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文科技期刊新媒體發展情況調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近10年,隨著4G網絡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尤其是2012年,微信公眾平臺正式后,自媒體、新媒體的發展異常迅猛。2019年11月11日騰訊公布的第3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到了11.51億[1]。也有數據顯示已注冊微信公眾號(包括訂閱號及服務號)超過2000萬[2],超過80%的微信用戶關注了微信公眾號。由此可見,移動閱讀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移動化、碎片化成為信息閱讀的新特點。為適應新時代信息傳播途徑的變化,響應中央《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科技期刊在意識到新媒體對刊物發展的推動作用后[3-6],陸續開始引入新媒體手段,嘗試通過新媒體技術提高期刊服務質量及影響力。有同行針對2016—2017年的中文科技期刊新媒體發展情況開展調查和研究。文獻[7-9]針對不同類型及領域的中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論側重點各不相同。文獻[10-13]則通過分析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特點,在運營、盈利模式、內容、策劃等方面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2018年以來,微信公眾號發展已度過井噴期,進入穩定發展階段,中文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發展也隨之進入較穩定狀態,對現在的中文科技期刊進行新媒體情況調查既能看到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對比之前結果獲得新結論,也能根據科技出版進展做出新的分析,給出符合未來趨勢的建議。基于此想法,本文從微信公眾平臺使用情況、更新頻率、信息類型、期刊領域微信公眾號分布情況等方面,對中文科技期刊的新媒體工作開展情況做梳理調查。結合當前中文科技期刊情況,分析數據特點,并嘗試給出發展建議。
1調查樣本選擇及統計結果
1.1調查樣本
本文以《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19年第17卷為依據,選擇各類別中影響力指數CI值排在前5位的中文科技期刊作為調查樣本,其得到65種類別,325個樣本,因其中包括14本重復期刊,故最終確定311個樣本。此次樣本選擇基于優勢對比考慮,被選擇樣本為各個領域中影響力指數CI值處于前5位的刊物。被選中樣本刊物從辦刊經驗、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發展理念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優勢,調查并掌握這部分刊物的新媒體發展及微信公眾號使用情況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文科技期刊整體的新媒體發展水平。
1.2統計結果
1.2.1中文科技期刊保有本刊官方微信公眾號的情況
本文采用查詢樣本期刊官網及微信公眾號2種方式對樣本期刊是否有官方微信公眾號進行統計。首先認定,所有樣本期刊官網首頁上顯示的相關信息指向的新媒體途徑一定是其官方新媒體平臺;其次,以期刊全稱為條件在微信中查詢公眾號,且最新年度認證為期刊主辦主管單位的,為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不符合以上2個條件的都被認為是非官方新媒體平臺,不在本次調查內。根據調查結果,311個樣本中:222個有官方微信公眾號,占71.38%;17個有非微信公眾號的新媒體平臺,占5.47%;72個沒有新媒體平臺,占23.15%。從結果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科技期刊選擇使用微信公眾號為開展新媒體工作的工具,也有一部分期刊采用了其他方式開展新媒體工作,如移動App、郵件推送、集群化信息平臺(包括主辦主管單位的微信公眾號、微信群或QQ群)等。同時有23.15%的期刊沒有開展新媒體工作。
