人才鏈的重要組成單位,理應主動探索高職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規格和途徑,承擔其應有的責任。
一、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建立相應的人才支撐體系
本世紀以來,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全球經濟發展趨緩,而具有高知識性、高附加值、強融合性的文化產業卻發展迅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層面,都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和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每年都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遠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2014年更是實現增加值2.4萬億元,占GDP的3.77%,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文化產業以生產和經營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為主要業務,一般包括影視制作業、出版發行業、印刷復制業、廣告業、演藝娛樂業、文化會展業、動漫產業等。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人才,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求大量文化產業人才。文化產業人才是指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創意能力,能夠運用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和服務的復合型人才。按照文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規格,一般包括這幾種層次的人才:策劃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經營管理型人才。策劃型人才具有較強的策劃和創意能力,尤其是原創能力,是文化產業人才結構中的頂尖人才,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真實水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技能型人才具有熟練的技術操作能力,能運用各種技術手段以作品的形式再現文化創意,是文化產業人才的主體和中堅力量;經營管理型人才是綜合運用其他學科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對已有的文化項目和文化服務進行運作和實施的人才,這是文化產業人才的基礎力量,專業化程度較低,綜合素養較高。這三類人才直接指向文化產業不同的發展層次和水平,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同時依仗這三類文化產業人才的智力支持。
二、高職文化產業人才的需求規格
高等院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定位和方向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學歷結構和專業設置的差異方面。根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高職學生的實際特點,結合文化產業人才需求的情況,高職文化產業人才主要以技能型人才和經營管理型人才為培養目標。這既不同于本科院校,本科院校要求學生要有扎實的學科理論功底,對文化產業屬性、發展現狀及其未來發展趨勢有深層次的邏輯觀照,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入里,對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及內在原因有清晰的認識和獨到的判斷,從而產生創造性的想法和見解,突出表現為注重學生原創能力的培養;又不同于一般的技術培訓學校或機構,技術培訓學校突出學生技術操作能力的反復演練和形成,具有明顯的程式化色彩,按部就班,跟著師傅手把手地學,達到“照葫蘆畫瓢”的效果。高職文化產業人才首先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涵養,熟悉特定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和歷史沿襲,能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個性化地或差異化地以文化作品的形式來呈現創意思路,即有一定文化創意能力的復合技能型人才,其基本特征有兩個:一是既精通技術又具有一定創意能力;二是既懂文化又懂審美。文化產業發展既需要能夠引領產業發展方向,捕捉產業發展動態的原創性人才和策劃人才,又需要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支撐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真正的支柱性產業的技能型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這是文化產業人才需求規格的主體部分和基礎部分。
三、高職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策略
1.關鍵:
構建指向文化創意與技能操作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是課程,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課程,課程的設置原則和依據來源于特定的培養目標。通過以上分析得知,高職文化產業人才是具有一定文化創意能力的復合技能型人才,所以,課程設置就要圍繞“文化創意能力”和“復合技能”這兩個關鍵詞展開。圍繞文化創意能力的培養,可開設創意思維、文化活動策劃等課程,因為文化創意能力的前提是要有基本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所以,可針對性地開設文化藝術鑒賞、美學鑒賞等相關的基礎課程。圍繞復合技能的培養,可沿著文化創意表達技能、文化項目經營管理技能兩個方向展開,開設文化創意口頭表達、文案表達、影像表達、文化產業管理、文化市場營銷、文化項目運營等方面的課程。在實際的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一般分通用模塊、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四大模塊來設置課程。
2.模式:
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模式。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是由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的。高職教育注重對學生實際職業能力和崗位能力的培養,而職業能力和崗位能力也必須遵循一般能力形成的基本規律,通過單純的知識講授并不能形成,必須在真實或者仿真的工作環境中通過完成工作任務,逐步培養職業技能,形成工作能力。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必須也應該把工與學、校園與文化企業、知識講授與職業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廣泛探討適合自身的工學結合模式。應該強調的是,無論哪種模式,最終都要以創造各種能讓學生進行職業實踐的機會,完成實踐性項目并最終培養文化創意能力和復合技能為目的。
3.保障:
完善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和校內外實訓條件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保障,主要包括智力保障和條件保障。智力保障主要指能承擔教學育人任務的雙師型師資,雙師型師資不但要懂教學,而且要具備文化產業領域相關的實際工作經歷,能夠勝任文化產業領域的工作,自身具備過硬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校內外實訓場所包括校內外的公司、企業、工廠、文化產業園、文化科技園、創業園區等,是培養高職文化產業人才的硬件保障,借助于這些實訓場所,學生在真實的或仿真的工作環境中不僅能大大提高文化修養、職業素養,更能形成職業認同感,主動獲取知識和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作者:肖俊 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