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企業文化儒家思想影響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在傳入日本以后,對日本社會方方面面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之一便是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本文從儒家思想傳入日本入手,結合日本企業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具體體現,分析中國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儒家思想;企業文化;影響
企業文化也被稱為企業精神,它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及其成員在長期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都包含在其中,他具體體現了企業的凝聚力,強有力的企業文化是成功企業的體現.文化是與民族分不開的,在日本國家、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中,日本企業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也就代表了日本國家、民族文化的特點.而追根溯源,日本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巨大影響.
1儒家思想的傳入及發展
公元5世紀左右,儒家思想傳入日本,據《古事記》、《日本書紀》記載,最早來到日本的儒學者是百濟的阿直岐和王仁,他們不僅帶來了《論語》、《千字文》等儒家經典,還曾為當時的皇太子講授儒家學說.平安時代末期,圣德太子高度重視儒學,編制了許多以儒學為基礎的典籍,如“冠位十二階”、“十七條憲法”等,基本上所用詞匯和資料,都來自儒家典籍.7世紀開始,中日兩國互派使者,打開了兩國文化交流的大門,來自中國的使者、留學生和僧人大量涌入日本.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大化革新”,其指導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他們的制度建立都是以中國的政治機構為藍本,確立了以儒學為基調的律令政治,使日本社會全面發展,儒家思想也由初期傳入進入到實際應用的階段.13世紀,日本開始流行起宋學,以“明經訓詁”為主的舊儒學逐漸的被以“義理”為主的新儒學取代,“新儒學”成為日本儒家思想的主流學說.德川幕府建立后,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一種維護身份等級制度的御用思想被逐漸建立起來,而最適應這種思想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名分論”,德川幕府的正統思想體系由此形成.從近代日本明治維新以后,西方先進的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逐漸代替了老舊的儒家思想,但日本文化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明治維新以前,“四書五經”基本上是日本學校的必交課程,日本知識界甚至以對“四書五經”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況作為判斷學者水平高低的標準.而且,日本社會也把儒家思想的“忠、孝、仁、義”之道都吸收進來,等級森嚴的上下級體系在當今日本社會仍然保持著.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傳播、發展,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是相伴相隨的,儒家思想更是做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對日本民族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在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蔓延開來,其中就包括日本的企業文化.
2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
2.1“以人為本”———日本企業文化的核心
日本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人”都被經營者作為企業的中心,因此“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逐漸形成了.日本著名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把員工看作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認為“企業即人,成也在人,敗也在人”.他自己的經營哲學就是:“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他還曾經說過:“松下先塑造人,后生產電器.”而有“國際經營者”之稱的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說得更加直接明了:“使企業得到成功的,既不是什么理論,更不是什么計劃,而是人!”索尼公司的口號則是“要讓管理工作去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管理工作”.這些日本企業的管理思想都體現出了“以人為本”.另外,日本企業實行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只要員工沒有過錯,就可以在公司里從入職一直工作到退休,而且薪酬和地位也會隨著工齡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同時,日本企業非常重視對新員工的入職培訓和對在職員工的再教育,企業會根據公司的盈利情況,讓員工在公司內部或者外部、甚至去國外進行研修,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和業務能力,從而使其為公司做出更大的貢獻.以人為本,把提高勞動生產率與善于發揮和調動他人的積極性巧妙結合,這也是日本企業取得成功的一個奧秘.“以人為本”還有一個體現,那就是日本式的經營方法,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家族式經營方法.日本人把企業當成一個“大家庭”,每個員工都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都應該與自己的“家庭”榮辱與共.公司的社交性活動計劃通常都排得滿滿的,表面上說自由參加,實際上是全員參加.公司還會拿出相當一部分資金給全體員工提供福利:從家屬補貼、交通費、職務補貼一直到公司住宅、宿舍、住房貸款、借貸的延期償還、存款、健康保險等,無所不包.毫無疑問,在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下,大多數日本企業的員工都會因此認為,公司的經濟穩定就等于自身的穩定,公司的經濟發展就等于自身的發展,所以才會愿意為公司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公司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
