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公共管理學科期刊的文獻計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近年來,我國公共治理領域改革和實踐如火如荼,醫療、衛生、體育、教育、行政、環保、治安、扶貧等領域均邁出了治理改革和創新的步伐,與此同時,國內學者關于公共治理領域的學術研究熱情高漲,產出一大批優秀的成果。有學者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共管理的研究主題逐步實現了從公共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轉向[1]。那么,我們的公共治理研究進展情況到底如何?目前,已有學者對公共管理的學術研究情況進行了梳理和評估。文宏[1]、陳振明[2]、張康之[3]、孫曉春[4]、施雪華[5]、陳天祥[6]、周燕[7]等學者就公共管理的研究主題及研究內容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景懷斌[8]、朱春奎[9]、王洛忠[10]、陳那波[11]、托尼•布瓦爾德[12]等學者對公共管理的研究路徑與研究方法進行了研究和闡釋。從學術研究和學科發展視角看,公共治理研究是對公共管理研究的傳承和發展,公共治理是新時期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演化出的新的研究主題。本文試圖回答以下問題:公共治理研究的主要議題和未來研究的關注重點是什么?目前公共治理學術研究的基本情況如何?研究中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善我們的研究范式?
一、文獻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基于研究的相關度及期刊的規范性、權威性情況,本文選取公共管理學科國內四本核心期刊《中國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評論》《公共管理學報》《國家行政學院學報》作為研究樣本。從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進行文獻選取,時間設置為2001-2017年,詞頻設置為“模糊”,按照篇名帶有“治理”或“公共治理”的關鍵詞進行搜索,共得到相關文獻907篇。考慮到研究的精確性,人工剔除掉會議論文、書評、訪談、新聞報道、征稿啟事、研究綜述、會議綜述等文獻,又去除掉重復文獻,最終得到樣本論文803篇。
(二)分析指標
基于研究需要,本研究擬選取以下幾個指標進行分析:一是研究關鍵詞。主要考察研究主題分布情況,用以分析得出研究的類別和研究的熱點。二是研究群體。主要考察研究者的工作單位信息,以得出研究者的群體分布情況。三是研究類型。主要考察研究的論證信息,以得出研究的方法取向和邏輯思路。四是研究目的。主要考察研究的目標取向,研究是基于概念介紹還是為實踐部門決策提供建議參考。五是研究獲得的支持。主要考察研究中獲得的各級別基金的資助信息,以得出研究獲得的支持情況。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當前國內開展文獻研究和學術評估的主流方法———文獻計量方法。基于CiteSpace軟件操作簡單、可視化效果好的特點,本文擬采用CiteSpaceV軟件對803篇公共治理研究樣本文獻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借以考察我國公共治理學術研究的研究熱點,得出當前公共治理研究的主要議題。同時,本文運用Excel軟件對研究類型、研究群體、研究目的、資料來源、研究資助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當前公共治理研究的基本情況以及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最后進行歸納和總結,指出我國公共治理學術研究未來關注的重點議題,提出研究范式改進的基本思路。
二、公共治理研究的熱點
對公共管理學科來說,“基于中國場景”的知識推進是學科繼續保持生命力的關鍵[13]。我國公共治理研究都包含哪些治理范疇?形成了哪些研究議題?為分析21世紀以來我國公共治理研究的熱點,得出研究的主要議題,本研究采用CiteSpaceV軟件對選取的803篇論文所使用的關鍵詞進行分析。
(一)公共治理研究的范疇
通過對選取的803篇論文使用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得出公共治理研究的范圍。按照各治理類別出現的頻次從低到高進行排序得出圖1,研究發現:所選論文累計使用公共治理類關鍵詞697次,涉及環境治理、腐敗治理、危機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社區治理、鄉村治理、城市治理、參與治理、公司治理、公共事務治理等高達111個治理類別,說明21世紀以來我國公共治理研究的主題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其中,關鍵詞只出現過一次的治理類別有52個,出現過兩次的治理類別有16個,兩類合計68個,占治理類別總數(110個)的61.3%,低頻關鍵詞的大量出現進一步印證了公共治理研究議題的廣泛性,同時也表明在一些研究領域中存在研究的深入度有所欠缺的問題[14]。世紀之初(2001-2005年)公共治理主要的關注點是鄉村治理、治理理論、城市治理,這三類主題的論文數量占比達到54%。發展到2017年,我國的公共治理研究的主題已達到111個。研究主題涵蓋了治理實踐的各個領域,極大拓寬了公共治理的研究范疇,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公共治理知識結構和研究內容,逐步形成了我國公共治理學術研究的研究框架和研究體系。
