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關鍵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年來,文化產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與市場需要還有距離。推進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以文化消費帶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文化企業科學兼并重組。
關鍵詞: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化市場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現象,成為文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2017)》指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文化市場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做優做強做大一批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十三五’末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因此,必須給予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足夠的重視,使其為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理論自信貢獻最大力量。
一、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從我國城鄉居民文化需求日益多樣化、高質量化的變化趨勢來看,文化產品供給的結構性問題較為突出。
1.文化產業供應相對不足
2017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472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4.2%,比2016年提高0.06個百分點。雖然進步顯著,但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如2013年美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1.3%,韓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10%。另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統計,2016年,美國娛樂和傳媒業營業額達到4900億美元,我國娛樂和傳媒業營業額為1680億美元,美國是我國的近3倍。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消費支出2086元,僅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3%。
2.文化精品相對缺乏
在當前我國的文化市場中,低水平的娛樂化供給擠占了大量的份額,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文化內涵少、制作水平低的低端供給嚴重過剩,原創性強、質量高、科技含量高且學術性強的文化產品供給明顯不足。文化制作跟風、扎堆和抄襲現象較為突出,對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如2017年全國出版新版圖書25.5萬種,然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圖書鳳毛麟角。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銀幕數為55623塊,排名世界第一,但是近幾年能讓廣大消費者喜聞樂見、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很少。
3.文化企業總體實力較弱
近年來,我國較大幅度地放寬了文化市場準入標準,但總體而言,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增強。截至2017年12月11日,A股僅有文化傳媒類企業144家。我國大多數文化企業實力不強,其生存發展比較困難,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貢獻非常有限。
4.文化出口產品結構需調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文化貿易全球化:文化消費的轉變》顯示,我國自2010年起已成為全球文化產品第一大出口國,但從出口結構來看,我國排名靠前的出口產品及服務主要是金銀珠寶和配件、塑料裝飾品以及電子游戲,文化和自然遺產、書籍和新聞產品、視聽和互動媒體產品、設計和創意產業產品與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國文化產品的制作結構和出口結構亟待調整。
二、發展思路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對人民日益多樣化、高層次的文化需求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引導文化企業以人民為中心,創作更多引領先進文化方向的精品力作,增進人民的文化福祉。建議持續增加對公共文化事業,特別是農村地區公共文化事業的政策傾斜力度,積極推進文化民生工程建設,加大文化基礎工程投資力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城鄉全覆蓋,尤其要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加大文化補給力度,減少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逐步提高文化產業市場化運行程度,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實現文化市場的供需平衡。
2.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文化產業既有在市場上追逐利潤的經濟屬性,也有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涵養公民道德,提升全民族素質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產品對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尊重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食糧,在此前提下,推動文化市場主體強化自身原創能力,與時俱進,積極與金融業、旅游業和體育業融合發展,加大高新技術的應用力度,創新文化產品的制作方式、內容形式、供給方式和銷售方式等,創造出更多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精神文化產品,促進文化供給主體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3.以文化消費帶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馬克思曾經說過:“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由文化產品比較匱乏的時代進入相對豐富的時代,人們的消費水平有了極大程度的提升,消費結構出現了較大程度的變化。截至2017年底,原文化部公布的45個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累計參與人次超過3億,拉動文化消費規模超過900億元,為我國通過政策手段拉動文化消費樹立了成功案例。建議有關部門大規模創建文化消費平臺,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進一步貫通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和精神文化需要之間的聯系渠道。通過此平臺,消費者的精神文化需要可以得到滿足,文化企業能夠找準自身的市場定位,供需雙方協調一致,共同發展。
4.引導文化企業科學兼并重組
建議盡快出臺引導文化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做好頂層設計。對產能過剩、產能分散、創新能力差和市場競爭力弱的文化企業,特別是毫無發展前途靠財政“輸血”的“僵尸文化企業”要堅決予以淘汰或者兼并重組,倒逼企業提高基礎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著力打造若干家文化領軍企業,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為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走出去”提供實際的政策支持,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作者:張召 單位: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