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體育核心期刊刊發疫情論文綜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對16種體育類中文核心期刊(CSSCI版)檢索關于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相關23篇文章(含網絡首發)進行研究,通過對論文總數和研究內容、作者特性等方面進行統計、歸納和分析。結果顯示:核心期刊疫情發文總體較少且集中;疫情發文以高校單位資深體育科學研究者為主,社會對疫情研究較少;體育產業解析了中國體育產業存在問題并給出了建設思路,但主要集中在體育產業宏觀層面;疫情對全球體育和中國體育影響甚大,主要分析奧運會和國際體育變動對中國體育的影響與內外應對策略;學校體育疫情研究以高校為對象,應加大對中小學體育疫情研究;體醫融合主要探討提高人體免疫力進行解析,但缺少體醫結合的防護研究;體育事業與賽事從不同角度分析體育培訓企業、體育賽事發展困境,就如何對育培訓企業轉型升級和賽事恢復提出多項對策;體育媒體分析了微信健身推文和網絡輿情現狀,反映了體育的高關注度。
關鍵詞:體育;核心期刊;肺炎疫情;論文綜述
前言
2020年春節假期前夕,疫情在全國迅速蔓延,全國各地采取不同程度地進入居家隔離封閉治理狀態,截至目前仍然有部分地區有少量疫情和境外輸入病例。在疫情背景下我國體育科學研究者在思考學校體育發展、應對體育產業沖擊、提高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積極表率和探索。本文梳理了23篇關于疫情有關文章,通過對研究內容、職稱單位等方面進行分析,以了解我國疫情期間體育類核心期刊關注與研究疫情方向及進展,為未來該領域開展的有效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1研究文獻統計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起止時間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以“病毒肺炎疫情”為主題,檢索出相關我國體育類中文核心期刊疫情科研論文共23篇,均為2020年刊文,對其進行整理歸納與綜述。期刊發文篇數如表1為: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篇、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篇、首都體育學院學報1篇、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篇、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篇、沈陽體育學院學報3篇、中國體育科技2篇、體育與科學5篇、體育學研究5篇,其余7項核心期刊無疫情發文,其中第一作者博士學位17人,碩士學位6人(含在讀)[1]。
2第一作者職稱、單位、基金
通過對23篇疫情論文運用采用SPSS25.0軟件數理統計分析,從單位內型、基金課題等級、第一作者職稱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如圖一,單位內型分析:體育類大學發文8篇,綜合大學、師范大學分別發文7篇,其他單位1篇。從基金課題分析:國家級12篇、省級3篇、無課題8篇。第一作者職稱分析:教授8人、副教授5人、講師6人、助理研究員1人、無職稱3人。由此可以看出,體育核心期刊疫情發文第一作者職稱教授、副教授占比達到57%,具有職稱作者比例高達87%,發文單位高校占比約95%,第一作者博士學位比例為74%,說明疫情發文以高校體育科學研究者為主,且為資深體育科學研究者,社會各級機構單位、研究所等對疫情研究較少,應加強高校與社會相連接,加大疫情研究力度及范圍。
3研究分類
3.1體育產業
在疫情研究的23篇論文中,體育產業是學者們研究熱點,疫情期間對全國體育產業市場沖擊大,如何危中求機恢復體育產業振興,迎來“質”與“量”的跨越發展乃是重中之重。王雅倫等從“非典”疫情期與當前進行對比,提出了5大發展變化和預測,短期內出現體育消費、需求集中爆發,體育運動在預防醫學、健康促進作用廣泛重視,中長期體育產業回歸穩定增速,高質量發展基本面不變、體育市場呈現結構性優化的態勢[2]。王戩勛等認為數字經濟時代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存在4大發展困境,提出了要實現加快我國體育產業供應鏈與全球價值鏈的緊密關聯、構建與需求配套的供給體系以加速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形成體育產業全領域的數字鏈條和建立專項數字經濟政策法規等4大推進思路[3]。李軍巖等在經典的差異化和協同理論闡釋基礎上,解析東北冰雪旅游產業比較優勢、合作優勢、差異化與協同互動邏輯,提出3條發展路徑:通過打造差異化發揮比較優勢,通過建構協同模式彰顯合作優勢,通過推動差異化與協同互動激活內生動力[4]。