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網絡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網絡技術發展的今天,思政教育應該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的創新變革。考慮到高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念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學生的思維在成長過程中也應該有更專業權威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而學生的思政需求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不僅是挑戰,更是一種創新。這種創新會推動高校整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升。新技術,新網絡,新文化的發展都對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必須按照社會發展趨勢緊跟時代步伐。高校也應該跟緊時代步伐,從時代背景出發,緊抓機遇,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加強校園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建設。
根據現有分析來看,網絡文化在大學生中傳播極廣,網絡文化從方方面面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網絡已經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平臺。學生在網絡中會體驗更多豐富的信息,更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但考慮到網絡文化的極速發展,其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應該及時被關注。網絡詐騙、色情、暴力等信息不僅會影響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更會對其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產生巨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在現在高校建設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夠僅僅停留于表面,更應該利用網絡文化發展的特性,傳播適合學生發展學習的優秀文化。所以,在當代高校文化教育中網絡文化應該作為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重點,創新優秀的思想政治網絡文化。
1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發展意義和特征
在校園網絡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想要將思政教育與網絡文化融合,必須先了解校園文化發展的背景與核心內涵與特征,才能更好的運用網絡文化,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1.1校園網絡文化發展意義
網絡文化發展是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下的產物,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是校園通過網絡將文化傳輸向學生與社會手中的有效傳播載體。高校校園網絡傳輸文化對大學生的生活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甚至對于社會的發展與前進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園網絡是高校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計算機網絡突破傳統教育限制,以網絡為基礎,對文化進行傳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由于其特定的傳播方式,因此也具有其獨特的表達形式。
1.2校園網絡文化特征
1.2.1網絡文化發展具有開放性
校園網絡文化的開放性體現在傳播方式與文化特點上,網絡文化傳播廣泛,其在傳播的過程中不僅不排斥其他文化,更將社會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進行容易,以其為依托進行文化傳播。
1.2.2網絡文化發展具有融合性
高校自身便具有文化融合的特性,各地的學生在高校內進行學習,人才地域差異會造成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這種差異被校園網絡文化積極融合。幫助學生從良好的審美性出發,塑造學生優秀的文化情操。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文化中的優點與弊端
校園網絡文化環境是多變而復雜的,傳統的文化教學方式是為學生提供信息知識,而在網絡文化下,網絡可以為學生提供的不僅僅是教學知識,更具備信息檢索,信息儲存的各項功能。在思想政治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高效的提升學習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從而提高了思政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便捷同樣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自身學習興趣。校園網絡文化的弊端也在于網絡文化的多樣性。文化信息良莠不齊,對于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并不能很好的對各類信息進行分辨。由于學生是從全國各地匯聚到高校當中,文化差異可會造成學生在辨識網絡文化中出現錯誤。
3校園網絡文化語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
3.1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革新
高校應該首先明確自身的主導地位,作為校園網絡文化的創辦者,應該想方設法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對大學生做出正確的輿論導向。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與推廣,已經被廣泛使用到教育過程中。因此,高校應該積極抓住網絡這一機遇,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要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將網絡快速,高效,共享的特點充分利用高,建立學校學生使用的專門的校園網站,積極融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弘揚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觀念,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引導大學生吸收正確優良的信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此同時,在高校網絡的建設中,應該更注重實用性與多樣性校園網絡要考慮到學生感受,建立充滿建設性,趣味性的網站,加強校園網絡服務性。從根本上激發學生使用校園網絡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將校園網建設成為為學生提供學術咨詢,增加學生互動交流的有力平臺。除了上述所說的方式方法外,還應該加強對高校網絡的監管,從監管上控制網絡文化。在根本上阻斷不良信息的進入,是最有效,最精準的教育方式創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該建立專業的網絡信息審核隊伍,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設。
3.2加強對學生的心理關注與輔導
通過調查發現,很大一部分的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文化的原因是找不到正確的休閑娛樂方式。對于大學生來說,很多學生從高中緊張的課業壓力里轉到自由放松的大學生活中后,無法適應充足的自由時間。因通過調查,很多大學生在課余時間會選擇沉迷在網絡環境中,網絡游戲,社區交友,網絡兼職,網絡文化等等。長期的自我沉迷會使學生喪失正常生活交流的習慣,最終因為信心不足而無法在正常生活當中交往到朋友,久而久之,便會導致大學生喪失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輔導課程會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一定要落實在實處,通過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不斷關注,來建設符合大學生心理狀態的心理輔導制度。除了課程與制度之外還應該設置專業的校內心理咨詢機構,讓學生在需要心理咨詢的時候,能夠尋求到專業有效的正確輔導。
3.3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眾主體,應該加強自身的主體意識。正確認識到網絡文化的多面性。取其精華,取其糟粕。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網絡文化的功效,杜絕學生對網絡產生過分的依賴。
4結語
從上述分析來看,高校在思想政治的建設中,面臨諸多的挑戰。網絡文化語境隨著時代而不斷的進行變化,教學方法的轉變決不能落后于時展,而在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進行教學創新。教學理念與方法應該積極配合先進的思想文化通過校園網絡文化的諸多形式進行傳播。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文化的有效資源。創建具有高校鮮明特色校園網絡文化品牌,拓寬網絡文化產品種類,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建立更具有新引力的思想政治文化內容。而在最后,高校教師更應該以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為契機,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同時在校園內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各類素質教育活動,拉近師生關系,建立良好師生溝通橋梁。
參考文獻
[1]李大新.淺析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改革與開放,2010,2(7).
[2]劉祥順,毛俊云.論網絡文化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3(3).
[3]彭新芳,張清學.網絡文化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4).
[4]吳慶華,郭麗君.從培訓走向發展:高校青年教師培養的轉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41-144.
作者:趙建敏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