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科技期刊注意正確使用黏粘,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最近在審讀醫學期刊發表的幾篇醫學論文時,先后多處驚詫地見到“粘膜”“粘附”“粘蛋白”“粘結”“黏連”等錯用詞,因此很有必要對“黏”“粘”的正確使用再進行一次辨析。
“粘”“黏”原是同字異形,但“粘”有2音2義,而“黏”只有1音1義。
按《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釋義:“粘”讀zhān時,是動詞,義為“使連接”,即“黏的東西附著在物體上或者互相連接:麥牙糖粘在一塊兒了”,或者“用黏的東西使物件連接起來:粘信封”;讀nián時,是形容詞,同“黏”字。“黏”只有nián一個讀音,是形容詞,義為“像糨糊或膠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黏液,黏米,黏稠,膠水很黏”。
為什么實踐中會頻頻出現“粘”“黏”使用混淆的情況呢?原因確實比較復雜。在古漢語中,“粘”“黏”2字是通用的,均讀作nián。1955年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黏”作為“粘”的異體字予以淘汰,而2013年國務院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又確認“黏”為規范漢字。此后“粘”“黏”2字的使用就有了《現代漢語詞典》明確指出的分工:“粘”讀zhān,只表示“使連接”;“黏”讀nián,表示“具有連接的性能”。遺憾的是不少人不了解這一文字變遷歷史,至今仍在執行已廢除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規范,這是亟須糾正的。
根據《通用規范漢字表》,參照《現代漢語詞典》,本文開頭提及的錯用詞“粘膜”“粘附”“粘蛋白”“粘結”,均應改為“黏膜”“黏附”“黏蛋白”“黏結”(如黏結力,一種將物體黏合在一起的力);“黏連”,因其是動詞,義為身體內的黏膜或漿膜由于炎癥病變如腹膜發炎時,腹膜與腸管的漿膜粘在一起,所以應改為“粘連”。
在科技期刊中,與“黏”相關的詞常見的有:“黏度”,表示液體或半流體流動難易的程度,作為量名稱,GB/T3102―1993《力學的量和單位》中列出的“[動力]粘度”和“運動粘度”,均應改為“[動力]黏度”和“運動黏度”;“黏液”,指人和動植物體內分泌的黏稠液體;“黏著力”,一種用膠質把物體固定在一起的力;“黏合劑”,一種能使2個或多個物體粘在一起的物質;“黏土”,含沙粒很少并具有黏性的土壤;“黏蟲”,一種晝伏夜出專門為害稻、麥、玉米等的昆蟲,其成蟲的前翅中央有2個淡黃色的圓形斑紋,后翅尖與邊緣黑灰色;“黏菌”,一類介于動物和植物之間形態各異的微生物,是研究生物化學、遺傳學等的重要材料;等等。
而與“粘”相關的詞不多,常見的有“粘貼”,義為用具有黏性的物質使紙張或其他東西附著在另一種東西上,如粘貼大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