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水平提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在2012年11月29日首次提出“中國夢”的愿景,廣大人民群眾向著這個偉大的夢想不斷努力奮斗著。文化作為這個夢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而群眾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則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度最高、最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是將廣大群眾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文化支撐點。我國的人口組成中,農民占了絕大部分,所以如何搞好農村的群眾文化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新時期,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也應轉變思路,緊跟時展的步伐,不斷創新工作模式改進工作方法,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廣泛調研,準確定位,開展在農村群眾中認知度高、群眾迫切需求的文化活動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經濟發展、民俗習慣都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在開展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時,首先要做好調研工作,充分了解當地的民俗、民風,準確定位,及時開展群眾迫切需求的文化活動。譬如,在沿海地區,就要開展適合漁民生活的文化活動;在內陸地區,就要開展適應農耕生活的文化活動;在東北地區,則可以開展一些冰雪活動,如農民的雪雕比賽、冰燈制作等公益性活動;在一些南方地區,則可以開展有深厚群眾基礎的龍舟大賽,民歌培訓等針對性強的群眾文化活動。不能搞千篇一律的文化活動,到處都是廣場舞大賽、書法大賽、攝影比賽,這樣沒有針對性,群眾也會失去新鮮感,參與度降低。有些活動則脫離了農民的生活,曲高和寡,得不到農民的認同,活動最終只能成為少數人的活動,失去了群眾文化活動的意義。
二、創新群眾文化活動形式,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凸顯群眾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如果將一場群眾文化活動比喻為一場演出的話,那么政府只是這場演出的主辦方,主要職責是把好關,克服群眾文化活動中存在的缺點,負責演出的組織排練、宣傳與推廣工作。而演員與觀眾,則都是農民群眾,他們才是這場演出的主體,要把舞臺交給演員與觀眾。要改變傳統的群眾文化工作方式,不能僅滿足于送一臺演出到農村、組織廣大農民去觀看就完成了任務。那樣,雖然一時熱鬧,但熱鬧之后卻只能歸于沉寂。筆者一直認為送演出不如搞培訓,送文化不如種文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搞培訓雖然不如演出影響大,但貴在堅持,自然會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現代社會中互聯網已經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農民對互聯網的利用大部分還局限于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等內容。如果我們的農村群眾文化工作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舉辦開辦網店等培訓活動,幫助農民在網上售賣自己的農副產品,定會受到農民的歡迎。
三、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提高群眾參加文化輔導的積極性
在實際的群眾文化活動舉辦過程中,筆者發現,在群眾中樹立典型,發現文化能人,培養他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提高群眾文化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這種方法尤為有效。因為,我國的廣大農村,經濟水平不高。一些有某些特長的文化能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更容易被農民所熟知,得到農民的認可。如果這些人能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就更容易形成偶像效應,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其中。其次,要設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獎勵機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征詢農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意見和建議,對好的建議予以獎勵,也可以對群眾文化團體及其中的骨干分子進行獎勵,以激發他們創作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
四、加強培訓工作,提高農村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專業水平
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雖然是廣大農民,但作為組織者和推廣者的群眾文化工作者才是活動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才會得到農民的信服,才會充分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所以,政府應加大對基層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專業素養,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切實提高群眾文化工作水平,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