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校園網絡文化
1.校園網絡文化的含義。
自從校園網絡文化概念出現以后,究竟什么是校園網絡文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隨著學校信息化不斷推進,校園網絡文化的概念到底該如何界定?筆者更認同把清華大學的校園網絡文化定義作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基本概念,即:“校園網絡文化是以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包括實驗室、教室、設備等)、資源(如公文、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科研、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網絡化,在傳統校園文化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網絡空間,以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從而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2.校園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
由于網絡信息的及時性、廣泛性、開放性等鮮明的特征,讓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了網絡世界,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上網已經成為了現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校園網絡文化的積極影響作用:
①校園網絡文化是學生獲取校園資訊的快捷平臺。相對于傳統的校園文化,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在第一時間掌握、了解甚至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中來。②積極的校園網絡文化促使交往領域呈現多元化。由于網絡技術的引進,大學生交往的范圍不僅僅局限在本班、本年級、本專業、本院系,或者是社團活動中認識的人,而是可以接觸到校內、校外等的人。其交往的領域呈現多元立體化。在這種情況下,極大地改善了學生過于沉悶的“三點一線”式學習、生活狀態,同時也是對學生由過去的面對面的人際交往改變為現在的虛擬交往的一種鍛煉和提升。③校園網絡文化是信息海量化的又一載體。作為現代大學生,所需要的知識以及信息不能光從教科書上得到,需要從多渠道上獲得。而網絡所具有的信息涉及廣泛性則能夠充分地滿足到他們的需求,使他們在掌握海量的信息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水平。④校園網絡文化促進科研水平的提升。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校園網絡文化的傳播廣度和深度都是人們難以預測的,大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搜集到海量的最新資料。這樣的方便、快捷性不是任何一個時代可以比擬的。那么,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得到的資料,這些資料都將會對他們的研究產生極大的幫助。在獲得豐富資料的同時,也對高校科研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⑤校園網絡文化是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又一途徑。學校是一個人才薈萃的地方,同時更是一個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教育場所。學校除了通過傳統的校園文化進行交流碰撞外,目前校園網絡文化的傳播,使得更多的學者在交流互動過程中迸濺出創新的火花。而大學這個信息資源豐富、學習文化氛圍濃厚的場所,此種創新式的溝通交流方式也成為了培育創新型人才的新途徑。⑥校園網絡文化有助于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提升。對于大學生而言,善用網絡上的資源,對其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鍛煉。而此種能力的獲得并非是某種專門的技能。他是一種全面的綜合素質。校園網絡文化在教育功能實現上應是科學的、創新的多維整合,是把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⑦校園網絡文化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陣地。校園網絡文化是各種文化的碰撞交鋒之地,在傳播中引領先進文化的方向,主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發揮文化的軟實力的作用,使之真正成為先進文化、思想的集散地。
(2)校園網絡文化的消極影響:
①不良的信息和垃圾信息污染了校園網絡文化環境。由于網絡信息包含量大、信息范圍跨度廣、信息含量復雜等特征,更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使其所摻雜的資訊不僅僅有正確的信息,同時也完全有可能存在著錯誤的信息。這都會讓原本淳樸的校園文化沾染上社會的不良氣息。這樣就極易讓自制能力弱、抵受不住誘惑的學生沉溺其中。②消極的校園網絡文化弱化了大學生的自律意識。隨著對網絡的依賴日趨加深的趨勢,很多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耗費了本該用來學習的寶貴時間,再加上大學的學習、生活方式不像初、高中那樣“管制”式的,人的惰性在這種情況下充分地得到了釋放。對網絡依賴度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的自律意識。③消極的校園網絡文化沒有正確地引導學生,使其沉湎網絡,荒廢學業。現在高校大學生上網的主要內容除了瀏覽信息、查找資料外,看電影、聽歌或者是玩游戲的比重也很高。特別是有些學生沉湎于網絡游戲,不眠不休,極大地傷害了身體,同時也荒廢了學業。④消極的校園網絡文化導致人際疏離、人際交往能力減弱。沉迷于網絡,變成“宅人”一族,喜與游戲、虛擬社會打交道。但是,在真實的現實生活中,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不是單靠冷冰冰的電腦就能夠得到情感上的交流的。
3.校園網絡文化的發展現狀。
我們通過一份調查報告來了解一下大學生對網絡的利用情況。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出,學生對于校園、校內網的使用僅僅略低搜狐、網易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校園網對于特定人群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但同時,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內容排在前三位的是瀏覽信息、查找資料,看電影、聽歌或者是玩游戲。可見,現在大學生們都在或多或少地利用著網絡技術,但是我們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并沒有起到引領的作用,與我們所想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二、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實施的作用
