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企業文化重構綜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結合當前經濟發展實際,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揚棄
企業文化的建設,實際上是一個企業選擇文化思想并對自身不斷地進行文化整合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還要融入現代市場經濟理念,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企業文化的人本、科學理性、民主、自由、平等、人權、法治精神與思想,以開放的心態借鑒學習每個國家的特色企業文化,博采眾家之長,要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等級制度、官本位傾向、小農意識、極端平均主義等糟粕,將現代企業制度精神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機地契合起來,在新形勢下,創建符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精神。
二、立足特殊地域和特殊國際環境,培養跨文化管理人才
管理層素質的提高是企業文化素質提高的推動器。企業應建立自身的人才培養機制。根據工作的管理屬性確定培養方向,使員工的管理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形成企業自己的人才梯隊。世界潛能第一激發大師安東尼羅賓說:“每個人體內都有一位沉睡的巨人等待著被喚醒”。研究顯示,人的潛能有97%以上在一生中從未被開發。企業要對員工,特別是對管理人員加大培養和任用力度,從而充分開發現有人員潛能,不斷發揮管理層的主觀能動性,營造富于創新,人盡其才的優良環境。此外,一些世界500強企業也證明,從企業內部成長起來的管理者多數都取得了優良的業績,對企業也有著更高的歸屬感和忠誠度。建設企業文化,離不開三個方面:一是吸收優秀企業創始人的傾向性和假設;二是第一批成員從經驗中領悟到的東西;三是成功管理經營實踐的豐富和發展。而這種實踐的豐富過程應該是與時俱進的。第一代人的創業環境已成為歷史,而企業員工也是流動的。中國企業的企業文化重構首先應該注意立足自己文化中的特殊性,即第一代創業人積累下來的在企業員工心中生根而形成的具有優勢的集體意識,同時企業還應該立足全球化和金融危機的特殊性,培養融合多種文化的管理型人才。跨文化管理人才的意義在于,能在文化的深層如價值觀和表層如語言、習慣都實現多種文化的溝通,能作為多種文化鏈接和整合的橋梁,自上而下地加速建設進程,再進一步發揮自身的楷模效應,使所有員工都有意識地跨越各自文化的藩籬,鞏固企業文化在員工中的根本地位,從而提高抗風險的能力。從企業主體的角度而言,一是要注意傳統文化中優秀成分的保存和維護;二是對于跨國企業而言,要找出當地管理文化的特點,將企業進行一定程度的本地化改造;三是順應優勢文化有更強傳播力的優勢擴散原理,讓多種管理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相互擴散和整合。
三、在剛性管理的基礎上實施柔性管理
剛性管理是指“以事為中心”,柔性管理是指強調“以人為中心”。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各有優缺點,在企業實際中這兩種管理始終互相影響。剛性管理是企業管理之基,一個沒有制度約束的企業肯定是雜亂無序,混沌不堪的,也使柔性管理失去了根基。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柔性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靈魂,體現出更多的靈活性和人本性,能夠彌補剛性管理的不足,是剛性管理的完善和升華,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互相取長補短,發揮出企業管理的最大效用。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形成的共識是要將人文精神、理念固化成制度,用制度約束員工的行為,這種制度的約束是剛性的。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我們,要轉變“權本位”“官本位”的“剛性管理”,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在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制度的剛性約束下,注重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不少企業在企業文化整合中體會到,最難的是觀念的轉變,要使員工認同管理層的價值觀和理念,就要在整合的操作過程中注意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發動員工廣泛參與,重視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重視直觀教育,努力化解員工思想上的疑慮,提高他們對新的價值觀和理念的認同度,自覺執行制度,順利實現企業文化的創新和整合。
四、在企業文化建設的動態過程中實現創新發展
企業文化的構建離不開社會文化這個大的背景,總結過去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在管理意識上,企業領導層必須改變只重視硬管理的傳統思維,不斷接受和學習軟管理思想與技術,充分認識企業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為,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階段性工作,而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而動態的過程。一種先進的企業文化形成,首先是企業家精英的文化共識,通過各種管理手段融入到企業管理的各環節,深入到每位員工的思想深處,凝結在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中,并經過多年的培養和提煉形成企業共識。其次企業文化要經歷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弱變強的過程,它隨著企業的發展會變成企業或品牌的象征,這個過程往往會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另外企業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時期的不同觀念,將賦予企業文化不同的內涵。這就需要企業文化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使企業文化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的需要,符合員工成長進步的需要,符合市場規律的需要,把企業文化變成人們長期追尋的企業精神,使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
作者:原微 單位:大慶市工商業投資擔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