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朋克養生”文化背后的心態和成因,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朋克養生”作為一種自相矛盾的養生文化行為,在青年人眼中已經變得炙手可熱,同時,該行為也表現出青年人對健康的積極向往、盲目從眾、焦慮和高壓、反叛和表達個性等復雜的社會心態。究其背后深層的社會原因發現,該行為與中國傳統的養生文化,商家推銷的消費文化和互聯網流行文化這三個方面息息相關。
【關鍵詞】朋克養生;社會心態;成因
一、朋克養生文化的基本概念
“朋克養生”這個詞語最先出現在2017年,黑豹樂隊鼓手手持保溫杯的畫面被攝影師偶然抓拍到,因搖滾鼓手自身的硬朗形象和手持保溫杯的養生形象產生的強烈反差使照片在互聯網得到了廣泛傳播和青年人的注意。隨后,黑豹樂隊更是以“杯中不只茉莉和枸杞,還有搖滾和你”作為演唱會的宣傳標語,將“朋克”和“養生”兩個互相矛盾的行為徹底聯系起來,進而在青年群體中掀起了一股“朋克養生”的熱潮[1]。于是,類似于“熬夜玩手機害怕傷害眼睛,換上了綠色壁紙”“大哭之后喝鹽水,吃油炸食品配沙拉”“無糖雪碧搭配黃瓜汁,川貝枇杷酒”這些朋克式的養生行為,在青年群體中迅速躥紅并流傳至今。“朋克養生”是近些年才衍生出的流行現象,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朋克養生”現象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胡良益通過定性研究認為“朋克”代表了青年群體自我個性和標新立異,“養生”則代表了青年人在現實世界中對健康的積極追求,而“朋克養生”則是該群體雙重矛盾的一種文化實踐[2]。胡冰則從晚期現代性視角中探究“朋克養生”背后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發現“朋克養生”不僅擁有“反叛”和“順從”矛盾的特點,更蘊藏著兩者融洽共生的特質[3]。關于“朋克養生”系統性、深入性的學術研究極為匱乏,因此,“朋克養生”的概念界定在學術界也暫無統一的定論。
二、朋克養生文化的心態表現
(一)對健康的積極向往
“保溫杯里泡的不僅是枸杞,還有遠方的茍且和詩意”,青年人“朋克養生”看似是荒誕和徒勞無功的行為,實則是青年人對自己當前生活狀態的一種擔憂以及對健康的寄托。90后、00后的青年人并沒有像他們的長輩一樣,到了一定年紀或身體出現問題時才考慮養生和自己的身體健康。恰恰相反,青年人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開始注重養生,哪怕是朋克式的養生,也是青年人對健康更加關注的表現。“996”的青年人加班熬夜早已是家常便飯,但在目標和理想面前,健康又不得不被放在后面,為了自己的生活,青年人奔波在工作、學業、家庭之間,忙忙碌碌卻也樂在其中。知道生理期吃紅棗味的雪糕不僅沒有用,甚至還會適得其反;吃完垃圾食品,再吃保健品,效果甚微,依舊還會樂此不疲地這樣做,青年人的這些行為一方面體現了對健康積極向往的心態;另一方面,面對身體狀況好壞的未知和不確定,青年人將“朋克養生”當作唯一的救命稻草,而產生出錯誤歸因。比如,喝了紅棗枸杞感覺自己精神和身體狀態好多了,殊不知卻是自己的心理作用。由于青年人的興趣愛好以及工作壓力、生活環境等原因,生活習慣并沒有那么健康,甚至某些熬夜行為是在努力工作的同時消耗自己的身體,青年人無力改變現狀,卻又極度地追求健康和心理滿足,只能寄希望于“朋克養生”。
(二)盲目從眾
近年來,網絡流行詞層出不窮,“朋克養生”更是繼“躺平”“佛系青年”之后來形容青年人的盲目自救行為。“朋克養生”最初是少數青年人領袖主動地在網絡上發布調侃的話語,在網絡流量的帶動下,“朋克養生”不再只是茶余飯后的談資,青年人是否真正地需要養生或認同朋克養生的文化也不再那么重要。“朋克養生”作為青年人拓展社交關系的一種工具或手段,其實質背后則是一種盲目從眾的“羊群心理”,一個朋克養生的青年帶動了周圍的青年人集體熬夜敷面膜、喝紅棗姜茶以及玩手機時開護眼模式。由于人們具有獨特的社會屬性,故而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擁有著不同程度的依賴性,而這種依賴性又和不安全感相伴而生,部分青年人想要融入大的群體和同齡人有共同話題,同時又害怕被人誤解和遭到排斥,這類青年被動地加入“朋克養生”的隊伍中去,借此來表明自己緊跟流行和潮流,彰顯自己是社交群體中的一員??傊?ldquo;朋克養生”是青年人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主動或被動的模仿過程。
(三)集體焦慮和高壓心理
