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群眾文化活動理念創新與發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正面臨著新舊思維模式的沖突與困惑。實現群眾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必須要打破陳舊的思維定式,在不斷實現理念創新的基礎上,注重結合當地實際,突出群眾特色,不斷擴大群眾文化建設的內涵與外延,積極引導群眾文化活動走向繁榮發展的新的明天。
關鍵詞:群眾文化;活動理念;創新;發展
群眾文化活動理念的創新與發展,應打破陳舊的群眾文化思維定式,致力創新與時俱進的群眾文化理念。
1網上服務預約創新理念
群眾文化活動服務的網上預約,首先可使群眾文化的服務更加公平、透明,每個想要報名參加培訓、利用場館、觀賞演出等的公眾,都可以在有效期內,上網點擊報名;其次是簡單、便捷,網上操作各類服務的預約步驟簡單,省時省力,公眾可隨時隨地進行,同時實現了該環節的自動化管理,節省了活動的人力;最后,開展服務預約還可以從另一個層面上考察出某一類文化服務項目的受歡迎程度,可以使群眾文化活動根據公眾的實際需求調配服務,實現需求與供給的對接。通過對目前國內文化館服務預約功能的考察,結合對“文化有約”特點的分析,群眾文化活動的網上服務預約功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擴展。
1.1服務項目分類式、基層化、菜單化、定制化分類式
借鑒“文化有約”,將文化館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搬上”網絡平臺,推出輔導、培訓、演出等免費項目,將文化服務通過主題進行分類,使其更加簡明易用。基層化。通過文化館的總分館體系,將面向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包括農村文化服務菜單進行整合,全部在文化館網站上接受預約。菜單化。通過服務預約,形成"用戶點菜、業務單位配菜、按需送菜的“菜單式”文化服務新模式,從開展服務的前期,到中期和后期都貫穿菜單式服務方式,真正使群眾成為文化活動的踴躍參與者、積極推動者和直接受益者。定制化。針對特定主題、地域特色、特別人群等開展相應的定制化服務。如針對各個節日、紀念日等開展專題活動,針對各類人員、特定社區開展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
1.2服務產品多方式推介
“文化有約”引入了團購式服務供給界面,將所有活動資源包裝成文化產品統一上架,讓市民通過預約方式參與相關活動,搶名額要靠“秒殺”。文化館網絡平臺也需借鑒這些較成功的商業平臺的產品推薦模式,運用團購、秒殺、在線選座、限時體驗、評價有禮等新型網絡推廣方式推廣公共文化服務。
1.3“多元化”推廣平臺與應用
服務預約還要進一步拓展平臺建設,發揮互聯網、移動終端、數字電視等平臺的作用,以數字文化館的多平臺、多應用作為宣傳重點,借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平臺進行傳播。將各類文化活動信息、賽事通知、展覽資訊等整合匯總,高頻度發送,保持服務平臺的活躍度。針對專業信息、特色活動,可以實施對應群體的精準推送。此外,還可以挑選優質的平臺合作伙伴,借力助推自身資源、打包推廣服務和產品。
1.4“多渠道”合作產品與服務
要進一步擴展服務項目,文化館還可以與其他機構合作,大力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增加商業性文化機構的參與,將公共文化服務和商業性文化服務相結合,擴展文化消費的內容。“文化有約”平臺可以集合青少年宮、婦兒活動中心、工人文化宮、科技館及多家民營機構參與,活動內容更豐富,活動形式更多樣,既實現了資源整合,又形成了競爭效應。
1.5服務項目管理模式創新
文化服務應該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以求達到“項目更合理、預約更便捷、質量更可控、服務更公平”的目標,規范服務項目的申報、審核、監督等流程,建立文化產品的評價反饋機制,公眾可以對項目的服務質量做出反饋,并提出建議及個性化需求。
2數字互動墻的應用
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展覽是文化館(站)重要的服務內容之一,文化館的傳統展覽是實體展示的方式,在固定的空間中根據一定規律依次陳列展品,并配以簡要的文字說明,這種展覽方式的突出優點在于真實性和直觀性,但卻有一定局限。由于文化館展廳面積有限,文化館的文化藝術展覽多是定期或不定期更換,過往曾展出的大量作品無法同時展出,即使正在展出的作品也不能多全方位地呈現其細節和內涵,難以將完整的信息傳遞給觀眾。在展覽內容上,文化館展覽一般將作品按類別、作者、主題等予以劃分和排列,加之展覽經常更換,就造成了內容上的割裂,使得觀眾在展廳參觀時,無法將現場展出的作品與其他正在展出的作品或曾經展出的作品進行聯系和對比。靜態的展示方式,單向的、“灌輸式”的講解,難以激發觀眾的興趣,特別是青少年的好奇心,使觀眾無法與展品進行互動,不便于觀眾的欣賞和學習。目前國內外一些博物館和美術館已運用數字展示墻為代表的數字設備實現了實體空間中的數字展示,彌補了傳統展覽方式的局限性,增強了展覽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實體展覽中,在有限的空間內,數字展示不僅可提供單件展品的完整信息,實現對展品的全方位觀賞,還能夠同時展現文化機構所擁有的所有數字化展品,并能實現展品間的聯系和對比。數字展示還可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觀眾與展品的交互。通過移動終端和有關應用程序,觀眾還可在參展過程中選擇個性化的參觀路線,即時獲取展品多媒體形式的解說信息,并下載數字化新產品。因此,文化館可在文化展覽空間中運用數字技術和智能設備來實現展品的永久展示,提升用戶的參觀體驗,提高文化展覽的效果。
2.1作品數字化展示
文化館一般沒有固定的藏品,其舉辦的展覽都有一定的展期,運用數字技術將實體作品制作成高清的數字化作品,既可以通過館內的數字墻等數字設備提供給用戶觀賞,也可以通過網絡提供在線瀏覽,實現永久展示。同時,也應注重制作展品的多媒體介紹(解說)信息,運用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形式對展品進行全面介紹和深入闡釋,并注重挖掘展品間的關系,向觀眾提供展品的聯系和對比。
