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學學術期刊健康科普途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在黨的報告中提出健康中國戰略。2019年7月,國務院正式了《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同時成立了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了2022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不低于22%,2030年不低于30%的目標。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司長宋樹立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文件的解讀會中指出“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意見指出把提升健康素養作為增進全民健康的前提,要增進全民健康,前提是要提高人們的健康素養,要讓健康知識行為和技能成為全民普遍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并且將‘健康知識普及行動’作為15項行動中的第一項”?!吨袊用窠】邓仞B監測報告(2018年)》顯示,2018年我國居民的健康素養水平為17.06%,比2017年增長了2.88個百分點,雖然呈現穩步提升態勢,但距離30%還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見普及健康知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而醫學學術期刊不僅是傳播醫學知識、推廣醫學科研成果、普及醫學信息的重要學術情報載體,還肩負著普及醫學知識的社會責任[1,2,3],但其專業性強,出版時間長,表現形式單一,受眾面窄小,不利于傳播推廣[4]。全媒體時代,網絡和大數據廣泛應用,給醫學學術期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醫學學術期刊如何在專業化和大眾化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推進醫學研究與成果普及的融合,將服務對象從臨床醫生擴展到普通大眾,不僅是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廣科研成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步驟。
一、我國健康科普存在的問題
(一)科普信息供需失衡
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信息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權威、規范的科普信息是提高居民健康素養的重要渠道。2018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了“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探索行為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一季度我國網民科普搜索指數為20.96億,同比增長20.18%,其中健康和醫療主題是科普搜索指數的增長引擎??焓峙c中國科普所聯合研究項目發現,2018年全年快手平臺上的科普內容類短視頻已超過360萬條,播放80億次,獲贊150億次,其中,與健康、醫療、食品安全相關的視頻內容占全部內容的40%,可見人們對健康醫療科普信息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調查顯示,2018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17.06%,同時,加上大量偽科普的存在,且目前很多健康信息依然停留在健康知識的普及上,即告訴受眾“是什么”,仍缺乏“如何做”的信息[5],科普內容與受眾需求對接不精準,科普宣傳仍是杯水車薪,科普信息供需嚴重失衡。
(二)缺乏有效的信息審核機制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手段的多樣化,信息的門檻降低,缺乏專業的信息審核機制,致使健康科普知識參差不齊。很多健康類的信息來源不清,論據缺乏真實性、充分性,沒有清晰的時間界定,未引用政府、權威衛生機構或專業機構的行業標準、指南和報告[5],以及有確切研究方法且有證據支持的文獻等,有些甚至只是道聽途說或者主觀杜撰,打著醫學科普旗號的“偽科學”大肆傳播;內容邏輯混亂,可信度差,嚴重誤導民眾[6],給人們的健康生活帶來負面影響。騰訊“企鵝智酷”調查數據顯示,網民中至少看過一次假新聞及不靠譜信息的用戶高達98%,而希望得到更多知識科普和謠言揭穿的用戶達72%,迫切需要權威的機構、平臺、媒體將正確的科普知識和健康教育傳播給社會公眾。
(三)缺乏專業的、高層次的健康科普人才
目前健康科普的作者大致可分為3類:一是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的醫學科研、臨床的專家和骨干;二是有創新精神、有個性的年輕的臨床一線工作者、醫學生;三是部分非醫學的科普作者。從當前情況來看,靠譜且優質的醫學健康科普內容和從事醫學科普的人才依然不足,而且廣大醫務工作者、各類衛生專業人才科研、臨床工作繁重,精力有限,參與科普工作受限??破杖瞬乓蕦I化發展,亟須專業的、高層次的健康科普人才。
二、醫學學術期刊進行健康科普的優勢
醫學學術期刊作為專業醫學知識、科研成果的傳播媒介,具有大量專業和權威的醫學資源,對科普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7]。第一,醫學學術期刊的主辦單位一般是醫療行業的學會、醫院、高校、研究院等,擁有專業背景強大的主編、編委會,能準確地把握行業動態;第二,醫學學術期刊的作者主要是臨床一線醫護人員、醫護管理人員、醫學科研人員,醫學院校的教授、教師、學生,具有專業、系統的醫學知識,為健康科普提供了優質的作者資源;第三,醫學學術期刊有各學科的外審專家,都是各學科中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學者,得天獨厚的專家資源為科普知識的權威性、準確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四,醫學學術期刊刊載大量的醫學研究類文章,均可以作為科普的素材和選題方向,最大化地利用期刊的內容資源,滿足人們健康的需求。
三、醫學學術期刊進行健康科普的途徑
(一)設立科普欄目或出版科普增刊等