1.2.2新媒體信息更新情況
本文對239個有新媒體途徑信息的樣本進行信息更新情況的調查,采樣時間從2016年12月—2019年11月,該時間段內,的信息數量以年為單位計算,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篩選更新速度較快的優秀樣本。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將統計結果T分為≥100、99~30、29~10、9~3、≤2次/a5種情況。根據統計結果,在239種刊物中,能夠保持年更新100次以上(即3~4d更新一次信息)的樣本只占29.29%,年更新30~99次(即1~2周更新一次信息)的占20.92%。其余近50%的樣本則無法保持較高的更新頻次,有34.72%的樣本每年更新10~29次,這類樣本基本以每月期刊目錄為主要內容;有9.62%的樣本每年僅更新3~9次,5.44%的樣本每年更新0~2次。也就是有近15%的樣本由于更新次數過少,可以將其更新狀態定義為半停滯或停滯。
1.2.3新媒體內容類型統計情況
為統計新媒體內容的類型情況,我們排除年更新次數2次及以下的樣本,獲得216個可用于統計的樣本。根據樣本期刊新媒體上的信息內容,可分為5種類型:期刊目錄,論文推送,科普文章,行業時事新聞和期刊征文等綜合信息。樣本可多種信息,瀏覽每個樣本期刊的信息,統計其涵蓋的類型,我們得到以下結果(在216種期刊中):1)過期刊征文等綜合信息的樣本有140個,占64.81%,在所有類型中比例最高;2)過論文推送信息的樣本有132個,占61.11%,占比次之;3)過期刊目錄信息的樣本有124個,占57.41%,占比為第三;4)過科普文章的樣本有51個,占23.61%,占比為第四;5)過行業時事新聞信息的樣本有49個,占22.68%,占比最低。6)有40個樣本(占18.52%)能夠做到5種信息類型兼顧。由上述結果可見,被調查樣本的新媒體信息集中于期刊征文等綜合信息類、論文推送類及期刊目錄類,主要提供最基本的信息服務,而只有約1/5的樣本提供科普文章類、行業時事新聞類擴展信息。
1.2.4不同期刊類型的優秀樣本分布情況
根據前面的統計結果,將更新頻率T取值為≥100和99~30次/a,信息類型包含3種以上的樣本定義為優秀樣本。結果顯示:只有27個樣本達到優秀條件,僅占311個樣本的8.68%。進一步統計27個優秀樣本的分布情況,即65個期刊類型中包括的優秀樣本數量,結果如表1所示。27個優秀樣本分布在20個類別中(占30.77%),其中有2個類別中優秀樣本數達到3個,即O4物理學及TF冶金工業技術,在65個類別中較為突出。45個類別中沒有優秀樣本。
2統計結果分析
2.1新媒體工作已獲重視,但依然有較大提升空間
從數據分析情況可以看出,樣本中有微信公眾號或其他類型新媒體的期刊占76.92%,與文獻[7-9]中調查的結果相比可知,現在中文科技期刊對于新媒體的重視程度及開展情況比2017年以前有較大提高。但也應注意,還有近1/4的樣本沒有開通微信公眾號或采用其他形式開展新媒體工作。在新媒體技術已如火如荼地發展多年,且融入生活的程度來看,中文科技期刊新媒體工作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同時也應注意到,本文選擇的樣本為各類別中影響力指數CI值排名前5位的刊物。在影響力表現較好的刊物中,依然有近1/4的樣本期刊沒有開始新媒體相關工作,那么對于影響因子稍低,學術影響力稍差的刊物來說,未開通新媒體的比例預計較大。
2.2微信公眾號更新頻率較低或不穩定
本次統計中,關于信息更新頻率的結果顯示,中文科技期刊中已經開展新媒體工作的刊物比例較大,但是可以堅持較高更新頻率的卻不多。事實上,任何新媒體想保持較高顯示度,都是以按時高質更新為基礎的。以本次統計結果來看,如果以1~2周更新一次為標準,只有約50%的樣本可以達標。有近10%的樣本每年更新次數少于或等于2次,還有部分樣本雖有微信公眾號卻沒有過任何信息。可見,中文科技期刊新媒體工作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有途徑、有工具的層面,但真正開展并將新媒體視為日常工作內容的并不多。