2.2遠程資源實時共享
隨著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各文化館數字化展品將日益增多,文化館間可加強資源共享,將數字傳輸技術和數字展示技術相結合,利用數字互動墻實現數字化展品的遠程實時共享,為公眾提供更多的作品的數字化欣賞。當然文化館也可加強與其他公共文化機構如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甚至民營文化機構的合作協同,實現更廣范圍的遠程資源實時共享。
2.3用戶互動體驗
克利夫蘭博物館的數字墻規模較大,運用的是多點觸控屏幕,據調研,這種屏幕成本較高,文化館可利用成本較低的高清液晶顯示器拼接為數字展示墻,結合具有動作捕捉系統的雷達眼技術,實現瀏覽、選擇、放大、查看詳細信息、評論、點贊、下載(至手機或平板電腦)等互動體驗功能。也可運用單屏可觸控設備,提供如講故事、游戲、仿制藝術作品等形式的互動體驗。
2.4大數據采集分析
此類互動體驗設備帶有的數據庫功能可以在后臺對觀眾行為進行大數據采集,收集觀眾瀏覽、放大、查看詳細信息、評論、點贊、下載等行為數據,可有效分析出觀眾的喜愛偏好,較準確地推測觀眾需求,如根據瀏覽、點贊次數和下載次數分析觀眾對某個展覽、某類作品甚至單個作品的喜好程度,為較受觀眾喜好的作品設置較高的出現頻率和較長的停留時間,從而為提升數字互動墻用戶體驗效果以及文化館今后舉辦展覽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
3開展特色資源建設
3.1定位
特色資源建設的定位是服務全民藝術普及。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要求“積極開展全民藝術普及”。開展全民藝術普及,是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在新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文化館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文化館作為組織、指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培訓業余文藝骨干、研究群眾文化藝術的公益性全民事業單位,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也是廣大群眾進行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陣地,進行全民藝術普及有著“天然”的人才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基礎。在資源方面,文化館更應根據這一特定職能,建設與之相適應的特色數字資源。
3.2方向
資源是數字文化館建設與服務的基礎,數字化的藝術普及資源也是文化館開展全民藝術普工作不可或缺的依托。在網絡環境下,文化館的數字藝術普及資源建設需要突破傳統文化館資源建設的局限,又要體現文化館自身和地域、歷史等特色。
3.3建設類型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應該重點建設什么類型的特色資源?目前來看,經典藝術作品欣賞、網上藝術普及課程是文化館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全民藝術普及的主要方式,因此文化館建設的數字化資源應該主要以視頻資源為主。將文化館的演出、輔導、培訓、教學等資源制成視頻,尤其是有別于一般非專業性機構錄制的簡單視頻資源,應錄制專屬的高質量、專業性強的適于全民藝術普及的專題片類型的視頻資源,并結合進行文字、圖片、音頻等多元資源的數字化。
3.4建設內容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應該重點建設什么內容的特色資源?文化館建設的特色數字化資源應該體現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文化館的數字資源建設要想有別于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體現文化館數字建設的獨特性,就要注重對地方戲曲、書法、美術以及非遺等特色文化藝術資源的數字化,使其藝術特色及成就薪火相傳并加以弘揚,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起到全民藝術普及的作用。不同主題資源的數字化也應該注意一些問題。如將演出視頻進行數字化,應該注重把演出晚會視頻分類篩選;非遺產品的視頻數字化,注重的不是非遺保護內容本身,而是展示非遺優秀的文化成果;培訓課程的數字化,應該將視頻與教學內容的圖片、筆記等數字化相結合,注意培訓視頻的長度和學習效果;老百姓自我展示部分的數字化資源,應該注重分類篩選,進行質量評定和內容分類。
4結語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扎實推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理念創新與科學發展,應當注重以先進的群眾文化理念,注重更加堅實的群眾文化根基與社會根基。
參考文獻
[1]王玉.企業群眾文化活動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職工教育,2002(11):39.
[2]陳坤.從社會學視角度分析基層社會管理和群眾文化活動關系[J].現代交際,2018(18):48-49.
[3]吳非.淺析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發展[J].現代企業教育,2014(10):410.
[4]關穎.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變化及鄉鎮文化站的重要作用[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149-150.
作者:王敬東 江曉冬 單位: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 黑龍江省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