根據期刊宗旨及作者、讀者需求,設立科普欄目或出版增刊是醫學學術期刊進行科普最簡單、最直接的途徑[8]。例如,《福建醫藥雜志》2019年設置了“健康教育”欄目,不僅擴大了稿源,豐富了期刊內容,還貫徹了健康中國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醫務工作者的健康意識,有利于增強全民健康意識;《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開設了生殖健康科普專欄傳播生殖健康相關的科普知識,不僅可以增強雜志的可讀性,吸引更多的讀者,還可以增強醫學學術期刊的傳播效果;《我和寶貝》也設立了科普園地欄目,關注婦兒身心、保健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普及婦兒健康相關的科普知識。我們還可以借鑒《中華骨科創傷雜志》固定大型專欄、《武警醫學》刊中報的欄目方式進行科普宣傳,其版式新穎活潑,內容通俗易懂,不僅能增強學術期刊的可讀性、趣味性和人文性,還能擴大受眾面,提升期刊知名度[8]。當前很多雜志出版增刊,如《Nature》《Science》《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科學時代》等,雖然增刊飽受非議,但如果能利用好增刊這個渠道,也不失為科普宣傳的有效途徑;還可以借鑒《讀者》原創版、海外版的方式,根據不同的讀者定位,將期刊分為A、B版,一版是學術期刊,一版是科普期刊,既保持了學術期刊的特色和專業性,又擴大了讀者群[9]。
(二)開展科普講座、論壇或健康義診
目前,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踐行,很多醫院、醫學院校、學會、社區等均組織了較多的健康科普講座及公益義診活動。期刊可以與以上單位合作,精準對接人們的健康需求,共同開展針對性的健康科普主題講座或健康義診。例如,以“攜手基層醫生推進呼吸疾病防治”為主題的中華醫學會百年華誕系列活動中,王辰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在碧海社區進行義診,指導社區老人進行呼吸病康復鍛煉,并解答了老年患者提出的問題;鐘南山院士進行了“健康掌握在你手中”的專題演講,不僅幫助人們了解更多的疾病預防、治療、護理、康復等知識,還有利于推動科普知識的傳播,從而進一步提高人們的健康素質,傳遞健康理念。同時,期刊還可以對活動進行報道,如《自然雜志》舉辦“自然論壇”科普講座,并將講座的相關內容整理成文進行刊載,這不僅可以充實期刊的內容,還可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甚至還能為期刊培養一批優質的作者資源。
(三)舉辦醫學院校宣傳活動
醫學院校具有接受系統、科學的醫學教育的新生力量,是期刊潛在的、優質的作者資源,也是健康科普的主力軍。期刊可以與醫學院校合作,舉辦科普宣傳活動或科普知識競賽,進行“志愿科普”宣講,招募科普宣傳志愿者、講師,推進健康知識普及工作,如共青團廣州中醫藥大學委員會、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生等舉辦的廣州醫學生講師招募大賽,不僅促進了醫學生積極學習健康科普知識,增強了青年人群的健康意識,豐富了校園文化,培養了醫學生科普實踐能力[10],還培養了一批優質的健康科普人才,壯大了健康科普人才隊伍,對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形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有重要意義。
(四)充分利用新媒體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途徑的改變,新媒體在健康科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醫學科普迎來了新的時代。2019年8月,CNNIC(中國知網)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手機網民達8.47億,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網絡視頻用戶達7.59億,占網民整體的88.8%[11]。新媒體是目前醫學學術期刊最主要的、周期最短、時效性最強的科普途徑,科普傳播媒介也日趨多樣,可在期刊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設置科普欄目發表科普類文章,并與公眾互動;還可根據社會熱點、焦點事件、突發狀況等,充分利用“互聯網+”聯合新聞媒體對醫學科研成果、科普熱點、科普知識等進行科普宣傳、應急科普,如肺炎疫情期間可以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渠道進行應急科普宣傳;期刊還可以與醫學健康科普平臺合作,打造權威的醫學科普內容,如百科醫典聯合《協和醫學雜志》合作共建權威健康科普內容。騰訊與《健康時報》達成戰略合作,促進醫學科普的規范化,打造權威的互聯網醫學科普內容。隨著短視頻時代的到來,短視頻、直播呈爆發式增長,在流量上占據了領先地位。期刊可以在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采用短視頻、VR技術的方式進行科普傳播。同時,還可以鼓勵期刊作者提供多媒體資源,如音頻、視頻、幻燈片等,進行科普知識傳播[12]。《2019年健康科普視頻洞察報告》對近9000名網絡用戶進行健康科普視頻用戶現狀調研,統計結果顯示,92.1%的人看過健康科普視頻,55.3%的用戶觀看健康科普視頻是關注健康生活方式,44.3%的用戶認為廣告會降低視頻公信力,50.9%的用戶付費方式選擇會員費。獲得WebMD超過60000篇醫學科普文章的中文版獨家授權的騰訊醫典,與由中國醫師協會指導,與《NEJM醫學前沿》(《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出版集團旗下期刊)聯合主辦青年醫生短視頻大賽,激發青年醫生的創作活力,為公眾提供科學有趣的科普內容,打造醫學科普的新生態?!洞蟊娽t學》作為中國第一本醫學科普期刊,始終走在醫學科普傳播的最前沿,其官網開設了音頻、視頻專欄進行健康知識普及,科學、具體地指導讀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健康行為,為普及醫學知識、服務大眾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以期推動人們對健康觀念的思考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四、結語
醫學學術期刊不僅是權威的醫學知識平臺,具有學術引導能力和傳播能力,而且在健康知識普及方面具有強大的資源優勢。醫學學術期刊應該擔負起普及醫學知識的社會責任[13],把科研和科普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積極主動地向民眾介紹科研最新發現、展示科技創新成果、普及健康知識[14,15],為提升全民健康素養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