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管理機制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闡述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當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管理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理念落后、校園網站建設力度不足、學生自律意識薄弱等問題。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滿足當代大學生需求,結合當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特點,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設性的意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管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特色校園網站;重視隊伍建設,強化師生自律意識等,從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工作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高校;網絡文化;管理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就高校而言,在日益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網絡已深入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領域,成為師生獲取信息、豐富知識、學習交流、休閑娛樂的重要渠道。校園網絡文化是大學文化在網絡空間的延伸與反映,對高校師生日常學習、生活、工作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高校內部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迫在眉睫。
一、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是互聯網使用的重要群體
網絡,作為信息傳播新媒介,具有新穎、快捷、方便的特點,與大學生具有激情和活力的內在特點,渴望接受新鮮事物的需求以及崇尚簡單快捷的生活方式相契合。網絡以前所未有的自然親和力風靡于大學校園,吸引著廣大學生,沖擊著大學生的傳統生活方式。2015年12月15日下午,在烏鎮舉辦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發表《中國互聯網20年發展報告(摘要)》,20年來中國網民數量從1997年的62萬增加到2015年的6.68億,其中高校青年學生為互聯網使用的主要人群。高校學生使用網絡的方式也日益增多,從最初的瀏覽網頁、網絡聊天室到網絡游戲、網購,到如今的微博微信互動、網絡平臺學習等。
(二)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校園網絡的日漸完善,師生使用網絡的頻率增加,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加深,網絡已滲入到學習、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已成為校園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借助網絡平臺,高校開展“慕課”、“微課”等形式多樣的網絡課程,通過網絡評論、專題新聞、專家解讀、校園微博微信等方式進行互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容,拓展了校園文化的開展形式,加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但受網絡全球性、多元性和開放性影響,網絡信息復雜多樣、良莠不齊,其中也不乏一些腐朽落后的垃圾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對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高校網絡文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沒有針對校園網絡文化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規范和制度,學校自身對于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規定也都停留在相關部門領導“腦子里”,未落到實處,難以對在校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有效的規范,從而使得相關學生管理人員在處理網絡問題過程中無章可循,網絡管理工作難以有效的開展。廣大師生也因無法了解相關具體的規章制度,導致校園網絡文化的管理難以形成長效的機制。
(二)管理理念落后
在當前網絡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高校管理者對網絡文化的管理理念相對落后,更習慣于傳統的管理模式,需要更加合理的規劃和行之有效的指導。高校網絡文化管理一般由各個不同職能部門共同負責管理,這易出現功能重復、資源浪費、責任分散等現象,且不易統籌兼顧,往往出現管理上的“死角”。同時高校網絡文化管理工作的實施力度不足,少數高校對網絡文化管理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單純的網絡技術上,沒有充分的認識到校園網絡文化已延伸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未能從本質上把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管理的內涵實質,從而導致管理相對滯后,不能做到與時俱進。
(三)校園網站建設力度不足
在校園網絡建設過程中,軟硬件的建設仍然不足,如基礎設施不齊全、建設力度不足,以及重硬件條件輕軟件資源建設等問題,使得相關部門在管理過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極大地制約著管理機制發揮作用。同時,絕大部分的高校目前還未形成有特色的校園網站,網站內容過于單薄過時、枯燥乏味,形式單調,更新速度慢,未能貼近校園、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學生自律意識薄弱
學生作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主體,同時也是網絡文化管理的主要對象。大多數學生具有網絡道德意識,遵守網絡道德規范,但有一些大學生缺乏自律意識,自控能力低下,存在傳播不良信息、泄露個人及他人隱私、惡意攻擊他人、網絡成癮甚至網絡犯罪等問題。
三、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文化管理機制的幾點思考
(一)建立健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管理制度,加強交流共享,強調互惠共贏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管理制度是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基本前提。為確保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有條不紊地運行,應貫徹和落實國家、省市頒布的校園網絡文化有關指導文件或精神,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校園文化的特色,在廣泛吸取師生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校園網絡文化管理制度。在福建省內,如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集美大學等高校都制定了《校園網絡安全管理協議》、《校園網絡運行條例》等一系列制度規范,形成校園網絡有害信息防御屏蔽系統,提高校園網絡屏蔽有害信息的能力。同時,為了實現高校間的資源優勢互補,可通過地方政府牽頭,搭建校園網絡文化管理交流平臺,互相學習,相互交流,借鑒寶貴經驗,取長補短,共同完善校園網絡文化管理機制。
(二)完善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管理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強調共同協作
高校應重視網絡文化管理的總體布局,將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工作進行定位與分工。如可由網絡技術中心負責網絡的建設工作,包括網絡架構管理和網絡技術支持,為校園網的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維護以及信息化安全提供服務和培訓,保證校園網安全穩定運行。由黨務工作部負責網絡的管理和宣傳工作,諸如校園網內容方面的管理和網絡信息內容安全的監督檢查工作,協調校園網和信息化建設及運行中等的有關事項。總之,應調動學校各職能部門,建立長期、穩定、有效的管理機制,將此工作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中,重點關注,持續投入,在資源、人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保證。
(三)加大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數字化整合
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學校領導應充分認識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意義,需不斷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建設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硬件設施的完善,也要重視軟件的更新;既要注重量的積累,更應重視質的提高。同時還應開發和引進各類管理信息系統,積極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最大程度地覆蓋校園局域網,實現教學、科研、辦公、管理和生活的數字化整合。
(四)打造精品網站,豐富網絡資源
高校在建設和完善校園網絡的軟、硬件條件基礎上,應以“兩微一端”(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以及教育部實施的“易班”等為基礎,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時事熱點等打造精品欄目與內容,建設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吸引廣大學生且深受學生喜愛的網絡服務平臺,教師可經常性通過QQ、Email、微信、網絡論壇等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時刻關注學生動態,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滿足學生各方面的需求,從而擴大網絡文化育人教育的影響面和社會服務面。
(五)培養師生的自律意識,樹立良好的網絡文明新風尚
提高師生自律意識是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師生應牢固樹立正確的網絡文明意識和責任,加強網絡文明修養,以自覺的態度進行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養成文明上網、健康上網的習慣,真正做到在網絡世界里看清真偽,辯出良莠,認明方向,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
(六)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優化隊伍結構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管理隊伍是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管理機制的實施者,管理機制能否順利的執行與這支隊伍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二者間的重要聯系。這支隊伍必須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過硬的網絡業務水平,豐富的管理經驗,能及時關注時事新聞動態,圍繞熱點問題主動撰寫貼文,有效引導網上輿論的走向,如信息化工作小組,建立包括領導、信息管理員、輔導員、心理咨詢師、網絡評論員等涉及各領域人員的隊伍體系。同時從學生黨員、學生干部中選拔、培養一批學生骨干力量,形成網絡自主管理隊伍,并經常性對這支隊伍進行系統的培訓,提高其網絡管理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參考文獻:
[1]馮剛.新形勢下推動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5.
[2]崔銘,吳亞光.“微時代”背景下高校網絡文化管理機制研究———以保定市高校為例[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5,(3):36-41.
[3]姚連營.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研究[D].浙江大學,2009.
[4]王亞群,李招淡.創新網絡思政教育模式搭建高校自媒體工作平臺———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管理機制研究[J].吉林教育,2015,(20):6.
[5]劉奇.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探究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3):61-62.
作者:陳怡 單位: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