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社科核心期刊區域分布特征,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黨的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社科學術期刊是國家開展學術思想交流,進行研究成果、實現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歷史時期必將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學界對如何提升我國社科學術期刊辦刊水平有較豐富的研究,但大多集中于整體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對策的定性分析,未能采用量化手段展開研究,而對社科核心期刊的空間分布差異則更缺乏關注。追溯過往少量關于期刊區域分布的文章,多以特定學科或省份為視角展開研究。在數據分析方法上,主要用截面數據做靜態研究;也有學者借鑒產業經濟學的方法用區域基尼系數對期刊在地理分布上的集聚程度進行了分析,但該系數只能借以衡量區域間分布不均衡的水平,而不能揭示其布局特征。基于上述研究不足,本文利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數據,通過空間計量的方法(Moran'sI指數)對核心期刊的全局分布進行分析,嘗試更加系統地、準確地分析學術期刊空間分布演變狀況,從而為推動我國社科學術期刊發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議。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空間自相關(SpatialAutocorrelation)是指研究變量的觀測值之間因在空間上鄰近而形成的相關性。根據“地理學第一定律”,所有的事物都存在關聯,一般來說,事物之間相距越近,則這種聯系越是緊密。因此,可以推測我國社科核心期刊在各省域的分布上也存在著聯系。Moran'sI是較為常見的空間自相關分析工具,在給定一組變量及相關屬性的情況下,通過計算Moran'sI指數、z得分和p值可以確定該組變量在空間上的相關性以及相關程度。
1.全局空間自相關及散點圖
本文通過Moran'sI指數和Moran'sI散點圖對核心期刊的全局以及局部分布特征進行分析。
2.數據選取
作為我國人文社科評價領域的標志性工程,CSSCI來源期刊的數據最能代表核心人文社科期刊的省域分布和發展狀況。本文選取全國各省(區、市)2001-2018年的CSSCI來源期刊數量作為綜合指標的代表。CSSCI來源期刊每兩年評定一次,例如2019-2020年CSSCI來源期刊是采用2017-2018年期刊數據進行評定的。因此,本研究采用了2001-2018年共9期CSSCI來源期刊數據。
二、省域核心期刊擁有量的空間分析
本文綜合運用全局Moran'sI指數以及Moran散點圖分析各省域CSSCI期刊擁有量的全局空間自相關水平以及局部空間的演變特征。
1.全局Moran'sI指數
全局Moran'sI指數可以反映省域CSSCI來源期刊的集中度情況。2001-2018年,9個版本CSSCI來源期刊的省域分布全局空間自相關的Moran'sI均呈負值,且近年來,負值的絕對值呈擴大趨勢。第一組數據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其他八組通過了1%的檢驗。中國省域CSSCI來源期刊分布呈現顯著的負向空間自相關,即中國CSSCI來源期刊整體上具有空間分散分布狀態。Moran'sI越來越小,空間差異越來越大,即隨著空間分布位置的離散,反而相關性變得顯著了。從Moran'sI的大小以及顯著程度上來看,這種空間上的分散狀況近年來愈加顯著。從發展態勢來看,CSSCI來源期刊分布的整體相關性逐漸減弱,整體Moran'sI指數值不斷下降。總而言之,各省CSSCI來源期刊分布并不是呈隨機狀態,而是表現出顯著的負向空間相關性。
2.時空演變特征分析