校園網絡文化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其發展遠景不容小覷,我們在利用網絡建設校園網絡文化的同時,要正確引導學生,聯合高校自身的辦學理念、遵循網絡文化發展的規律,構建技術平臺,大力推進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
1.利用校園網絡打造學習平臺。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手段的廣泛應用,利用校園網來建設網絡文化,實現了歷史與現代、現實與虛擬、生活與學習的有機結合。要以有形教育陣地諸如海報、廣播、電視、櫥窗等實體教育載體為重要依托的同時,積極開辟、建設網上教育營地,運用網絡這一虛擬化的教育載體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擴大其信息量,開拓新型的教育空間。這對于刷新教育思想和觀念,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設教育管理的手段的現代化,有著現實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建立、運用校園網絡,廣泛收集各類信息;利用其特有的聲像、影像手段解決難點、重點問題,實現教育載體的立體化、全面化和現代化。這樣既增強了教育的可接受性和生動性,又使枯燥的學習教育活動轉化成為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對廣大學生極具感染力和親和力,讓學生能隱性地把學習知識消化吸收,同時也進一步增強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變得更加普遍。與此同時,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要作用也不再是直接地傳授知識,而可以是運用網絡進行教學。
2.以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為契機,構筑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校園網絡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通過網絡,我們可以一改傳統的說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而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通過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形式來引導和教育同學,使互聯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主流文化、謳歌時代精神的陣地。基于此,學校一方面應該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多形式、全方位、寬渠道地傳播黨的政策方針。另外,還可將我國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等資料于網上,讓青年學生在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同時,自覺抵制不良網絡文化的侵蝕。網絡的篩選不會智能化到自動地幫我們篩選出哪些是可以好好地研讀,哪些信息是不能碰觸的。讓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發展綠色校園文化,保證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這只能靠自身的自覺以及老師的指導教育,引導學生們建立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文化環境,提高學生及時獲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可以在其中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解決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困頓。用馬列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構筑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墻”。
3.利用校園網絡,搭建師生交流平臺。
以教師以及學生作為網站建設的主體,最先得到的效果就是促進師生間的關系,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因為年齡而產生的差距問題;再者就是,通過對校園內部文化的了解,能夠讓學生們更快速地融入學校的校園文化當中,這樣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就顯得更為容易。在這樣的情況下,更能讓學生產生主人翁意識,激發出創新的意識,充分調動自身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的同時,通過參與、鍛煉,不斷地增長知識,加強實操能力,為校園文化的建設做貢獻。
4.緊密校園文化與校園網絡文化的聯系。
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不是分開的兩部分,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共同存在的。高校師生們對校園網絡文化做好充分的學習以及正確運用的準備,讓網絡成為我們提升個人修養的利器、升華傳統校園文化的途徑,不能讓網絡文化建設成為一個形式而存在。大力發展校園網絡文化,已成為各高校建設新型校園文化的重點和擊破點。一方面,它可以讓學生同時了解社會上的最新信息以及充分地利用學校的資源、了解學校的最新動態,開拓高校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以及網絡文化的發展前景,明白網絡文化在今天的校園文化中所具有的推動力,讓教職工與學生意識到校園網絡建設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總之,校園網絡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應主動地肩負起建設的重任,推動校園網絡文化向縱深和健康的方向發展,把校園文化建設得更加完善,培養出具有先進文化、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作者:蘇冰星 單位:佛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