國際經濟形勢的連續低迷和人才數量的上升都使得整個社會環境發生急速變化,類似于“不努力就要落后,落后就要被淘汰”的話語時刻提醒著青年人,這也使得社會焦慮擴散到社會各個角落,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如影隨形地縈繞在青年群體的耳邊。身處校園,緊張的學習任務、復雜的同學關系、對陌生職場的恐懼都使得青年群體需要借助“朋克式”放縱的養生方法來緩解不安。當從校園進入職場后,全新的壓力更是接踵而來,社會的飛速進步離不開青年們的高強度工作,快、準、狠的工作節奏直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既能給工作出色的青年們帶來機遇,又會讓青年們失去某些重要的東西,互聯網公司職員加班猝死的消息比比皆是,各種職業病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日積月累,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使得青年們身體年齡與實際年齡不符,甚至出現身體早衰的現象,失眠多夢,日常焦慮,身體健康的現實問題赤裸裸地展露在青年們的眼前,讓青年們對健康的焦慮和壓力無限放大,因無法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和習慣,只能寄希望于“朋克養生”,讓自己的心理獲得一絲寬慰。
(四)表達個性和崇尚自由
“朋克養生”不僅是青年們日常調侃的話題,還代表了青年人表達個性和崇尚自由的心態,但這種自由并不是無底線的自由,而是一種在法律和道德允許范圍內溫和的自由。青年人生活大多受制于學校或工作單位的限制,日復一日、循規蹈矩的生活節奏,本質上克制了青年人追求標新立異的頻率,權力缺少的青年人極度渴望釋放內心的欲望和獲得自由?;诖耍瑸榱藦垞P個性和擺脫社會的束縛,青年人選擇“朋克養生”來表達自我獨特的風格以及向學校、公司或社會所謂的領導權力發出獨屬于“朋克”青年的特點。比如他們故意把朋克音樂中代表反叛的元素穿在身上:“身著緊身皮衣和尖頭皮鞋蹦迪,破洞牛仔褲里貼暖寶寶,鉚釘衣服喝養生茶”,這些行為無一不表現了青年人想用朋克特有的個性來表達自我的個性。事實上,青年人不僅通過身穿朋克元素來表達自由和個性,還依賴于口頭上的語言表達,如:“沒有什么是一杯酒解決不了的,蹦迪的快樂你體會不到”“孜孜不倦熬夜,勤勤懇懇護膚”“我熬夜變禿了,但我也變強了,我的生理熬夜了,但我的精神快樂了”。其中熬夜、喝酒以及蹦迪等行為是人們傳統價值觀念所不認同的,但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短暫的解放,青年們一方面肆意地開展朋克行為,另一方面又把代表養生的暖寶寶、保溫杯等物品穿插到行為中,可見青年人不是一味接受的順從者,而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主動行動者。
三、朋克養生背后的文化成因
(一)中國傳統的養生文化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期,即神農氏嘗百草時期就開始出現并發展,包括有中醫按摩、針灸、太極、保健、氣功、華佗五禽戲等各類醫學文化?!饵S帝內經》中主張:“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意思是哪怕沒有病也要做好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養生可以提前預防疾病,減少疾病發生的概率[4]?!豆茏印穭t認為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以達長壽”,太極養生則強調強身健體和陶怡情操同時進行。傳統養生文化要求修身養性,而“朋克養生”卻是解放思想的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相結合,歸根究底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持續發展的結果。在物質豐裕的同時,人們對健康也越發重視起來,我國傳統的養生文化開始通過互聯網、報紙、健康講座等各種形式傳播并發展起來,形成了不論老少年幼皆知養生的場面。尤其是青年人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和感受各國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看到了我國實力的不斷增強,激發了文化強國和文化自信的意識。因此,青年人“朋克養生”的行為并不是無跡可尋,“朋克”雖是國外文化的產物,但“朋克養生”卻是在我國傳統的養生文化背景下發展出的一種獨具時代特色、符合青年人生活習慣的本土行為。
(二)商家營銷的消費文化
