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網絡治理與健康網絡文化建設,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時下,“互聯網思維”“微時代”成為社會熱詞。新的媒介格局和傳播形態,使得高校網絡紛紛謀求創新之路,探索融合之道。高校網絡陣地從傳統的新聞網站、專題網站、論壇、BBS、貼吧、QQ等,拓展到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平臺,適應形勢發展,滿足受眾需求,形成互動融合的新局面。2010年,微博火了!這一年被稱為“微博元年”。同年11月25日,暨南大學開通官方微博,首吃“螃蟹”成為廣東第一所開通官方微博的高校,目前有粉絲126155萬,微博6314條。微信,與微博同為自媒體下產物,屬于社會化媒體,發展速度也非常驚人,影響力之強大。2014年4月6日開通的廈門大學官方微信,現有粉絲三萬多人,發展迅速。同年10月9日,南方周末第三期中國高校微信排行榜,廈大官方微信以總閱讀數92441,影響力值5706的成績摘得周排行榜桂冠,成為本期排行榜中成長力最高的學校。迄今為止,全國已有317所高校以學校名義開通微博并進行了官方認證。據統計,全國有1400多所高校開通官方微信。“兩微”在高校網絡宣傳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越來越受到廣泛使用和關注,得到師生喜愛。眾多高校在“耕耘”好傳統媒體時,也都充分利用新媒體,形成“共舞”的大格局,在加強意識形態工作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二、高校網絡存在問題
(一)虛假信息泛濫,制度有待健全
網絡是一種虛擬平臺,普及得相當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帶給人們全新的生活體驗。據2014年7月21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5.27億。互聯網在我國得到蓬勃發展,對網民的生活形成全方位滲透。報告顯示,學生依然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1%,互聯網普及率在該群體中已經處于高位。高校網絡的匿名性,造就了網民可以大膽發言,網民數量如此龐大,素質卻是參差不齊,容易受情緒控制,不能理性發言,傳播謠言、散布謠言,甚至直接制造謠言,造成虛假信息泛濫,引發校園不和諧,對校園安全穩定的影響不可低估。高校網絡信息涵蓋范圍廣,每天信息量在大規模更新流動,難于做到全面實時監控。各高校在網絡管理上相應制定信息審批制度,管理條例等,使得網絡監管相對規范有序,但整體上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及要求,規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網絡應急預案不足等現象在一些高校普遍存在,有的相對嚴重,使網絡出現的問題更多,更有甚者網絡應急處置能力不足,難于應對或不能恰當應對突發網絡事件。
(二)圍觀氣氛濃厚,信息碎片化
超過八成網友認為“看客心態”是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頑疾,其中認為這一心態“很普遍”“較普遍”的網友分別占63.7%和25.5%,僅有0.3%的網友認為這一現象在社會中并不存在。在高校網絡中,圍觀氣氛也甚為濃厚,缺乏思想性,原創性不強,習慣于發表一些生活瑣碎的事情或感想,對學校官方的網絡平臺關注度不高。筆者隨機打開廣東一所211大學新聞網,其一篇頭條《夢想未來“任我贏”》,被置頂處理,發表于2014年12月16日,近四個月的瀏覽量僅有595次,評論為0。新形勢下,尤其是新媒體快速發展,圍觀氣氛很強的現象更加嚴重,沖擊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另一方面,信息碎片化也充斥于高校網絡之中。所謂信息碎片化是指人們通過網絡傳媒了解閱讀非常多的信息,卻沒有深刻的理解和記憶,讓自己了解的東西成為過眼云煙。娛樂化時代,高校師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打發消遣,利用手機或者移動客戶端上網的隨處可見,隨時可見,已經突破傳統時空的限制,相發便發,想轉即轉,想評就評,很多是即時性的,未經過大腦深思熟慮的信息。“娛樂至死”甚至成為一些人的標配。如此導致諸多信息成為網絡“垃圾”,不僅對師生需求沒有幫助,反而成為一種負擔。
(三)創新性不強,管理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創新是一個時代的最強音,也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和助推器。然而高校網絡管理、網絡文化建設方面的創新卻有待提高。高校網絡傳播方式較為單一,傳播載體較為傳統,傳播內容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和師生的需求,未能形成吸引力、關注度。打開各高校校園網主頁或新聞網,不少欄目相似,缺乏新穎,有些更是更新不及時,內容陳舊,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欄目。同樣,高校網絡管理隊伍素質也是參差不齊,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有待加強;有的高校網絡管理人員少,隊伍不穩定,承擔的工作任務卻相當繁重,甚至這還不是“主業”,而僅僅是“副業”,兼職干,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應付基本的工作,更談不上創新。
三、高校網絡治理對策
(一)加強制度建設,發揮“把關人”作用
完善的規章制度,是加強高校網絡治理的重要途徑。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高校網絡制度建設,對高校網站分類管理和層級管理,建立完善強化辟謠機制,及時清理網絡垃圾,凈化網絡環境。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提出的“把關人”理論認為,傳播組織決定著什么樣的新聞信息能夠進入大眾傳播渠道[3]。高校網絡治理中要充分發揮“把關人”作用,使之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當好“守門員”。同時,要區別對待高校發生的網絡輿情,注重分類治理,合理引導,疏堵結合,以疏為主。
(二)加強議程設置,打通“官民”輿論場
