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攝影群眾文化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攝影藝術具備廣泛群眾基礎
1.基于審美角度的群眾基礎
人們將照片作為回憶過去和寄托情感的一種工具,照片能定格過去的某個時刻和場景,以此表達拍攝者的情感。所有人都有權利攝影,攝影藝術這種貼近群眾的特征促使廣大群眾愿意選擇攝影技術記錄過去,表達思想情感。由此可見,基于審美角度,攝影藝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2.基于審美對象的群眾基礎
攝影藝術的創作對象通常來源于群眾的日常生活,所以,廣大群眾可以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生活場景以及隨時可能出現的情感流露等為攝影對象,把最貼切、最樸素的日常生活呈現在照片上,這無疑消除了攝影藝術和廣大群眾間的障礙,使欣賞者能從心靈層面欣賞照片。借助照片記錄生活,不僅形象生動,表達事實也更加直觀和方便,便于欣賞者了解。由此可見,基于審美對象,攝影藝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3.基于攝影工具的群眾基礎
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為攝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群眾基礎,加之手機產品的不斷更新,攝影像素從幾十萬到幾百萬再到現今的上千萬,手機攝影的像素基本上能滿足群眾對攝影藝術的要求,而且手機攜帶方便,體型小巧,質量輕,只要人們有需要就可以隨時進行拍攝。
二、攝影藝術對群眾文化的推動作用
1.進一步展現民族文化
利用攝影藝術能將這些文化以圖片和影像的形式記錄下來,記錄的不僅僅是這些事物的表象,更是這些事物蘊藏的民族文化。僅憑語言文字無法做到這一點,不僅是因為語言文字不夠直觀,還因為在記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漏洞。為此,必須借助攝影藝術對其作進一步詮釋和完善,給人們以強烈的視覺和心靈沖擊,充分激發人們的想象空間。也就是說,攝影藝術能將民族文化更深刻、更全面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2.強化群眾生活藝術感
攝影藝術展現特定的情感,不僅具備非常真實的藝術性,還較為樸素,充分體現了“藝術來源于實際生活”這一理念,強化了群眾實際生活的藝術感。也就是說,攝影藝術提升了群眾文化的層次,也提升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
3.拓展群眾審美角度
在攝影藝術中,照片屬于載體,欣賞者有權利基于自身的理解和認知對照片展開評論。攝影藝術不要求人們用統一的審美標準和規定評價照片,無形之中就拓展了人們的審美角度,同時也讓攝影藝術自身更加普及化、群眾化和通俗化。一張照片不僅能為群眾訴說故事,還能通過照片突顯的境界對群眾心靈進行有效凈化。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那么照片就是個體面向世界的大門。也就是說,攝影藝術拓展了群眾的審美角度,使攝影與群眾的關系更加緊密。
4.還原客觀與真實歷史
作為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的文化財富是十分豐富的。鑒于過去沒有攝影的條件,所以不能詳盡、有效地記載民族歷史的有關內容,這對我國文化遺產而言是較大的損失。但隨著攝影技術誕生以及科技的不斷發展,這種情況就得到了巨大改變。影像和圖片能更全面、具體地記錄民族歷史和文化,作為歷史存在的證據逐漸傳承下去。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語言文字,這些影像與圖片更能將真實和客觀的歷史還原在群眾眼前,還能為群眾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借助攝影技術保存和備份歷史資料是很便捷的,通常不會造成文化流失或資料丟失。也就是說,攝影藝術使得群眾文化更加全面、具體和豐富。
5.傳承民族民間文化
新聞攝影借助自身獨特的攝影技術,全面、真實地記錄了國內城市化發展以及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民間文化,并在其中融入思考元素。這樣一來,廣大讀者通過新聞影像資料就能品味出其中蘊藏的民間文化精神與內涵,并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這就十分有效地傳承了民族民間文化。結合當前形勢,民族民間文化熱是熱點問題,這無疑為攝影藝術人員提供了更多的創作素材,尤其是關于我國少數民族或偏遠地區的民間文化。這樣便將很多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高度。也就是說,攝影技術使得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更加廣泛和全面。
三、結語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數碼相機和手機的誕生,攝影藝術不再是資深藝術家的專屬,普通群眾只要有一部手機,就能拍照攝影。對群眾而言,攝影藝術不再那么高不可攀,攝影藝術能有效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兩者的關系更加緊密。
作者:田相臣 單位:山西大同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