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化產業課程建設管理能力構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課程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當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正在積極構建核心課程體系,在這種背景下需要充分考慮課程建設與專業能力結構之間的關系.從厘清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結構體系,思考不同的課程在承擔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優劣,尋找合適的實現課程功能的途徑的基礎上來構建專業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
課程建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構建
當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面臨的緊迫任務是課程建設,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思考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要素及結構體系.
1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培養的兩種理念
通過對開辦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院校的分析可以發現,有兩種理念在影響各高校在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的進程及做法.其一是,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落腳到“管理”二字之上,也就是培養管理人才,只不過是為文化產業這一特定的產業培養專業的管理人才.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之下,相關的培養機構主要針對學生與管理有關的,特別是體現出與文化產業的管理能力有關的能力的培養.這從相關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可以看出來.其二是,考慮到文化產業在中國發展的現實需求,以及該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層面,部分院校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落腳到“文化產業”之上,也就是為文化產業培養各種專業人才,這種理念促使相關的培養單位更加重視對學生文化產業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而不單單限于文化產業的管理能力.由于文化產業所包含的門類及具體業態甚廣,這里又顯現出兩種趨向.其一,部分高校該專業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主要在于讓學生理解作為整體的文化產業及基于此培養相關的能力,也就是從各個作為文化產業的具體門類中抽離出具有文化產業共性的東西.希望通過對學生一般性的文化產業的知識傳遞和技能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應對現實需求中的某一種具體的文化產業的工作.其二,另一些培養單位則在考慮文化產業共性的同時,提供一個或多個文化產業的具體門類作為專業方向,將此重點發展,這也就成了培養某一類或幾類文化產業具體門類的專業人才,同時基于此進行相應的能力訓練.比如重點培養文化產業門類中的影視類人才、會展類人才等.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理解成文化產業的理念的兩種趨勢各有優長,但也都有局限.將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并基于此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側重于對文化產業一般規律的學習,由于把文化產業當作整體來討論時,勢必抽離其特殊性,也就是排除掉對具體文化產業業態的討論,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能力培養也只能流于空泛,也就是只能培養諸如更上一層級的能力,如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意能力等,而這些更基礎的能力是否需要特定的專業來培養則成為了問題.用抽離出文化產業的某些具體門類來培養文化產業學生的趨向,由于更加重視某一類或幾類具體的文化產業門類的學習,比如說會展方向、廣告方向、或影視方向等,這的確可以彌補第一種方式流于空泛的弊病,但是,會展專業、廣告專業、編導專業已經是較為成熟的獨立專業了,用后一種方式來理解文化產業和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話,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存在的合法性問題在這里就面臨了挑戰.除此之外,這種方式同時忽略了文化產業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眼界,沒有為其在未來從事更廣泛的文化產業門類打下基礎.當然也有一些學校采取了將上述兩種思路結合的方式.