吳香芝等提出中央和地方的幫扶政策需要各級政府積極落實,需要體育服務產業相關部門采取創新性、精準性幫扶方案,引導和鼓勵體育消費;企業需要改變思路、創新經營方案、創新經營模式,在政府幫扶的同時進行有效自救的4條對策[5]。張亮等從體育互聯網產業、疫情期間電子競技運動產業增長與疫情后體育賽事、休閑產業報復性消費等角度對后疾疫時代體育產業發展的空間和價值轉向進行研究認為:(1)“線上+線下”一體化體育消費模式凸顯;(2)疫情激發電子競技運動產業化發展內在活力,強化了電子競技品牌文化傳播和文化價值認同;(3)健身意識提升,形成一定場域空間內的大眾健身潮,體育賽事與產業營銷的壓力將會外溢[6]。
3.2全球體育與中國體育
疫情全球蔓延,東京奧運會推遲、體育賽事停辦等,全球體育按下暫停鍵,綜合研究全球體育與中國體育現狀,可以更好了解全球體育變化和中國體育發展方向。體育鮑明曉從“疫情”引發的國際政治變動提出國際體育組織對全球體育掌控力下滑、體育意識形態化回潮等全球體育發展5大挑戰,提出了履行大國責任辦好2022年冬奧會、研發推廣中國傳統體育養身功法愈后中國經驗、健全人民中心體育工作體系等中國體育5大應對之策[7]。劉韻從全球體育賽事現狀、東京奧運會相關利益主體及其沖突、基于國際公共衛生理論下的利益權衡及沖突解決三方面解讀了遵循主體利益沖突及其解決的路徑,來探討借鑒國際公共衛生理論以及妥善化的應對策略、基于國際公共衛生相關理論,提出輔以比例原則以減損及緩和相關主體利益受損程度的決策路徑[8]。劉米娜對《體育與科學》雜志社于4月5日邀請了上海社科院金大陸教授、上海體育學院路云亭等7位橫跨體育界老中青三代學者齊聚“肺炎疫情下的體育”云學術工作坊進行綜述。討論5個話題從疫情下奧運會等各大賽事的當下與未來、互聯網與體育、體育學術發展談到“宅家”與公共體育服務建設,深入討論疫情下體育世界的變與不變[9]。龔正偉等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治理價值基礎和終極目標,建議從內外兩個層面去改善體育治理,提出(1)精煉內功,將體育相關資源下沉至基層;(2)精于外交,參與國際體育事務的體育治理定位2大路徑[10]。孫科等基于敘事的角度,從體育產業困局及破解、東京奧運會延期效應、居家空間的體育敘事、中國體育話語釋析4方面分析,認為:體育產業的影響呈現持續性、結構性、社會性等特征、東京奧運會延期凸顯國際奧委會內部治理的困境與危機、空間重疊與權力空間滲透造就居家體育的特殊“脫域”空間、體育話語在不同語境中的表達、轉型與辯駁為體育話語轉為文化資源提供契機[11]。
3.3學校體育
肺炎疫情下的學校體育,牽涉多個層面,學校體育既要尊重、發揮傳統教育的常規價值,又要拓展、激活特定場域中的特殊價值。董鵬等研究認為學校體育具有個體層面價值、家庭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4項重要價值層面,提出學校體育要發揮3大特殊使命,同時積極踐行4大擔當:完善在線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居家體育學習質量、開發疫情體育課程,實行疫情體育長期教育機制、發揮體育教師力量,助力推動國民體質健康促進、發揮體育科研優勢,服務國家科學防控疫情需求[12]。張得保等在線教學的實施認為:課程資源短缺、教師信息化素養不足、常規教學計劃難以在線實施、學綜述報告ZONGSHUBAOGAO生居家鍛煉條件受限等4大問題。提出5項具體策略:開發優質體育課程資源、統一體育課教學進度、智慧課堂平臺靈活教學、構建多種交流對接平臺、分階段推進計劃預案[13]。閆士展通過云訪談的形式做了“疫情下的學校體育”研討,從課程論、教學論、認知心理學、法學等視角,討論了4大主題。研究認為:近期階段,圍繞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合理研判體育教學恢復的各類風險,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中期階段,健全教師培養和研修機制,切實提高體育教師教學能力;長期階段,規范學校體育政策執行過程,完善學科核心素養結構體系[14]。葉春明等利用“問卷星”煙臺市6家體育運動學校1699名7~17歲青少年運動員開展問卷調查,利用動態聚類分析將應對能力分為高、低兩個響應級別,建立隨機森林模型度量,結果顯示:防護知識知曉程度不全,將近1/2的運動員無法克服緊張和恐慌心理,約3/4的運動員無法完成訓練計劃;疫情應對能力影響因素重要性排序結果顯示,年齡、訓練項目和居住地區位居前3位[15]。
3.4體醫融合
