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群眾文化產業發展策略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群眾文化要想謀求更大發展,必須從根本上樹立產業意識。吃透黨的應時政策,抓住契機和機遇,在市場中找準位置,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產業的健康發展促進群眾文化工作生龍活虎地開展。
關鍵詞:
在我國當下的現代化建設中,文化已經被作為一個產業的課題提了出來。可以說,這一課題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政治體制的深化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1]
一、背景分析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經歷了經濟騰飛快速發展的過程,隨之也迅速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近幾年,因為有雄厚經濟基礎的支撐,鄂爾多斯市同時大力發展文化娛樂業,推進城市中心區游樂中心、文化產業街區和商務休閑場所等娛樂設施建設;引進和開發健康新型的娛樂項目,提升文化娛樂市場整體層次和文化品位;與此同時,鄂爾多斯市的群眾文化工作也風生水起,文藝演出發展迅速,編創了許多具有鄂爾多斯特色的精品力作,大力開拓市外演出市場。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贊揚。但隨著鄂爾多斯經濟出現下滑,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在這個過程中,廣大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對于社會和諧發展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出來,例如:群藝館作為文化產業中的一個活體細胞,是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個公益性的文化事業組織,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又具備一些特殊的產業屬性。通俗來說,群藝館既進行文化產品的生產,也為社會提供群眾文化娛樂等服務。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群眾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提高了群眾文化工作的地位。基于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群藝館要生存、發展、繁榮,必須探索一條產業化的道路。一方面適應它自身的內在性質,另一方面也能盡快適應文化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觀念轉變
1.盡快完成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公益性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公益性轉變
群藝館應該首先確立群眾文化工作既是事業、又是產業的新觀點。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正確處理事業與產業的關系,獲得事業與產業的雙贏。一般來說,群藝館的實際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配合政府中心工作而完成的群眾藝術活動,如擁軍慰問、老年關愛、抗洪救災慰問等,本身就屬于公益性的文藝活動。同時,群藝館也應該多承辦一些為企業所做的商業性宣傳活動,并且完全用商業化手段來操作。這樣的演出,既可以增加群藝館的收入,又可以培養一種社會文化發展的共識。
2.摒棄“文不理財,士不經商”的舊觀念
不能習慣于過去的“等、靠、要”,應該主動尋找出路,摒棄普遍存在于管理層中的“政府給多少錢,我辦多少事”等滯后想法。我們應該樹立文化是服務產品的新觀念,文化工作者要把文化作為一種產品來看待,參與市場競爭。以文補文,走多業助文和發展產業興文的路子。
3.樹立正確的產業觀
一方面不能把公益性文化簡單地納入商業性的軌道,為了發展文化產業,以犧牲公益性文化為代價,這樣會犧牲文化自身發展的長遠利益。另一方面,多在“文”字上下功夫,從文化自身去把握產業的發展,要堅持發揮自身的優勢。而群藝館的優勢在于有一支優秀的文藝人才隊伍,這就是最珍貴與難得的文化資源,可以衍生出豐富精彩、質量上乘的無數文化商品,可以提供一流的文化服務,走揚長避短的產業發展之路。
三、發展策略
1.“打鐵需要自身硬”
群眾文化站館要生存、要發展、要振興,一是要形成整套的市場運作機制。要合理配置人才,重組現有資產,形成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新格局。要立足群益文化主體,抓住市場熱點,拓寬服務領域,逐步形成符合當地本土特色的一批新項目。真正做到群藝文化服務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堅持群眾路線,及時掌握群眾的文化需求,推出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服務與產品。
2.加強硬件建設
群藝館是政府興辦的公益型文化事業單位,政府的資助是文化發展的原始資本積累,積累是再發展的條件,而沒有一定物質基礎,就完不成產業的物質積累。因此,爭取政府加大對群藝館的投入,以期建設和完善群藝館設施,使群藝館的產業化有堅實的物質條件是必要的。
3.人才培養問題
要推進群眾文化產業發展,就必須加大引進和培養人才的力度,切實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形成人才培養機制,給真正懂藝術、搞創作的人以平臺和機遇,以增加群藝文化的生命力與競爭力。一方面建立競爭、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深化內部改革,為產業發展建立良好的軟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制訂傳幫帶幫扶措施,避免文藝斷代,鼓勵青年成才,形成同進步、共發展的文藝風尚。
4.樹立“品牌”意識
每一件文化新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前,群藝館都要精心策劃、包裝,爭取打響自己的品牌。同樣,每一次公益或有償演出,群藝館也應該多做宣傳,樹立屬于自己的品牌。在此基礎上,可以成立舞蹈隊、民樂演奏隊、藝術培訓中心等,利用品牌的影響力,將藝術深入到群眾當中,將品牌深入到社會中去。不但可以取得一定社會效益,而且還會有經濟創收,將經濟創收投入到群眾文化事業中去,又可以促進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
5.產業開拓文化事業
群眾文化工作要擺脫目前困境,加快發展步伐,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要求興辦實業、開發產業,借以促進事業發展。群藝館作為群眾文化工作的基層前哨,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產業屬性。群藝文化要振興,就要發展可持續性發展的文化產業,走產業化的路子,創造經濟效益,借以開拓文化事業。[2]群眾文化工作在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利用多種形式和多種空間,不斷開創群眾文化的發展空間,例如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街頭文化、商業文化、餐飲文化、老年文化等,都可以作為新時期群眾文化的發展拓展空間。
總之,群眾文化要想謀求更大發展,必須從根本上樹立產業意識。吃透黨的應時政策,抓住契機和機遇,在市場中找準位置,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產業的健康發展促進群眾文化工作生龍活虎地開展。
作者:高鵬軍 單位:鄂爾多斯市群眾文化藝術館
參考文獻:
[1]李思屈、李濤著.文化產業概論(第3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9-11頁.
[2]陳琪林主編.文化大視野——全國群眾文化、圖書、博物論文集第四卷(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672-6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