2課程建設背景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結構體系
基于以上討論,是否有第三條或更多的道路可以選擇以增加培養模式及培養人才的豐富性及多樣性成為了必須考慮的問題.要思考這個問題,幾個前提必須考慮,其一是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其二是在就業的視角下,基于能力培養的角度來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其三兼顧文化產業一般與特殊的關系.考慮到上述三個前提,同時結合當前文化產業實業界多以項目的方式運作某一文化產業的具體業務.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在現實中不是在從事作為整體的文化產業,而更多從業者是按照文化產業項目的分工在從事某一類的具體文化產業的工作.另一方面,從業者又不是長期一成不變的在從事某一文化產業具體類別的工作而是經常從這一類別跳到另一類別,這些類別雖在大的文化產業的概念之下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又是不一樣的.基于這樣一些特點,筆者認為在文化產業這一抽象的概念之下,在某一具體的文化產業門類之上的結合點是它們均按照“項目”的方式來進行運作,仔細分析,這些“項目”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同時可以就此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專業能力的培養.這種專業能力指的是完成某種職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這種專業能力區別于諸如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一般能力,同時也區別于完成復雜任務和解決新問題所具備的綜合能力.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具體的文化產業門類多種多樣,因此要討論文化產業的專業能力必須基于整體的文化產業而言.按照文化產業各門類的共性,按照“項目”的方式運作,因此,可以基于對文化產業項目的分解來說實現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理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模式來確定文化產業管理的專業能力的結構:分析職業標準—確定能力標準—分解能力標準—確定能力單元.[1]
2.1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要素體系
一般來說,一個文化產業項目包括如下環節的工作:項目的各種與調研有關的工作;在調研基礎上的各種創意工作;在前兩項工作基礎上的各類策劃工作;在策劃基礎上的具體運作工作,包括文化企業的日常運作以及項目管理;文化產品的開發及生產工作;文化產品的市場營銷工作;收集各種反饋信息,進入下一輪新的循環.在文化產業的各種門類的具體業務中都包含上述幾個環節的各項工作,如完成上述工作的一般能力完全具備,進一步深入到各類具體門類的相對應的工作則相對容易.例如通過培養掌握了一般的調查工作所應該具有的各項能力,那么具有這樣能力的人則很容易掌握并養成文化市場調查等具體的調查工作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由于每一項具體的文化產業項目幾乎都包括了以上幾方面的工作,那么,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如果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中心進行人才培養的話,那就應該以完成相應的工作的能力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基于以上理念的話,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包括:1、與文化產業相關的調研能力;2、文化創意能力;3、文化產業項目的策劃方面的能力;4、文化企業或單位的日常運營及文化產業項目的管理能力;5、文化產品的開發及制作能力;6、文化市場營銷方面的能力等.文化產業管理的專業能力除了可以分解為上述一些具體的能力之外,每一種具體的能力又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分層的結構.在水平層面,每一種具體的文化產業類別的能力,比如調研能力、創意能力、策劃能力等都是由知識和技能兩方面構成,例如,調研能力包括與調研有關的各種知識,同時還包括具體調研過程中應該具有的各種技能;在縱向的層面,每一種能力的知識要素又可分為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每一種能力的技能要素又可分為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2]
2.2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的結構體系
在討論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能力的結構這一問題上,能力的各個要素只是結構的一方面,而能力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也是作為結構問題的一部分應該加以討論的.首先,調研、創意、策劃、運營、管理、營銷等環節是作為一個文化產業項目整體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不可缺少,因此,如果缺少了具有上述某一能力的成員的話,整個項目是會受到嚴重影響的.其次,文化項目作為整體是需要團隊協作的,這是基于一個人很難充分而全面的掌握上述的所有能力.這也就是說,個人在某一項目團隊中發揮作用的是上述工作環節中的某一環,比如說,某一人在一個文化產業項目中主要從事調研工作,那么他就是主要完成整個項目中調研這一環節的工作,而要很好的完成這一環節的工作,則需要很強的調研能力,包括掌握豐富的調研知識,同時具有很強的調研技能.那是否說明,作為文化產業的學生,只需要掌握一個文化項目的某一環節工作的能力就行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一個文化產業項目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劃分成各個環節的工作只是一種人為的結果,如果從事其中一個環節工作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工作的整體情況,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自己這一環節的工作的.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精通.考慮到這一對矛盾的有機體,兼顧這兩者,作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同學應該至少精通一個文化產業項目某一環節的工作,非常熟練的掌握這一環節工作相關知識和技能,同時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其他環節工作所需的能力.比如說,一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同學基于多方面的考慮將發展方向定位在了文化調研方面,那么他應該全面掌握與文化調研有關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但是為了更好地從事調研工作,他還應該較為熟練地掌握文化創意、策劃、營銷、運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第三,文化產業能力結構的層次性問題也需要關注.文化產業能力結構的層次性主要體現文化產業項目運作的線性關系上,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文化產業項目的運作過程一般是按照先進行前期調研,在調研基礎上的創意以及策劃工作,緊隨其后的是具體的運營和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上是文化產品的生產工作,然后是營銷工作等,所有這些工作在整個項目的發展過程中大致呈現出一種有先后順序的線性關系.但又并不完全是線性的.每一個環節又會包含其它環節的工作,例如在市場營銷環節就仍然包含調研方面的工作,只不過在這一階段,調研的內容是圍繞營銷進行的,且調研在這階段的工作中不是主要工作,而是為營銷服務,體現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同樣,文化產業能力也具有此特點,在上述六種能力中,也具有此種相互包含的關系,但在某種具體能力中,其他的能力則占據次要的地位,起著輔助的作用.另一方面,從縱向上來看,上述能力是建立在思維能力、交往能力、情感能力、語言能力等更基礎的能力之上的,同時在上述六種能力的更下一個層面還包含更多層次的能力,在每一個層次還包含多種能力要素,總體來說構成了由基礎到具體的縱向結構層面,而在每一個縱向層面的平面上又分布著相互聯系的橫向的各個構成這個層面的能力要素.