人體免疫力對于抵御病毒具有獨特作用,體育與醫學結合可以更好增強人民體質、保障人民健康,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李明等依據共生理論對體醫融合項目的風險治理邏輯進行闡述,以病毒、人體免疫與體育運動的體醫融合關系視角,提出體醫融合項目風險治理3大路徑選擇:(1)將體醫融合理念提升至構建公共衛生保障體系戰略的高度;(2)落地變現體醫融合項目購買方案;(3)打造政府精準購買體醫融合項目區塊鏈[16]。婁虎等從體育鍛煉應對心理應激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心理神經免疫路徑角度,通過回顧SARS、H1N1等重大傳染病疫情時期公眾的負向心理狀態,結合運動免疫學和心理神經免疫學有關成果進行邏輯分析。研究認為,重大傳染病疫情導致恐懼、焦慮、創傷后應激障礙等負向心理狀態,對此提出5項居家鍛煉對策來拮抗心理應激,改善公眾心理狀態,提高機體免疫力[17]。
3.5體育事業與賽事
疫情給中國體育事業、賽事發展帶來巨大阻礙,鐘秉樞等對黃志劍、王凱、車冰清等觀點和思考進行集成,討論了疫情,呼喚健康社區建設、封閉管訓對運動員心境的影響、健康視角下疫情與群眾體育發展空間耦合等5個方面內容,就如何積極應對肺炎疫情給各項體育事業帶來的沖擊,深刻思考肺炎疫情背景下各項體育事業的發展路徑做出了分析[18]。黃海燕等以體育賽事基本特征和現階段發展狀況為出發點,圍繞疫情對體育賽事發展帶來的5大危害和4大機遇展開研究。研究認為:賽事經濟損失、辦賽主體經營、重大賽事籌辦等帶來危害和機遇,對此提出了5項對策,從面對危害和機遇,應以提升體育賽事管理服務水平、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功能和作用、科學部署重大賽事籌備工作等方面為著力方向[19]。胡良平等探討疫情影響下中國體育培訓企業的發展困境及對策,對體育產業、培訓業做出分析,提出了3項困境,給出了5項建議,提出:出臺關于中國體育培訓企業的金融支持政策和措施;中國體育培訓企業要積極了解應對病毒肺炎疫情的扶持政策;中國體育培訓企業要創新體育培訓模式等[20]。
3.6體育媒體
體育媒體在疫情期間大放異彩。萬炳軍等采用案例研究法,對所關注的117個微信訂閱號推送的“健身抗疫推文”進行了現狀梳理,分析出3大主要特征:(1)推送時間及頻次與確診病例數的變化及國家總體防控部署相一致;(2)推送的運動類型居家性、多元性顯著;(3)推送內容的網絡傳播呈現方式具有綜合性,從體育學科、體育學理和體育教育3個維度進行了風險反思,提出相應維度的風險規避及提質路徑[21]。徐丹通過對“后真相”時代體育突發事件3大輿論特征、3大內在張力以及媒體溝通治理3大策略進行研究,提出了在媒體溝通上態度表達上的真誠和關切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在輿情治理上掌握信息輿論的主動權,建立信息反饋通路;發揮技術優勢,助推實現體育傳播話語賦權與價值引導之間的平衡,不斷優化體育傳播的輿論生態是“后真相”時代的媒體輿論治理策略[22]。劉東鋒等通過網絡調查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對持續使用在線健身服務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影響用戶持續使用意愿的因素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任務特征、技術特征和任務—技術匹配度6項;(2)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以及任務—技術匹配度對用戶持續使用意愿均有顯著正向影響;(3)任務特征和技術特征顯著正向影響任務—技術匹配度,感知易用性則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易用性則不顯著正向影響感知趣味性,最后提出了增加用戶持續使用意愿相關建議[23]。
4結果
1.核心期刊疫情發文總體較少且集中在體育科學與體育學研究,7家核心期刊尚無疫情發文。2.疫情發文以高校單位為主,主要為資深體育科學研究者,社會各級機構單位、研究所等對疫情研究較少,應加強高校與社會相連接,加大疫情研究力度及范圍。3.體育產業是學者們研究熱點,解析了中國體育產業存在問題并給出了建設思路,但主要集中在體育產業宏觀層面,對產業微觀解析還有待加強。4.疫情對全球體育和中國體育影響甚大,主要分析奧運會和國際體育變動對中國體育的影響與內外應對策略,讓中國體育更好健康發展“走出去”。5.學校體育疫情研究主要以高校為對象,提出了在線教學相關問題及策略,還應加大對中小學疫情研究。6.體醫融合發文2篇主要是探討提高人體免疫力進行解析,并提出了相應路徑和鍛煉方式,但缺少體醫結合的防護研究。7.體育事業與賽事從不同角度分析體育培訓企業、體育賽事發展困境,就如何對育培訓企業轉型升級和賽事恢復提出金融、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功能和作用等對策。8.體育媒體分析了微信健身推文和網絡輿情現狀,多角度認識網絡的多樣性,真實反映了疫情期間人們對體育的高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