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術期刊特色欄目對地方文化傳播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地方文化是一個地方獨有的文化資源,具有明顯的區域獨特性。學術期刊特色欄目的設立會產生學術的集聚效應,與浙江地方文化的傳播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地方文化特色欄目,要充分發掘地方文化的內涵,對地方文化進行持續地研究,并不斷深入挖掘其學術價值。為此,學術期刊應該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作用,主動擔負起從學術層面傳播浙江地方文化的使命,開設高水平的特色欄目,為文化大省建設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
關鍵詞:地方文化;學術期刊;特色欄目;傳播
2004年10月11日,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建設實施方案》,啟動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欄建設工程。[1]在“名欄工程”帶動下,各個期刊越來越重視特色欄目的建設。基于此,浙江省各期刊的特色欄目建設開展得十分活躍,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第五屆評優活動中,“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浙江省高校學報共有9個欄目入選,分別是:浙江警察學院學報《公安學刊》的“‘楓橋經驗’與和諧社會”、《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版)》的“海洋文化”、《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的“溫州研究”、《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的“越文化研究”、《寧波市委黨校學報》的“浙東學術與中國哲學”、《浙江省委黨校學報》的“浙江現象與浙江經驗”、《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的“職業技術教育”、《嘉興學院學報》的“嘉興名人與嘉興文化”以及《浙江樹人大學學報》的“民辦高等教育”。其中,《浙江樹人大學學報》的“民辦高等教育”和《嘉興學院學報》的“嘉興名人與嘉興文化”分別入選了第二批、第三批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欄建設工程。上述9個特色欄目可以說是浙江省期刊特色欄目的代表。不難發現,這9個特色欄目中,除“職業技術教育”“民辦高等教育”外,其他7個欄目都依托于浙江寧波、紹興、嘉興等地的地方文化,帶有明顯的地方文化特征。這些特色欄目的開辦與影響力的擴大,勢必會給浙江地方文化的傳播帶來正面的、深遠的影響。本文著眼于浙江的期刊特色欄目與浙江的地方文化之間的關聯,希望通過研究期刊特色欄目,尤其是依托地方文化開設的欄目,探索其對傳播浙江地方文化在哪些方面起到了作用,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以及如何繼續產生更積極正面的影響等問題。
一、地方文化與特色欄目的關系
地方文化是一個地方獨有的文化資源,具有明顯的區域獨特性。近年來,浙江省非常注重文化建設,在各種場合、文件乃至領導講話中均可看到對文化建設給予了非常多的關注。早在199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建設文化大省[2];2000年制定“建設文化大省綱要”[3],2002年更是將建設文化大省寫入了黨代會報告。[4]作為文化大省建設“八項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旨在系統梳理浙江歷史文脈,挖掘浙江文化底蘊,這是國內第一個以工程為抓手,通過學術研究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文化建設重大項目。而挖掘浙江文化底蘊,勢必要研究浙江各個地方的特色,也就是要深入挖掘浙江各地的地方文化底蘊與特色。將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浙江省的大文化,可以賦予浙江省更鮮明的特色;地方文化也是一個地區長期積累形成的,具有深邃的歷史感和厚重感,可以反映浙江省的歷史積淀。[5]但地方文化往往是隱性的,需要借助合適的載體才能釋放出能量。學術期刊無疑正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地方文化相關特色欄目的開設,一定能夠為地方文化研究、浙江省的文化大省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要傳播浙江地方文化的價值,學術期刊特色欄目的開設應該有針對性、側重性,以文化、科技、政治、社會、文明等方面為研究視角,對地方文化進行持續地研究,并不斷深入挖掘其內涵和學術價值。那么,如何立足地方特色,辦出欄目特色,繼而擴大特色欄目的影響,從而更好地傳播浙江地方文化呢?本文嘗試就此做一些探索。欄目是在內容上或表現形式上體現一定特色,并有一個提示性、概括性名稱的板塊。根據欄目的性質和功用,可以分為常規欄目和專題欄目。本文提到的特色欄目屬于專題欄目。專題欄目策劃是為了產生較為深遠的社會影響而圍繞同一主題組織一組作品推出,其中一類專題欄目就是根據地域文化特色設立的,注重發表本地區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等方面的研究成果。[6]以地方文化研究為主題的特色欄目正屬于此類。而要使一個地方文化欄目具有較為廣泛的影響力,就要充分發掘地方文化的寶貴資源,充實地方內涵,提升地方形象,彰顯地方魅力,最終使其成為富于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欄目。