網絡是一個自由開放多元的空間,議題紛繁復雜、多種多樣,不斷吸引著眾多網民的“眼球”,觸動著網民的“神經”。高校網絡治理要加強網上議程設置,唱響網上主流聲音,引領輿論風向標。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么。2012年12月18日23:03分,@中大熱點:長微博致中大學子“請中山大學推遲開學”,期間為廣大務工人員返回高峰,導致返校火車票難買,請求學校推遲開學。該微博在網上爆出,12小時內即被轉發五千余次,評論六百多次,迅速形成強大的“民間”輿論場,對學校形成輿論“倒逼”態勢。此時,中大三校區學生會發起微博投票調查民意,跟進事件的進展動態。@朱孔軍(中大黨委副書記,實名認證微博)在“中大熱點”長微博前一個小時便轉發了@中大時區向學校發問推遲開學的微博,并向@胡不歸之詢問具體情況。校方一直密切關注學生的微博動態平臺,及時召開會議進行研究解決。到12月21日下午,@中山大學寒假變更通知,一小時之內該微博被轉發三千余次,熱評三百多次。致使,整個事件從微博上發端到最終解決前后不到3天,65個小時。“這種學生和校方之間的良性互動,反應出新媒體時代社會管理的正能量。”中大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如是說。因此,高校網絡治理要加強議程設置,主流媒體和官方要發揮正確的輿論引導,打通“官民”兩個輿論場,關注和引導網民的公眾情緒,使之得到充分互動,消除彼此的疑慮,方能化解網絡輿論可能造成的潛在危機。
(三)提高師生媒介素養,發揮“意見領袖”作用
網絡上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與此同時,娛樂化、情緒化的喧囂在網上此起伏筆。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高校網絡治理要注重提高師生的媒介素養,使之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可以獨立思考,理性行動。1992年美國媒介素質研究中心定義的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高校師生在網絡中要加強新聞專業主義修養,提升信息識別能力,加強自律自省,客觀公正地發言,有效利用網絡媒介促進自身的成長。高校網絡治理同時要注重培養和發揮“意見領袖”的引領作用,通過他們的影響力,引導輿論的走向。所謂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2013年中山大學寒假推遲事件中,三個校區的學生會微博積極引領了輿論導向,充分發揮了公信力、意見領袖的作用,角色轉換得巧妙,設置新議題,做好調研工作,為中大校領導決策提供參考意見。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健康網絡文化建設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它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次作出論述,提出確切的要求。高校健康網絡文化的建設,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指導,要像空氣一樣彌漫其中。要適應互聯網快速的發展形勢,主動和善于利用新媒體,搶占網上傳播的陣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在網絡宣傳、網絡文化、網絡服務等方面,做好重大信息網上,積極回應師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效引導網絡輿論導向,傳遞正能量。
(二)打造高校網絡文化特色品牌凸顯健康網絡文化建設
特色是一種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最顯著的特點和表現,具有獨特性質。在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中,特色品牌是贏得勝利的有力法寶。高校健康網絡文化的構建同樣應該致力打造自身的特色品牌,以此吸引師生的眼球,贏得社會的認同。高校健康網絡文化建設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突出育人功能,凸顯思想引領,立足服務定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推動網絡特色品牌傳播。廈大官方微信主打“廈大身邊人”“別young學院”“故事憶廈吧”等品牌特色欄目,語言詼諧生動,形式新穎活潑,內容寓意豐富,引發許多廈大人集體共鳴,獲得眾多網友點贊轉發。此外,還要適應形勢發展,創作出適合新媒體傳播、格調健康高尚、師生喜聞樂見的精品網絡文化作品,從而掌舵好高校網絡健康文化發展方向。
(三)加強高校師生網絡道德教育凈化網絡環境
在人人都是麥克風時代,網絡作為一個虛擬平臺,人們可以在這里暢所欲言,無所顧忌。正是因為這種隱匿性質,導致了網民在自我表達時很少顧及社會規范、道德約束。高校師生作為網民的一大主力,人數眾多,魚龍混雜,各種聲音在這里自由表達。高校健康網絡文化構建需要加強師生的網絡道德教育,要堅持底線原則,加強自律意識和能力培養,提升自身網絡素養,恪守網絡道德,從而凈化網絡環境,構建網絡誠信。諸如,在新生入學教育、平時的課堂教育、第二課堂等環節加強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使他們樹立文明上網、健康上網、冷靜思考、理性發言等意識和能力;發揮教師為人師表的作用,以其健康的網絡道德教育和影響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只有這樣“無論身穿什么‘馬甲’,不管發表什么‘見解’,或者轉播什么‘內容’,要做到有理性、有思想,不可‘起哄’,更不可‘走邪’。
(四)形成校內外合力營造高校健康網絡大環境
網絡文化是人類現代文明的劃時代產物,是一種以先進技術為驅動力的文化,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曾指出:“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這充分說明影響高校健康網絡文化的重要性,事關高校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新形勢下,互聯網發展迅猛,新媒體、新技術層出不窮,高校網絡治理任重而道遠,應該形成政府、社會、高校等聯動效應,形成合力。國家要不斷完善互聯網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使之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形成威懾作用,為高校健康網絡文化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各種社會化的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專題網站等,不能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是要加強行業自律,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共同努力,高校健康網絡文化建設才能夠實現。高校要發揮在健康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強隊伍建設,發揮其中的引領作用。
作者:廖宇飛 羅佳蕾 高靜 單位:寧廣東培正學院 南方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