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化產業的消費經濟效益和優化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文化多樣性展現出其特有的生機。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期,為了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必須正確理解文化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兩者的有效提高能推動我國的繁榮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當代社會的經濟形勢之一,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調整我國的經濟結構,還能改變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方式。
文化產業是現代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文化不僅是軟實力,文化產業帶來的消費經濟效益還為國家經濟注入了新鮮活力。
1文化產業的含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為: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我國將文化產業定義為:文化及相關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1]。立足于經濟學視角,對文化產業進行研究,有助于促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也能通過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推動國家經濟水平的提升。
2文化產業消費經濟效益的價值
2.1強化經濟發展質量
文化產業屬于一種低污染、低能耗和高附加值的創新產業與服務型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有效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改革需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區域產業的轉型發展。通過拉動美術工藝、文化創意、文化傳輸等藝術服務行業的發展,有效縮減高污染、高能耗及低產品附加值等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促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2]。
2.2創新消費模式
基于新時代背景下,人們不僅獲得了物質水平的提升,還對精神上的追求更加多樣化。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并推動消費模式的創新。文化產業具有復合型的特點,并且其經濟屬性是十分獨特的,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中,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精神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所以,文化產業的受歡迎程度較高,消費市場占比很高。
3我國文化產業帶來的消費經濟效益現狀及發展趨勢
3.1文化產業帶來的消費經濟效益現狀
為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強我國軟實力,在文化產業方面的投資金額也逐漸加大,但是由于不同地區存在差異,所以地區之間的文化產業發展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文化消費水平較高,這些城市的人們不僅有較高的消費意愿,還有足夠的消費能力支撐文化產業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達到57305056萬元,其中主要涵蓋兩個層面,其一是用于文化和旅游部機關人員的工資及單位日常運轉,包含國家制定的政策方案等開展的各項活動支出。其二是用于部署文化、旅游、文物及信用出版預算單位人員的工資和單位的正常運轉,以及相關設施設備的投入及業務活動的支出。2019年,我國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類金額支出為66567220萬元,2018年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類金額支出為62058729萬元,2019年增長7.26%,主要原因是機構改革,原國家旅游局相關支出調整轉列該科目。2020年度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年度收入總計57883317萬元,其中文化和旅游類收入42118615萬元,文物類收入14974266萬元,新聞出版電影類收入190436萬元,旅游發展基金收入6000萬元。我國文化產業近五年來消費經濟效益基本呈增長趨勢,但是增長率在下降。2020年上半年,我國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1526億元,同比下降4.8%;2019年上半年我國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1604億元,同比增長5.9%;2018年上半年我國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1346億元,同比增長5.8%。2017年上半年我國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272億元,同比增長10.3%。由此看出,2021年上半年我國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同比增長率為五年之最。
3.2文化產業消費經濟效益的發展趨勢
和物質消費不同的是,文化消費體現在更高層面的,其不是作為物質的硬性需求,而是反映了人們精神世界的變化,且會發展為“黏性”需求[3]。并且,文化產業消費經濟具有多樣化的特點,面對不同文化程度的群體、不同年齡的群體、不同階層的群體,其側重點也不一樣。此外,文化產業還具有引領價值觀的特點,不僅給廣大群眾帶來了很多生活上的便利,還能在潛移默化中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大大促進了人們的消費模式創新和消費水平提升。在文化產業消費經濟效益發展趨勢良好的同時,還存在一定的弱勢。由于各個地區的文化產業分布不同,所以文化消費指數存在分布不均的現象(見表1),使得區域間存在的消費不均衡性也有可能出現進一步加強。如上所述,對國內各個地區來說,文化產業的發展及文化消費指數都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北京、上海及東部省份的消費指數更高。再加上已有數據顯示,農村人民的文化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都不強,農村和城市之間的文化消費水平存在顯著差異[4]。所以,要想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必須正視這些問題,由此實施針對性的優化對策,才能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消費經濟的效益水平。
4提高我國文化產業消費經濟效益的優化對策
4.1文化產業的供給側改革