《嘉興學院學報》的“嘉興名人和嘉興文化”欄目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自其2003年開設以來,依托嘉興的地域特點和區位優勢,充分發揮學科整合的優勢,堅持地方性、思想性、學術性和規范性的統一,將地方性與國家戰略重點、學術熱點相結合,研究地方文化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并遍邀全國各地的研究者對嘉興文化和嘉興文化名人進行研究、探討。[7]十幾年的欄目開設歷程,迎來了可喜的結果。《嘉興學院學報》先后多次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優秀學報,“嘉興名人和嘉興文化”欄目也在全國高校文科學報評優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欄目”“特色欄目”等,并于2015年成功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三批“名欄工程”,不僅擴大了學報及欄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為嘉興地方文化研究、嘉興乃至浙江省的文化發展和軟實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對期刊和文化傳播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二、特色欄目在地方文化傳播方面的優勢
期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專業性強,作者群和讀者群都有較強的學術性和專業性,對地方文化的傳播具有其他媒體報道所不具備的專業性優勢。而地方性文化又使期刊的這一特色欄目幾乎具有唯一性的特點,例如《嘉興學院學報》的“嘉興名人和嘉興文化”欄目細分出的“豐子愷研究”“王國維研究”“呂留良研究”“朱彝尊研究”“陸隴其研究”“穆旦研究”等研究專題,天然地具有其他刊物無法比擬的地域優勢。所以,期刊特色欄目的設立與浙江地方文化的傳播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學術期刊特色欄目的設立會產生學術的集聚效應,這從最簡單直白的數據上就可以看出來。還是以《嘉興學院學報》的“嘉興名人和嘉興文化”欄目為例。其在2013年第4期的“嘉興名人和嘉興文化”欄目刊登了9篇系列研究“紅船精神”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取得了較高的引用率,截至目前,共計被引用61次,其中,王祖強《論“紅船精神”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聯系》一文,單篇被引次數就達到12次,體現了特色欄目的傳播集聚效應,也很好地提升了期刊的質量和知名度。再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的“溫州研究”下設“專題:溫州社區建設”,共刊登8篇系列研究文章,截至目前,被引次數共計達到19次,與期刊其他文章相比,頻次較高,被引用次數較為突出。“溫州研究”欄目下其他文章的表現同樣不俗,這都是特色欄目傳播效果良好的體現。又如:《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的“越文化研究”,共刊登5篇系列研究文章,截至目前,其中4篇文章都曾被其他文章引用,被引次數共計達到12次,篇均被引次數達到2.4次,這對于一本人文社會科學的非核心刊物而言,已經是相當不俗的成績了。上述文章之所以能有較高的引用率,正是因為其作為期刊特色欄目的文章,被刊物作為重點推薦,因而受到學術界較多的關注,從而被更多地閱讀和引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了。
三、提升特色欄目,促進地方文化傳播
由于學術期刊展示了研究領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對浙江地方文化的宣傳和傳播作用及學術深挖是無可替代的。期刊特色欄目的設置更是把這種作用作了進一步的加強和提升。學術期刊尤其是浙江省的學術期刊應該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作用,并主動擔負起從學術層面傳播浙江地方文化的使命,開設高水平的特色欄目,為文化大省建設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為此,學術期刊應該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提升特色欄目的質量。首先,學術期刊應該正視特色欄目的開設對浙江地方文化傳播的積極影響。學術期刊的宣傳平臺,以及其在學術界的影響,能夠讓更多的學者對浙江地方文化有所了解,從而觸發他們的學術思考,拋磚引玉,希冀由此集思廣益,尋找更多促進浙江地方文化傳播的方法與途徑。其次,鑒于許多浙江地方文化研究文章的理論性不強,學術期刊可以選擇其中選題或著眼點有新意的文章,幫助作者進行加工與深化。這其實本身就是期刊編輯本職工作的一部分。只不過,現在課題組建議將這部分職能或責任有意識地向浙江地方文化研究類文章傾斜。如此一來,刊物的來稿質量有所提升后,就更能保證地方文化特色欄目的穩定性,不致因為稿源缺失而使欄目空缺。另外,也可借此培養一批從事浙江地方文化研究的年輕學者,對學術期刊與作者來說是一種雙贏。學術期刊的特色欄目對浙江地方文化傳播的助推作用毋庸置疑,這對學術期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刊要有主體意識和前瞻性,使特色欄目的設置更加合理化,更符合地方文化的研究方向,為提升學術期刊的整體辦刊水平和優化學術形象起到有益的促進作用,從而為更好地傳播浙江地方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