2.2“以和為貴”———日本企業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把“以和為貴”作為最高的社會價值原則,日本文化將他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把“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吸收進來,在處理人際關系中,將他作為基本準則,并且把它引入到企業文化中去.例如,松下公司的“和親”、豐田汽車公司的“溫情友愛”、三菱電機公司的“養和精神”等,這些都反映了“以和為貴”的思想“.和能生財”這一觀點尤其在現代日本的企業管理中大行其道.在企業內部“,以和為貴”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方式,“人和”被廣泛運用于員工與員工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即企業內部的團結.日本企業稱為“株式會社”,他的意思就是說企業如同一個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責任、有義務維持家庭內部的和諧、團結,從而來避免產生家庭內部矛盾.“以和為貴”在日本企業內部被相當重視,從而使企業員工內部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強烈的集團主義意識.松下幸之助認為,一加一等于二這是很顯而易見的法則,但是在人與人的關系調節上,如果編組恰當,一加一的答案可能遠遠大于二.可如果搭配不合適,一加一很有可能等于零,甚至有可能都會出現負數.所以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關系,是日本企業非常重視和調整的一部分,即使發現并解決員工之間的矛盾,從而建立起和諧、融洽、團結的良好關系.最重要的是,“以和為貴”還能改善勞資關系,弱化雇傭與被雇傭意識,使整個企業呈現一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景象,為企業以致整個日本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前提.
2.3“禮治、德治”———日本企業管理的圣經
禮治和德治思想是孔子治國思想的兩個主要方面,孔子認為,在治理國家上,行政和刑罰只能使人因為害怕而不敢做壞事,卻不會使人有知恥之心,自覺不去做壞事,而用“禮治”來統一人們的行為,用“德治”來教化人們,卻能起到行政和刑罰起不到的作用.日本的企業經營者把“禮治”和“德治”思想引入到企業管理中來,管理員工時更多的以用“禮”和“德”來教化、管理員工,盡量不采用嚴格的管束和處罰的手段,使他們自覺自愿地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維護企業的整體利益,盡職盡責的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奉獻自己的全部精力.因此,在招聘員工時,非常注重對員工道德品質方面的要求,入職以后還要對其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教育,在日后的晉升和提拔時,作為主要的選拔標準,就是道德素養.另外,在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中,特別強調統治者的身教,即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日本的企業經營者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要做員工的表率.而且在與員工交流時非常注意措辭,盡量避免給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例如著名的東芝公司董事長土光敏夫就是一位德才兼備的領導,他最崇尚的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則”,主張言教不如身教.他經常深入員工之中,與員工談心、聊天,認真傾聽員工的聲音,有時甚至會與員工一起舉杯暢飲,把酒言歡,充滿了人情味.這種情感上的交流深深打動員工,使員工都樂意為公司效勞,極大調動了員工們的積極性.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中國的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更是日本企業經營者的行動指南和商務圣經,在我國亦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日本許多有名的企業家,如澀澤榮一、伊藤淳二、北尾吉孝等,都把《論語》作為自己為人處世和企業經營管理的指南.尤其是被稱為“日本企業之父”的澀澤榮一,也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的代表”,他將《論語》作為第一經營哲學,并在自己的著作《論語與算盤》中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就是“既講精打細算賺錢之術,也講儒家的忠恕之道”.當然,日本企業對儒家思想并不是無條件地全盤接受,而是有選擇地、批判性地繼承,并將有利于本企業發展的部分發揚光大.在日本經濟界與學術界共同構筑的“日本式經營”學說中,許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并特別強調儒家思想在經濟活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在分析研究日本企業文化時,一定要先認真研讀我國的儒家經典,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的企業文化.
作者:趙小平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參考文獻:
〔1〕許啟賢.日本企業的思想道德建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5).
〔2〕林智鑫.試論日本企業文化的儒學情結[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1(8).
〔3〕劉乃成.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與啟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02):77-80.
〔4〕官文娜.日本企業的信譽、員工忠誠與企業理念探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40-149.
〔5〕安萍.大連中日企業文化比較[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47-49.
〔6〕曾曉霞.日本企業文化和儒家思想[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