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我國創新文化產業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研究綜述
1.1文化產業創新相關概念及內涵
從人工自然過程論的視角看,產業創新是動態地反映人工物變成制造物的過程。在經濟學中,產業通常被定義為“一定區域內生產同類或同一產品的所有企業的集合”。從現代產業經濟學的角度看產業是生產和經營同類產品的企業群。據此觀點可以把文化產業定義為生產和經營文化產品的企業群。但是從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上看文化產業生產出的產品兼有私有性和公共產品特征的一類特殊的“混合產品”,所以文化產業又是區別于所有其它產業的一種極其特殊的產業部門。單世聯(2001)的研究認為文化產業提供的產品不同于商品生產在物質領域的產物只承載單一的“實用”功能,而是同時承載“審美”與“實用”的雙重功能,具有的特殊“文化屬性”。目前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的定義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因為各國國家戰略,傳統文化,文化政策,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異,出現不同的見解也在所難免。但綜合起來說,他們不管如何定義,文化產業的內容和關注重點基本是一致的。
1.2文化產業的金融制度創新
由于文化產業項目具有高風險、難量化的特點,所以一直面臨著融資難的發展瓶頸。為解決文化產業的融資難問題,部分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從文化產業宏觀角度出發,俞曉敏(2008)指出國有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和機制的單一性,是導致文化產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還有學者指出金融機構的缺乏和金融的創新性不足,阻礙了地區文化產業的融資。高宏存(2013)認為中國文化產業引進風險投資雖然是文化企業融資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在具體運用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并針對研究發現的以上問題,從政府,風險投資機構,文化企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探索性建議。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從相對微觀角度對融資難問題進行了一些探索。賈瑛瑛(2011)認為目前文化產業的無形資產比重大,加之對無形資產的評估結果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大部分抵押擔保機構對無形資產抵押這種貸款方式的信心不足。于孝建,任兆璋(2011)的研究認為單個或多個知識產權集合質押擔保貸款方式更為靈活,能有效降低銀行貸款風險,為文化企業融資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劉德良(2013)等創新性提出6個模型評估方法,通過評估模型的系統分析,就有了具體的考核指標。這就相當于對整個文化項目或產品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體檢,可以有效地規避政策風險,制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等。總的來說,以上相關文獻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解決文化產業融資難問題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本文認為文化產業項目要想解決融資難問題,一方面應該加強文化產業項目本身的質量,了解項目的潛在價值,評估項目的風險;另一方面要規范健全文化產業行業法律法規,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民間資本的參與支持,融資方式的創新等等。
1.3文化產業集群創新
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主要從集群企業間互動、創新動力兩個角度對文化產業的集群創新方面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
1.3.1集群企業間互動。
Kieron、Mark(2004)研究發現,集群創新企業之間通過創新網絡組織,不僅有利于創新企業向同行或上下游企業以拆借、購買等方式籌措到實施創新所需的設備、零部件、資金和原材料等硬件資源,而且有利于創新企業獲得實施創新所需的技能、知識等軟件資源。Jerez-Gomez(2005)研究發現高效學習的方式最終會影響到集群企業的創新行為。王錚(2004)等人進行的知識網絡動態學研究,把主體間的廣義距離和互動狀態變量結合起來,通過構建數學分析模型創新性的把網絡主體間的接近性耦合與互動強度結合起來,很好的解釋了區域企業集群創新實現的機理。
1.3.2創新動力。
Freeman&Rothwell(1991)指出,創新早已不是單個企業的活動,與外部的知識資源的關聯已經成為創新的主要因素,系統整合網絡資源是創新的重要動力。Martin&Michae(l1999)認為,產業集群發展動力相對于生成動力來說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和層次性,因此,產業集群強大競爭力的體現,要靠一些相對比較穩定的驅動力的作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區域知識創新、學習新技術的能力、互信度和信息共享等可以增強產業集群的競爭力。Saxenian(1994)發現良好的社交氛圍有利于新知識的產生與傳播;Enright(1996)認為集群的發展依賴于知識成果共享程度和熟練技術勞動力的推動;Debresson(1996)認為區域化的知識創新是集群發展的主要動力。國內對文化產業集群創新動力方面的研究文獻也比較多,總的來說主要集中在外部經濟,技術創新,合作效率,社會資本整合,競爭效應,創新收益,創新積累,地域分工和市場需求等中的一個或多個作為創新驅動力來進行的研究。對比國內外現有的研究文獻,很多學者都認為文化產業的集群創新的動力需要很多方面的驅動力。也有學者認為在很多驅動力中,核心驅動力最重要,而核心驅動力包括技術,資源,學習能力,知識,信息的獲取和分享等等。至于最終如何選擇驅動力,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1.4文化產業創新評價體系
對于文化產業創新評價體系的研究,目前學術界主要集中在對評價方法、評價模型和評價體系等方面結合具體事例,說明研究方法的創新性,可靠性,實用性的研究上。魏亞平(2009)等對文化企業選擇EVA評價方法的原因做了分析和說明,得出EVA評價方法要優于基于利潤的企業績效評價方法,更能實際地反映文化企業投入情況。臧志彭、解學芳(2013)等通過建立三維評價模型和創新指標評價體系研究得到以下結論:①網絡文化產業制度體系得以確立,但制度效力、權威性尚待加強;②網絡文化產業制度創新能力已經基本建立,能夠根據產業的發展演化從層級、范域以及強度方面進行適應性的制度創新。孫彤(2012)等在綜合考慮文化產業融資環境影響因子的基礎上,構建文化產業融資環境評價體系,得出某市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瓶頸在于科技創新環境方面。張潤清(2014)等在遵循科學性,可度量,客觀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建立文化產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河北省農村的集體數據進行了具體的操作演示。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說明該體系具有相對廣泛的實用性,可以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狀況,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進行比較分析,進而針對不同地區的情況提出不同建議。
2結論與展望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國內外學術界對文化產業創新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理論依據也越來越具說服力。但是在一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比如文化產業融資難問題依然嚴峻,評價體系的建立不夠完善,選取的數據和數據分析模型不具有廣泛的說服力。因此,未來的研究方向應集中在解決文化產業融資難問題和構建一個能被廣泛接受的評價體系。
作者:徐平 張金忠 朱志紅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石油經濟與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