2.3微信公眾號作用側重于“類網站”服務功能
從樣本信息類型來看,大多數的中文科技期刊將新媒體簡單地定位為服務工具,而忽略其傳播、交流及經營功能。根據調查結果的情況,大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對于新媒體工作的定位更傾向于作為移動終端訪問期刊官網的接口,信息與官網類似,期刊目錄、論文推送、征文信息等組成科技期刊新媒體信息的主要內容。而且信息推送沒有針對性,以論文推送為例,61.11%的樣本會推送本期刊論文,但幾乎均為題名、作者、摘要等簡單的堆砌式信息,能夠對論文進行科普化解讀、時訊化介紹的樣本不超過10個。而新媒體作為一種可實現較多功能的平臺,中文科技期刊也沒有充分利用起來,大多樣本的微信公眾號中的功能菜單只是簡單地鏈接到期刊官網,沒有與新媒體配套的服務系統。更進一步,被統計樣本中能夠通過新媒體實現交流、經營功能的則更是少之又少。
2.4優秀樣本數量少,類型分布不均
按照在1.2.4節中設定的優秀標準,保持穩定的更新頻率,信息類型足夠豐富的樣本只占8.68%,數量很少,而且只分布在30.77%的期刊類型中,分布不均衡,大部分類型中沒有優秀樣本。由此得知,中文科技期刊開展新媒體工作的廣度和深度仍需提高。
2.5集群期刊新媒體發展具有優勢
優秀樣本分布情況可見,O4物理學及TF冶金工業技術2個期刊類型表現較突出,5個樣本中有3個為優秀,而優秀樣本采用的是集群化新媒體發展途徑。如Q4中的《光學學報》《中國激光》共用“愛光學”為新媒體平臺,TF中《鋼鐵》《中國冶金》共用“中國冶金”公眾號為新媒體平臺,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可有效提高更新頻率及豐富信息內容,集群化發展新媒體優勢明顯。
2.6中文科技期刊科普傳播功能有待提高
本次調查的結果顯示,只有23.61%的樣本通過新媒體途徑過科普內容的信息,而且科普信息在所有信息中所占比例也不高。可以說,中文科技期刊的科普功能完全沒有發揮出來。而作為具有科技知識傳播功能的科技期刊,應結合自身優勢,重視并提高對公眾進行科學普及的功能。
2.7引領行業科研的作用還未完全展示出來
與2.6節中所述科普功能情況類似,中文科技期刊對于行業新聞等信息反應不敏感,基本還停留在“來稿是什么,就發表什么”的狀態。針對行業發展方向的引領作用還未完全展示出來。從大部分樣本的信息內容來看,中文科技期刊對行業最新發展成果展示的關注度略欠缺,發表內容依然圍繞理論研究開展。但作為媒體,中文科技期刊有傳播最新科技信息的責任,也應通過傳播最新信息,分析發展趨勢,起到引領行業發展的作用,指導行業科研人員在更有需求、更有活力的研究內容上開展工作。
3關于中文科技期刊新媒體發展的建議
3.1逐步由服務功能向傳播、交流及經營等功能擴展
對于中文科技期刊來說,新媒體平臺應具有服務、傳播、交流及經營功能,而現在中文科技期刊開展新媒體工作的著眼點大多停留在服務功能上,多定位于移動端網絡接口工具,能夠起到提高傳播效率、拓展交流方式、擴大經營范圍作用的新媒體平臺并不多。但在新媒體經濟效益、社會影響、傳播程度的作用已經經過驗證的4G時代,中文科技期刊應轉變思路,運營新媒體平臺的功能定位從服務向傳播轉型,進而向交流、經營擴展。從傳播角度來說,全文微信獲取是未來的新媒體傳播發展趨勢之一,根據樣本期刊的調查情況,大部分科技期刊依然停留在題目、作者、摘要等簡單化論文推送的狀態。不過,現在已經有一些期刊開始嘗試進行目錄加微信全文推送的模式,如《計算機系統應用》現已可做到每期目錄及當期全文微信獲取。中文科技期刊運營新媒體平臺應結合新媒體特點,找準定位,簡單的服務功能易于實現,但對于新媒體的功能來說略有浪費,科技期刊應結合自身優勢,找好切入點,利用新媒體工具實現更多功能,為提高期刊各方面水平起到更大作用。
3.2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提高期刊影響力
