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群眾文化需求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群眾文化需求是群眾對于精神文明層次的需求,需要相關文化部門加以滿足。為此,本文從群眾文化需求的特征入手,分析群眾文化需求的滿足,以供參考。
關鍵詞:
群眾文化;文化需求;精神文化生活
看問題的視角不同,群眾文化的含義也會有所不同。就歷史視角而言,許多人都對群眾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因為都是根據其自身的實踐經驗得來,因此不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較為普遍。我們一般說的群眾文化,指的是人們在自己的工作以外,參與的具有娛樂性質和教育意義的文化活動。這是一種常見的歷史現象,它以人民群眾的活動為核心,以自娛和自教為主要功能,并通過這種自娛和自教來實現和滿足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群眾文化需求的特征
群眾文化需求具有社會性和成長性兩大特征,它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不斷發生變化。這些需求包括視聽,如廣播電視;看讀,如書籍報刊;社交,如參加各類活動等。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群眾文化需求呈現四大特點:其一是多元化。根據相關調查,簡單的看看電視以及打打麻將等低層次單調的文化生活已經不再能滿足大多數群眾的需求,對于科教、文化、娛樂、健身等多元化的綜合性文化生活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但是新昌縣現在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各類功能不夠齊全,這與逐漸多樣的人民群眾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新昌縣需要加快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提高文化產品的供給。其二是主體性。農民群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它既是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又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群眾文化群眾辦”,這個大方向不能更改。根據相關調查,群眾文化主體意識已明顯增強,已經不再喜歡那種“你來演、我來看”被動文化消費模式,而是希望親自參與,自編自演自辦。如新昌農民“種文化”活動已走出一條“黨政扶持、農民主體”的農村文化建設新路子,農民從文化觀眾變成文化主角,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創造轉變。一年一度的農民文化節上,大家自己編導,自己出演,其趣味性和文化性不輸專業的演出團隊。其三是求知性。農民群眾,特別是中青年群體,對于知識文化的渴求十分強烈,希望能夠參加各類培訓或講座,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建設,用知識武裝自己。典型代表是新生代的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他們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學習動力,他們不愿意過一輩子打工的生活,希望用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其四是群體性。隨著社會發展,公眾的社會公共意識也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愿意進行社交等活動,對于可以增進感情溝通,并帶有比賽性質的集體文化活動青睞有加。例如書法比賽,各種球類比賽等等,跳舞也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形式。這些活動十分的接地氣,是群眾易于也樂于接受的形式。
二、群眾文化需求的滿足
1.要努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生產和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部分群眾文化活動比較空洞,不具備相應的精神文化建設價值,思想內涵比較欠缺。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缺少優質的文化產品,無法為群眾提供充足的選擇。所以,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增加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迫在眉睫。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更加自覺地增加財政投入,大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豐富和活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各級文化館(站)、圖書館(室)、博物館、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廣播電視臺等,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生產傳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千方百計增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生產和供給。要多組織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群眾文化活動,讓群眾在娛樂中接受教育,感受美的價值。通過積極向上,多彩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讓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起來,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引導力。以自身的努力來換取出色的工作成績,為更多的人提供更豐富的更好的精神食糧。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導人、感染人、熏陶人,使人民群眾能夠普遍接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熏陶、滋養和沐浴。要充分認識到群眾需要什么樣的文化活動,總結這些活動具有什么特點和規律,時刻以提高群眾的精神境界為己任,將文化活動的娛樂性和教育性相結合,讓其為幫助群眾形成更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發光發熱,讓人們接受先進思想的洗滌,感受美的熏陶,向更全面發展,成為更完善的人。
2.努力創作更多能滿足各階層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
雖然我國的文化產品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產生了質的變化,但是和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比起來,仍然顯得十分稀缺,雖然數量多,但是缺精品,大多數產品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欠缺,能夠流傳于世的經典還是較少,缺少能夠適合基層人民群眾欣賞水準的文學藝術作品。在我國文化發展歷史上,由于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重視從人民群眾火熱生活中汲取營養,在不同歷史時期創作了一大批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現在,在電影、電視劇、戲曲等各類文藝作品數量猛增的情況下,反映基層人民群眾生活、深受基層群眾特別是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和青少年歡迎的文學藝術作品卻明顯感到缺乏,農民真正喜聞樂見的電影和電視劇題材較少,沒有多少是原本的反映農民的真實生活的,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滿足。以農民為代表的廣大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這提示我們要加強對精神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以主旋律為基調,創作出多種多樣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類型,做到百花齊放。結合音樂、舞蹈、影視等相關文學的經典作品,采取基層群眾易于接受的形式,鼓勵藝術家們多創作此類作品。大力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讓群眾在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的過程中來實現自我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只有不斷地增加優質文化產品的數量,才能做到滿足各個階層群眾的各種需求,才能讓群眾不至于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文化產品,才能讓群眾才讓群眾能各取所需,真正讓群眾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作者:梅女杰 單位:縉云縣壺鎮鎮社會事業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劉若實,薛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研究——基于農民需求導向視角的實證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
[2]李國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公共圖書館發展——《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解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03).
[3]楊瑞芬,徐苗苗,霍孟林,王亮停.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建設之路徑探析[J].中外企業家,2015(34).
[4]池浩.論當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大眾文藝,2015(21).
[5]嵇婷,吳政.公共文化服務大數據的來源、采集與分析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5(11).
[6]唐品,王景文,高玉潔.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論文計量學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23).
[7]羅云川,張彥博,阮平南.“十二五”時期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1(12).
[8]呂方.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導向轉變研究[J].學海,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