本文分別以2002-2003年、2010至-2011年、2019-2020年CSSCI來源期刊數據做出空間分布圖(見圖1)。顏色越深表示該區域擁有CSSCI來源期刊數量越多。數據年份內,核心期刊的分布狀態未出現較大的空間變動。中國西北部區域明顯弱于東南部區域,而東南部區域省份內部期刊也呈極端化分布。東北部區域,期刊集中分布在北京;東南沿海,集中分布在上海;此外湖北、湖南和廣東呈現一定程度的弱集聚,其余區域期刊擁有數量均較低。本文為了對CSSCI來源期刊進行動態變化特征分析,通過利用STATA14.0軟件分別做出上述三組數據空間分布的Moran散點圖(見圖2),同時根據莫蘭散點圖整理結果。莫蘭散點圖中,第一象限為“雙高集聚區域”(HH型),表示區域自身和周邊地區的核心期刊擁有量都比較高,區域間空間差異比較小,存在較強的空間正相關,能夠對周圍區域核心期刊擁有量的提升具有正向的作用。但是根據本文的數據結果顯示,并沒有省(區、市)處于該集聚區域。第二象限為“低高集聚區域”(LH型),表示區域自身CSSCI來源期刊擁有量較低,而周邊地區較高,二者的空間差異程度較大,存在較強的空間負相關,即異質性突出。處于該象限的主要省(區、市)有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浙江、安徽、山東等。第三象限為“雙低集聚區域”(LL型),該區域也被稱為盲點區,表示區域自身和周邊地區的核心期刊擁有量較低,二者在空間上的異質性程度較低,存在較強的空間正相關。研究年份內LL型的點占半數以上。第四象限為“高低集聚區域”(HL型),表示區域自身核心期刊擁有量較高,周邊地區較低。分布在該象限的點在空間上差異程度較大,存在較明顯的空間負相關性。處于這一象限的省(區、市)CSSCI來源期刊擁有量高于周圍其他地區,極化效應大于擴散效應。從研究年份的變化情況來看。在2010-2011年CSSCI來源期刊分布中,江蘇從“低低集聚”變成“高低集聚”,安徽從“低低集聚”變成“低高集聚”,山西從“低高集聚”變成“低低集聚”。江蘇省核心期刊競爭力發展水平高于周邊,安徽省則滯后于周邊水平,而山西省周圍區域的核心期刊擁有量水平整體都在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東南沿海有浙江和福建等經濟強省份作為支撐,在核心期刊擁有量上卻長期處于“低低集聚”,這也可能和東南沿海重點高校分布較少相關。不過天津作為重要的直轄市,雖然坐落較多重點高校和科研機構,但是在數據呈現上,期刊擁有量卻滯后于周邊區域的水平,這是地勢上天津受北京影響較大所致。2010-2011年與2019-2020年CSSCI來源期刊的象限分布一致。
三、總結與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Moran'sI指數以及散點圖的分析,本文得出社科核心期刊在省域之間分布不均衡的結論。具體而言,社科核心期刊長期集中分布在少數國民生產總值(GDP)較高或重點高校密集的省市,而且這種愈加顯著的集中趨勢卻造成了外部不經濟,使得周圍省份(區域)期刊擁有量下滑,呈高低包圍、低高包圍之勢。中國半數以上省(區、市)存在社科核心期刊擁有量匱乏且增長無力的現象。推動區域性社科學術期刊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依據其所屬省份或地域的不同,社科學術期刊的研究內容和方向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色彩。區域性社科學術期刊的發展能通過對內在價值的挖掘,在學術研究過程對研究主體的上游與下游之間起聯接的中介作用。區域性社科學術期刊的發展,能吸引學者和科研團隊設計和策劃一些戰略意義的重要選題,以軟科學拓展區域發展的空間。目前,當務之急是大力推動區域性社科學術期刊發展。根據我國社科核心期刊的空間分布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四點建議。第一,以強帶弱,統籌協調。讓北、上、廣等熱點區域的優質辦刊資源,如審稿專家、辦刊經驗等與周圍區域共享。第二,資源共享,抱團合作。非優勢集聚的西部地區要實現跨區域聯合,整合各地的優勢學術資源,集中辦刊力量,提升辦刊能力。第三,推進區域性高校教育事業發展。重點高校密集的區域也是核心期刊較為集中的區域,高等學校辦學質量以及師資優勢對核心期刊分布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各地區要不遺余力地加大對高校教育事業的投入,通過教育資源的提升增強辦刊能力。第四,對當下期刊評價體系進行適當調整。參照歐美等西方國家的評價體系,建議建立以同行評議為基礎、量化為輔的中國特色期刊評價體系。在量化過程中,對不同學科特色的評價權重進行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