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化產業發展反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江蘇省作為我國的經濟大省和科技大省,對互聯網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同時江蘇省互聯網企業大部分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缺乏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互聯網行業的管理任務日益繁重,網絡與信息安全形勢日益復雜。因此在對江蘇互聯網內容產業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就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及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趨勢與發展路徑,這對于江蘇互聯網內容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
一、引言
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或地區“軟實力”的象征,其興起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十二五”以來,江蘇省文化產業總體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江蘇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長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產業融和發展新實踐(金雯2016)。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國民經濟發展支撐性產業之一,江蘇省“十三五規劃”明確要求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8%左右,尋求和構建新的戰略平臺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成為一項重要的議題。互聯網作為知識和網絡信息時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設施,推動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不斷革新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成為推動我國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諸多傳統產業的重要工具和平臺(常凌翀2014)。促進文化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基于網絡的文化產品,打造內容集成和數字傳輸綜合平臺,同樣也是江蘇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深度依賴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互聯網掀起的新一輪生產力變革,通過跨界融合為傳統文化產業注入新的活力(黃錦宗2016;王麗莎2016;楚明欽2017;等)。也正是認識到互聯網的“革命性”和“顛覆性”,國家頂層設計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倡導打造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常態。在“互聯網+”時代下,文化產業同樣迎來了全面改革,呈現為新的產業形態,即互聯網文化產業。從文獻資料梳理結果來看,在理論研究方面,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理論研究方面,江蘇明顯滯后于北京、廣東等文化大省。如何規劃科學的產業融合路徑,通過“互聯網+”讓江蘇省文化產業的新價值表現出來,進而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是江蘇省發展互聯網文化產業亟待思考的問題,也是本研究的重點內容。
二、經濟環境分析
文化產業內生于經濟社會發展之中,而市場經濟主導下的產業發展對經濟環境質量具有較高的要求。作為東南沿海的經濟強省,江蘇的經濟發展始終走在全國的前列,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十二五”初期至2016年底,江蘇省國民生產總值連續保持在全國第二,連續33年名列前三,充分反映了江蘇省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和可持續性。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恩格爾定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需求是人的基本物質需求得以滿足的基礎上衍生出的高層次精神需求,它隨著個人收入增加而增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擴張,江蘇省文化產業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發展前景極其廣闊。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文化產業發展做支撐,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文化產業發展作保障,文化產業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持續的強勁動力。而作為經濟強省的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顯然與經濟發達程度不匹配,2015年文化產業總產值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5%,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三、技術環境分析
互聯網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度依托互聯網技術和平臺,研究顯示2015年底,互聯網平臺上文化產業公司的市場價值約占到中國文化產業的70%(陳少峰2015),傳統文化產業幾乎與互聯網實現融合。互聯網文化產業的技術環境主要是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狀況和信息化的建設情況。數據顯示,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信息化建設中排名第7位,在產業與技術創新、信息化應用效益方面具有一定的國際領先優勢。從國內來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和天津等東部省市始終居于我國信息化發展的領先位置,其次是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相對落后。江蘇省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模式上屬于成熟應用型,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普及方面達到較高的水平,具有較強大的產業規模,居民通常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具備豐富的信息專業技術人員儲備,但在引領創新方面略遜于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省份。技術驅動文化產業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互聯網平臺的“無邊界”有效促進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多樣性經營,在開放協作的氛圍下將業務流程、推廣、售后整合到統一平臺,這不僅有利于所屬行業的產業鏈形成,更有助于整個商業生態環境的營造(林民書2008);二是互聯網思維代表著信息開放式平臺、雙向傳播互動和多元資源共享,互聯網依托其平等、高效、便捷的屬性,使文化消費者獲得了更高的顧客感知價值(孫鐵柱2014)。
四、文化產業主體分析
數據來源:產值數據依據江蘇省統計年鑒和江蘇省文化統計年鑒2012-2016年卷整理得;發展指數依據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2-2016年卷整理得。從文化產業整體趨勢來看,江蘇省文化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發展狀態良好且較為穩定。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總產值穩步增長,五年增幅達到75.6%,年均漲幅超過江蘇省GDP的漲幅;“十二五”末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也由“十二五”初的3.7%增長到4.5%,作為現代服務業的支柱性產業的文化產業也漸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性產業,同樣反映了文化產業投資對江蘇區域經濟的溢出效應。產業發展指數的五年趨勢從綜合視域表明江蘇省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在向上提升,數據顯示江蘇省文化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的綜合發展指數全國排名由第五名躍居前三,其中2013年排名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2014年開始出現的發展指數波動并未影響江蘇省文化產業的總體健康態勢,從產業對GDP的貢獻率超過4%也能看出這一點。
五、江蘇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總結
文化產業對江蘇國民經濟的貢獻份額仍然偏小,截至“十二五”末,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江蘇省GDP比重為4.5%,略高于2015年底的全國平均水平的4.1%,廣東省等經濟發達省份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5%。文化產業作為江蘇省現代服務業的支撐性產業,這種低產業貢獻率的局面與江蘇經濟強省的地位明顯不相符合。實際上,文化產業對地方經濟的溢出效應與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和社會投資有一定的關聯。研究指出,單位地方財政支出創造的GDP反映地方文化財政支出對地方經濟帶動的效率,該效率越高,表明一定的購入下,創造的價值越高,即地方的技術效率越高(邢亞彬2013)。從另一個角度說,單位財政總支出的地方財政支出反映地方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重視與支持程度。地方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越重視,對文化產業的投入越大,越有利于文化產業提高管理水平,促進產業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六、文化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互聯網技術+文化產業”是針對行業融合、產業變革所產生的概念,是將互聯網技術融合到產品的生產、管理、銷售、服務等環節中。在利用互聯網技術方面,必須要將互聯網經濟的技術和成果,滲透、融合到江蘇文化產業的全價值鏈中,大力發展“物聯網+文化產業”“云計算+文化產業”“網絡眾包+文化產業”“自媒體+文化產業”“門戶網站+文化產業”等新興互聯網技術形式和業態,將這些技術融入文化產品的采集加工、制造、宣傳和銷售中。同時利用大數據參與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支持、人力資源的管理,努力提升文化企業的信息化和同步化。通過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使得文化企業能夠通過過程升級達到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效率,以便達到價值鏈整合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金雯,陳舒.新常態背景下江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演進與路徑優化[J].江蘇社會科學,2016(06):262-266.
[2]常凌翀.互聯網助推文化產業融合發展[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4(02):96-101.
[3]黃錦宗,陳少峰.互聯網文化產業商業模式創新[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2):63-68.
[4]王麗莎.移動互聯網與湖南文化產業融合研究[D].湘潭大學,2016.
[5]楚明欽.互聯網與我國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7(05):73-75.
[6]欒春暉.移動內容產品生產法則——當我們在談論內容時,我們該生產些什么內容[J].傳媒評論,2014(09):12-16.
[7]劉勇.論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協同發展[J].學習與探索,2007(06):150-154.
[8]柳洲.“互聯網+”與產業集群互聯網化升級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36(8):73-82.
[9]黃芙蓉.“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與模式創新[J].統計與決策,2015(24):158-161.
[10]陳少峰.“互聯網+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思考[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3(4):7-11.
作者:宋稚琦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營銷與物流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