“朋克養生”如此流行與商家營銷、市場化的手段是分不開的。商家為了增加商品的銷量,經常會采取一些宣傳手段和營銷策略來達到商業盈利的目的。比如通過邀請明星代言或電視中穿插廣告向青年消費者灌輸各種各樣的流行趨勢,青年人為了緊跟時代潮流,從而產生非常需要,必買不可的心理[5]。黑豹樂隊的公司為了吸引眼球,獲得大眾關注,從中獲得更多利益才發行了“朋克養生”的宣傳標語。他們通過連續不斷地推銷“朋克養生”這個理念,促使青年人潛移默化地認同并接受它,從而購買與“朋克養生”有關的各種產品。隨后,“朋克養生”的概念越來越火,甚至還在成都地鐵內出現了“朋克養生展”。“朋克養生”衍生出來的產品五花八門,受到大量青年人的追捧。比如網易嚴選推出首款熬夜茶,專門針對經常熬夜、加班、學習備考的青年人,該茶集各種珍貴滋補藥材于一體,主打提神補氣的功效。雖價格不菲,但也銷量可觀。青年人是“朋克養生”的主力軍,故商家的養生滋補產品也特意根據青年人喜愛新鮮事物的特點而設計。比如使用新潮的中西方飲品相結合的方法,在咖啡里加入滋補的阿膠,收獲青年人一番好評。社會學家鮑里德亞就曾表示,在大眾傳媒和大型技術集團的共同統治下,必然會形成當今社會符碼消費異常流行的局面[6]。由此可見,“朋克養生”如此火爆,不過是商業公司設計的一出戲碼。
(三)互聯網流行文化的發展
高效、快捷的互聯網作為青年人主要的信息來源,同時也是青年人展現真實自我的渠道?;ヂ摼W與青年流行文化有緊密相關的聯系,同樣,“朋克養生”作為青年文化中眾多的一種,也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得到了廣泛傳播。身處自媒體時代,青年人擁有更加平等和自由的話語權,青年人可以自主地將自己宣揚“朋克養生”的流行文化,通過互聯網進行創造、表達和傳播。青年人利用互聯網便捷的技術條件創造和傳播代表網絡流行文化的流行語、流行段子,從而將現實中無處發泄的情緒進行表達。青年人紛紛戲謔自己:“一邊作死,一邊自救”,在微博關于“朋克養生”的帖子中,網友們不約而同地分享自己“朋克養生”的經歷:“我一般吃麻辣火鍋要喝水稀釋,這樣才能感覺自己吃得很健康,畢竟我那些火鍋的辣油進入腸胃太難消化了”“年輕的時候隨便熬夜都沒事,現在我20歲了,熬夜過后會有黑眼圈,所以我現在就用最貴的眼霜,依舊熬最長的夜,眼霜可以彌補我熬夜帶來的傷害”,這些看似玩笑的行為卻是青年人盲目追求互聯網流行文化的表現。用社會學的眼光來看,流行在深入生活,使社會生活規格化的同時,又能夠超越生活,把看似平淡和普通的日常生活變得朝氣蓬勃。正如朋克養生一樣,看似平平無奇的養生行為借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青年人的極力推崇,帶給了受眾耳目一新的感覺。不過,一時的流行并不代表永久流行,永遠流行的文化在當今社會是不存在的。因此,結合“朋克養生”現象看,它是對此前的網絡流行文化,如“打工人”“佛系青年”等文化的發展,其本質是一種短時間內快速傳播、得到大部分青年人認同的文化[7]。該文化的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未來可能會因為青年人本身追求流行和新鮮感的特質,而進一步被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換句話說,一方面,青年人因為熱衷于流行文化,故而關注和認可“朋克養生”并使之流行;另一方面,“朋克養生”也會跟隨青年人流行喜好的變動而不斷地與時俱進。
四、總結
身體健康是人們生活的基本條件,但青年人“朋克養生”這種“放縱+努力”的養生方法,不僅效果微乎其微,甚至還會在該養生方法凸顯心理安慰的作用下適得其反,加速青年人對身體的消耗。當然,文化或流行現象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對青年人“朋克養生”的評價不能太過狹隘,尤其是帶著負面的眼光去評價它更是有所欠妥的。與此相反,人們要用更加開放和理解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不論青年人朋克養生的效果是否顯著,但青年人養生的心態和對健康的向往卻是真實存在的,這最終也會演變為真正向上的動力。畢竟,大多數的青年人是愿意且希望通過自律、朋友監督等方式,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狀態[8]。因此,大眾傳媒、商業公司等要多多提倡和引導青年人養成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督促青年人不要“亡羊補牢”的養生,在商業盈利的同時也要擔負起社會責任。同時,并不是所有青年人都認可并推崇“朋克養生”。比如,有網友就受不了滿屏的朋克式養生,諷刺說:“朋友圈都變成養生達人了,你們都在保溫杯里泡枸杞,只有我啤酒里面泡枸杞。”還有人干脆抵制這股潮流,在朋友圈發“保溫杯里泡枸杞,保溫杯卻爆炸”的新聞??梢?,“朋克養生”不僅是青年人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它背后還混雜著各種社會心態,有對社會壓力大的表達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但更重要的是青年人對健康的積極向往。因此,“朋克養生”本質上是一種青年人展現獨特個性的表達方式,是包含調侃、希望等復雜情緒的矛盾體,折射出當代青年人多樣、復雜的精神世界和思想狀態。
作者:郝苗苗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