2.3課程建設背景下構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
由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能力是一個系統的體系,是按照一定的結構來組織和構建的,這就要求該專業的教學工作者按照其內在結構體系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2.3.1運用系統論觀點,全面分析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能力結構.系統論的觀點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任何系統都具有開放性、自組織性、復雜性、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基本特征.[3]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的參與者需要將專業建設看成一個有機整體,而能力培養是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又不是一個自足的部分.另一方面要厘清專業能力的各個要素以及各個要素不是單獨的發展而是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進行聯系.
2.3.2分析各種可能使用的教學手段,尋找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教學方式組合.不同的教學手段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優勢,會導致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面的差異,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認真考察各種可能的教學手段的特性.另一方面,每一種教學手段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面是有限的,而專業能力是豐富而多層的,這就要求尋找教學手段的組合來實現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2.3.3專業課程體系的安排要充分考慮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當前,多數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高校的課程都可以分為通識課程、學科課程、專業課程.這三類課程的確考慮到了學生能力結構的不同層次,但是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對前兩種課程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面明顯認識不足,這就要求在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中要明確不同的課程在承擔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面的作用.專業課程中又分為基礎性的理論專業課程和實踐性的專業課程,在現實操作中,往往只有專業課程承擔了明確的專業能力的培養任務.要改變此種現狀,首先需要分解專業能力的各個要素和層級,分析不同的要素和層級需要采用何種教學方式和課程才可以實現,然后為每一種課程在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專業能力方面做出明確的要求.
2.3.4根據專業能力結構體系按照教師的特長來進行專業教學分工.當前,大多數高校主要采用教師專業特長與課程掛鉤的方式來進行專業教學團隊的教學分工,但是這種方式沒有考慮教師的能力特長與課程的關系.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在一個專業教學團隊之中,基于不同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的不同特長來分別承擔整個專業能力體系中的不同任務.比如說創意性強的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策劃能力強的教師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諸如此類.但是,這種方式需要打破傳統的一位教師承包一門課程的方式.因為,任何一門課程都承擔了培養學生多項能力的重任,由于不同教師能力的差異,導致其可能在承擔這門課程的部分能力方面是不錯的人選,但是也可能這門課程承擔的培養學生另外的能力方面該教師并不在行.當前的實際情況是,如果一位教師完全上完該門課程,該教師就會揚長避短,就會向自己擅長的能力方面進行重點傾斜,而該門課程承擔的其它能力培養的方面則不太涉及,這就導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為該門課程設定的專業能力培養的任務并沒有完全實現.解決此問題的辦法是將課程按能力培養任務進行分解,同一門課程安排多位教師基于該課程承擔的能力培養任務按照教師的能力特長進行分工合作.
綜上所述,在課程建設背景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可以基于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培養學生與文化產業相關的調研、創意、策劃、企業日常運營、管理、營銷、產品開發與制作等能力,在當前的課程建設過程中,首要的是需要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能力培養的理念貫穿到課程建設過程中,只有這樣開發出來的課程才能適應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作者:劉術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何萬國,漆新貴.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及其培養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3-64.
[2]杜今鋒.緘默知識與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10):19-22.
[3]魏宏森,曾國屏.系統論—系統科學哲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20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