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群眾文化工作者要解好調查“必答題”,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調查研究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基本功。新常態新形勢下,對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調查研究的能力就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學會心系群眾“尋題”、貼近群眾“破題”、服務群眾“解題”、凝聚群眾“驗題”,用心用情用力解好調查研究這道“必答題”。
【關鍵詞】群眾文化;調查研究;基層需求
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依靠群眾,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群眾文化工作有相對的獨立性,只有對生活有深入思考,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寫出反映時代的作品[1]。調查研究就是一個聯系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把調查研究作為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的有效途徑,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準確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鍛造寬肩膀、練就真本領,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
一、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心系群眾“尋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工作的導向。基層調研時,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時刻保持發現問題的敏銳性,把群眾的需求“看在眼里”,把群眾的冷暖“揣在心里”,從群眾所盼、所急、所憂入手,而不是事先就定好調子、搭好臺子,只浮在表面聽匯報、看材料,搞盆景式調查、花架子研究。緊緊圍繞問題抽絲剝繭,少一些走馬觀花的“指定路線”,多一些實事求是的“隨機路線”,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深入挖掘民生、文化題材,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做好周密準備,對調研課題的背景、內容、方法了然于胸,提前列出提綱計劃,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對重點問題抓住不放,在解剖麻雀中發現典型素材,及時校準調查研究的“方向盤”。
二、群眾文化工作者要貼近群眾“破題”
“言能聽,道乃進。”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基層的文化更是富饒的。調研過程中,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摒棄“官本位”思想和身份“優越感”,善于以群眾為師、以實踐為師,彎下腰多向群眾虛心求教,撲下身子在基層挖掘“富礦”。學會傾聽、懂得尊重,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融入群眾、平等交流,讓群眾打開心底的“話匣子”,說出真故事、講出好辦法。多用引導式的語言,找到話題的“共情點”,不要真實情況還沒了解多少,就開始“指手畫腳”。有時群眾的話語會比較急切、缺少層次,但往往是最真實的聲音,此時更要擺正心態、耐下性子,既要聽順耳話,也要聽逆耳言,善待群眾的“差評”和意見,聽懂背后的需求和期盼,奮力答好“群眾問卷”。
三、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服務群眾“解題”
作為一名合格的群眾文化工作者,應當提高對群眾文化的認識,樹立起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意識,致力于為人民群眾更加優質服務[2]。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沉淀多少真情。調查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解決問題、推動工作,以優秀的作品鼓舞和激勵人民。一些群眾文化工作者下鄉采風調研時,容易“眼高手低”,往往調研結束便將發現的問題和需求束之高閣,沒有了下文,如此不僅寒了群眾的心,也背離了調研采風的本義。要把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放在首位,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秉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勇于擔當、善于創新,用行動回應群眾在文化需求上的關切和呼聲。要強化對調研成果的梳理運用,有的放矢、去偽存真、切中要害,把調研中形成的工作思路和舉措辦法,及時轉化為提升群眾文化工作效能的行動,堅持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演出、反映人民的冷暖,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帶給群眾,寫好調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
四、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凝聚群眾“驗題”
“工作好不好,群眾說了算。”調查研究應堅持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工作標準,將群眾的評價作為檢驗調研成效的度量衡。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把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貫穿到調查研究的整個過程,堅持輕車簡從,簡化公務接待,不為群眾添麻煩,不為基層增負擔,做到“腳步輕、腳印深”。在下鄉指導群眾文化活動的時候,要牢記“文化惠民、服務基層”的宗旨,通過開展技能培訓、藝術展覽、文化節、志愿服務活動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傳遞文化藝術魅力的同時,建立更廣泛更深厚的群眾基礎。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通過數字電視、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平臺,開設文化惠民服務專欄,提供內容更加豐富、使用更加便利的信息獲取渠道,讓基層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文化惠民活動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毅.加大群眾文化建設力度推動群眾文化大繁榮[J].大眾文藝,2013(01).
[2]薛念陽.研究群眾文化工作者應具備的綜合素質[J].神州,2016(06).
作者:高華超 單位:日照市嵐山區老干部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