文獻[14]針對推特(Twitter)對中國論文國際關注度影響研究的結論指出,對于同一期刊中,在推特上被推送過的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比沒有被推送過的多近20%。這個數據直接表明了新媒體推廣對提高論文被引用次數的作用。現今,論文被引用次數直接關系到期刊主要影響力水平,所以中文科技期刊應關注新媒體對論文傳播的作用。中文科技期刊在新媒體信息時應堅持“內容為王”,根據讀者群的需求,多角度、多途徑挖掘科技論文的價值,結合增強出版、科普化改編等方式,提高科技論文顯示度,增加文章被引量,擴大期刊影響力。
3.3重視期刊集群化發展,開拓期刊間資源共享途徑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集群化發展的期刊在新媒體開展方面有較明顯的優勢,這得益于集群化發展的期刊之間可以共享人力、物力及信息資源,由小積大,在保證更新頻率及信息質量方面互為助力。而小刊、單刊沒有集群化發展的條件,此時,應探索更多合作途徑,采用信息資源匯集等更靈活的方式合作,共同運營新媒體平臺。如可采用比集團化略松散的聯盟形式,同領域期刊結為新媒體工作聯盟,由牽頭期刊配備必要的人力、物力資源,其余期刊提供互補、豐富的信息資源,采用統一的新媒體平臺,以保證穩定的更新頻率,較多的信息數量,共同提高新媒體顯示度,提高同領域期刊影響力。結盟對于單刊、小刊來說,是一種較為容易且可行性較高的途徑,值得符合此類條件的科技期刊進一步探索。
3.4提高科技期刊對科普職責的重視程度
有報告顯示,中國成年人每天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閱讀資訊的時間超過74min[15],而微信已成為中國青少年獲取新聞信息的第一渠道[16]。科技期刊具有內容豐富、科學嚴謹、傳播范圍廣等特性,進行科普工作的先天優勢。首先,科技期刊刊載最新最權威的科學研究成果,對其內容進行科普化傳播,可以保證準確及先進性;其次,科技期刊的媒體傳播屬性決定其具有科普職責,做科學新聞報道、科研成果展示等均是科技期刊將媒體與科技相結合的好方式;再次,科技期刊的科普傳播不僅可以針對普通民眾,也可針對同領域不同科研方向的研究人員展開,有助同領域研究者之間交流思想;最后,科普工作有助于科技期刊提高顯示度,增強大眾認知度,尤其是可以提高對青少年的影響,為未來科技發展奠定基礎。因此,科技期刊應重視自身的優勢,也重視自身肩負的科普職責,主動為科學普及工作做出貢獻。
3.5由出版行業科研成果向引領行業學術研究方向轉變
近年來,國內外的期刊都面臨著轉型挑戰。隨著互聯網發展,科技日益進步,期刊出版模式也要逐步轉變。從傳統的出版科研成果向分享科技進步轉型,從發表文章向描述科學、共享數據并統計分析轉型,從單純傳播信息向提供知識生產、知識服務轉型。中文科技期刊也應意識到科技期刊職責的轉變及發展道路的改變,積極應對新時代。從簡單的出版工作中跳出來,增強為社會提供知識服務的意識,不斷關注國家、民生發展需求,結合自身優勢,引導科研人員關注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新難題,引領專業領域研究方向,探索由科研成果出版者向行業研究前沿引領者轉變。
4結束語
隨著5G技術投入商用,新的通訊時代已經到來,新媒體的傳播途徑將會進一步發展,也許在不遠的未來,移動終端將全面取代個人電腦,人們將能夠通過移動終端完成大部分工作、生活需要處理的事務,而與移動終端發展緊密相連的新媒體技術也會進一步發展,在更深層次影響世界;因此重視新媒體工作,是中文科技期刊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中文科技期刊應全面利用新媒體優勢提高期刊影響力,實現新媒體平臺的服務、傳播、交流和經營功能,由傳統靜態、單向、文字出版向新興動態、雙向、知識服務轉型。國家已發力推動我國科技出版行業進一步發展,科技期刊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進一步探索提高自身水平及影響力的途徑,為科技傳播貢獻更多力量,為科技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感謝編輯部全體成員一直以來的通力合作。特別感謝方梅老師對本文工作的支持以及在成文過程中給予的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