4.1.1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轉型升級傳統文化要想推動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前提就是應實現消費升級。我國歷經多年發展,消費結構前后已經歷了4次升級。在前三次,消費結構主要是針對物質方面的轉變,如汽車、住房等,第4次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向精神層面延伸。與此同時,近年來國民消費能力逐步提高,從文化產業的消費能力來看,如果人均GDP超過了3000美元,文化產業消費經濟效益就會快速增長,如果超過了5000美元,文化產業消費經濟效益就會出現井噴式增長[5]。然而,我國2020年的人均GDP約為1.084萬美元,已經遠超俄羅斯、馬來西亞、阿根廷等國家,在新興發展中國家中的排名靠前。由此充分證明了我國公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且精神世界越來越豐富,人們十分享受文化類的產品,且有能力購買文化產品,大眾的消費意愿和消費水平較高。我國歷經五千年的發展和沉淀,有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國大部分人民的文化傳承意識有待加強。在該背景下,我國就要積極充分地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加強其和文化產業的整合,結合各個地區的民族文化差異,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產品中,不斷開發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文化項目和產品。通過豐富文化產業內容,提高文化產品的創意性,優化文化產品附加值,從而實現多方位資源的整合,滿足更多群體對文化產業消費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強大我國文化的軟實力。
4.1.2結合新時代消費需求,豐富文化產業內涵
過去,我國文化消費的類型主要集中在傳統新聞出版發行服務等方面,人們對創意文化產品設計服務等方面的需求量不大,可能是文化產品的核心價值和創意度并不高,沒有達到消費者的心理預期,無法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文啟湘、文暉(2016)認為,我國消費具有多樣化、個性化、情感化等七大特點,銷售者必須掌握新時代下的消費趨勢,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主動權,才能有效帶動居民消費水平。所以,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必須全面挖掘其消費賣點,增強核心競爭力,才能提升文化消費水平,推動文化產業持續化發展。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就能達到該要求,通過構建數據庫,應用信息技術統計并分析消費者的興趣愛好,重點推送受歡迎的消費項目,并進一步升級其內涵。依托于互聯網,整合多樣化的相關資料,將文化產業的功能、內涵、服務、創意和時尚等相融合,由此設計出更具新意,滿足大部分群體需求的文化產品。
4.2文化產業的需求側管理
4.2.1融合新舊媒體,提高公眾購買欲望及能力
大眾對文化產品的消費意愿不高,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產品自身的問題,如創意性不足、質量不過關等。另一方面,大眾對于產品不了解,產品知名度不高,大眾不了解,消費欲望沒有得到激發。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一是基于對產品的認識和需求,二是基于對產品的認知情感。所以,要想提高文化產業消費經濟效益,就必須加強對文化產品的認知和情感階段的宣傳,依托新舊媒體平臺,將兩者有機整合,加大對文化產品的宣傳力度,并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買。雖然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同質化產品越來越多,面對琳瑯滿目的產品,消費者常常感到選擇困難,所以宣傳和推廣環節是不可忽視的[6]。郭慶光教授認為,傳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消除障礙保證信息傳達的有效性。基于此,要想促進文化產業消費經濟效益的提高,就必須加大對文化產業服務及產品的宣傳力度,采取多樣化的措施,不斷激發廣大群眾的消費欲望,進而通過購買拉動對文化產業的消費水平,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在以往的產品宣傳和推廣中,大部分的形式都是廣告、營銷等,借用名人效應、制造熱門話題等,逐步提高在群眾中的知名度。在新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提高產品知名度的方式得到轉型,如現在十分流行的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都大大促進了公眾對文化消費的不斷升溫[7]。為此,將新舊媒體實現有機融合,不僅能發揮新媒體的及時性、互動性和廣泛性,還能在一定層面上體現舊媒體的權威性、嚴肅性,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轉變群眾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使得各個群體都能獲得自身需求的消費,滿足了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也實現了購買力的轉換。
4.2.2激勵公眾分享互動,提高客戶滿意度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的規模已經達到9.89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951萬人,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70.4%,提高了2.4個百分點。從社交軟件來看,微博、微信等都是新媒體的代表,且群眾的使用率很高,年輕群體占大比例,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的用戶滲透率更高。已有數據證明,消費者在前期的產品認知階段中,主要通過廣告等方式獲得相關信息,而后在自己的需求上進一步理解、選擇產品,通過查看互聯網上關于產品的口碑和評論,或親臨實地考察,而后實現最終的購買決策階段。此外,如果獎勵用戶在購買成功之后分享看法經驗,也能提高相關消費者的再次購買概率。日本電通廣告公司提出的AISAS模式顯示,消費者購買行為不再是終止,而是分享產品、擴散產品知名度的開始。由此可見,文化產品的推廣宣傳,可以依據消費者的購物流程,不斷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并通過消費之后的體驗反饋,在新舊媒體平臺上傳播,引發不同群眾對產品的思想碰撞,不僅能進一步激發群眾對文化產品的看法,引發群眾注意力,還能為文化產品的開發者提供參考建議,不斷完善文化產品,實現消費的再次循環。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獎勵的形式,刺激已經購買消費的群眾進行意見反饋,通過在微博話題互動、微信公眾號留言等形式,結合消費者的信息分享和互動情況,有針對性地選取消費者進行物質獎勵,實現信息傳播的延續,從而提高公眾的客單價達到提升消費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目標公眾的特點,對文化產品的信息進行針對性的傳播和互動,讓一部分大V用戶進行傳播,發揮意見領袖作用[8]。在此基礎上,加大文化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滿意度,從而引發更多消費者的二次消費,提高群眾的消費能力。
5結語
當前,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實力較強,是我國產業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強大,帶來的消費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多。通過分析文化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并找出其中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提出依托互聯網激發群眾消費欲望,提高群眾消費能力等措施,由此在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促進文化產業持續發展。
作者:黨菁 單位:陜西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