(二)公共治理研究的熱點
我們設定出現頻次達到10次(含)以上的關鍵詞為高頻關鍵詞,我們借助CiteSpaceV軟件制作了“高頻關鍵詞分布表”(見表1),分析發現:研究中共出現19個高頻關鍵詞,高頻關鍵詞累計出現次數(492次)占總量(697次)的70.6%,說明21世紀以來學者們對公共治理的研究關注點較為集中。這些高頻關鍵詞在共現網絡中十分活躍,共同構成了我國公共治理研究的熱點主題。
(三)公共治理研究的主要議題
為更深入探討我國公共治理研究的主要內容,我們借助CiteSpaceV軟件對選取的803篇論文使用的關鍵詞進行可視化聚類,生成“聚類標簽視圖”(圖2)和“知識聚類信息表”。聚類分析發現,21世紀以來我國公共治理研究形成了五個研究聚類:國家治理、精準扶貧、社區治理、社會管理、城市治理,由此構成了我國公共治理研究的主要議題。出現五大研究聚類的原因是:近年來,國家對一些治理領域如精準扶貧、社區治理、城市治理等越來越重視,“扶貧攻堅、社區治理、城鎮化建設”均成為國家層面的政策目標,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大量的相關政策文件,這也極大提升了學者們對于此類治理問題的關注度和研究熱情,產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大大豐富了我國的公共治理知識體系和理論內涵。公共治理五大研究議題的基本情況如下。1.聚類0:國家治理。聚類分析發現,國家治理是公共治理研究中最熱門的研究議題。根據Sil-houette值高低排序,“國家治理”研究議題的熱門關鍵詞主要包括:政府治理、大數據、國家治理現代化、治理能力、行政體制改革、國家治理體系、公共政策、互聯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財政制度、大氣污染、知識經濟、包容性發展、市場調節、環境政策、多元治理、評估指標、區域治理、精準治理、網絡危機治理、公共事務治理。可見該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治理與行政改革研究;二是治理方式及手段研究;三是公共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2.聚類1:精準扶貧。精準扶貧已成為公共治理研究的第二大聚類。根據Silhouette值高低排序,“精準扶貧”研究議題的熱門關鍵詞主要包括:公共治理、法治、合作治理、社會治理、大數據時代、網絡治理、村民自治、公共服務、政府公信力、農村治理、土地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鄉政村治、村級治理、村干部、第一書記、網格化、民間商會、跨界水資源沖突、基本公共服務、治理轉型、非營利組織、反貧困、現代國家、權責關系。該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扶貧機構、組織及人員研究;二是扶貧方法與目標研究;三是扶貧內容研究;四是基本公共服務研究。3.聚類2:社區治理。根據Silhouette值高低排序,“社區治理”研究議題的熱門關鍵詞主要包括:地方治理、社會共治、新媒體、第三方監管、食品安全、地方政府、治理結構、公民參與、政治性分權、環境區域、傳統行政組織、生態化改造、公眾參與、社會管理體制、公民治理、和諧社區、社區發展協會、多元主體治理、基層治理、公共預算、性別失衡、環境治理、政府治理、網絡治理。該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基層治理與社會組織研究;二是權力下放與多元共治研究;三是網絡治理研究。4.聚類3:社會管理。根據Silhouette值高低排序,“社會管理”研究議題的熱門關鍵詞主要包括:環境治理、協同治理、善治、社會建設、社會自治、利益相關者、政策工具、公眾環境關注度、網絡特性、合作參與、地方政府創新、環境污染、新興群體事件、社會福利、社會組織、伙伴關系、水污染、整體性治理、社會信任、公-私伙伴關系、社會體制、國家治理、網絡治理。該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環境治理研究;二是協同治理與政策工具研究;三是社會自治與地方政府創新研究;四是群體性事件研究。5.聚類4:城市治理。根據Silhouette值高低排序,“城市治理”研究議題的熱門關鍵詞主要包括:城鎮化、城市型社會、地級市、城鎮型城市、城市群、協作式治理、廣域型城市、城市二元結構、國家治理、治理能力、環境治理、網絡治理、國家治理體系、網絡社會。該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城市治理體系與城市治理結構研究;二是城鎮化與大都市治理研究;三是城市治理政策與治理方法研究。
(四)研究階段分析
為探索我國公共治理研究的發展階段,我們繪制了“關鍵詞聚類時間線視圖”。結合圖3和表1、表2,我們可以得出,2001-2017年我國公共治理學術研究經歷了探索起步(2001-2005年)、繁榮發展(2006-2012年)、精細研究(2013年以來)三個發展階段。1.探索起步。2001-2005年是公共治理研究的起步階段,該時期研究關注點較少,研究主題側重于治理理論、社會治理等偏抽象的選題。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21世紀初,我國公共治理改革與實踐尚處于起步發展時期,學術研究處于探索階段,研究更多關注對治理理論的引進和介紹,該時期的研究均側重于較為抽象的選題,研究體系性不強、研究精細化程度不夠。2.繁榮發展。2006-2012年是公共治理研究繁榮發展的時期,研究基本涵蓋了治理實踐的所有領域,這一階段公共治理研究形成了五大研究議題:國家治理、精準扶貧、社區治理、社會管理、城市治理。這一時期是我國治理改革進程逐步深入、治理實踐范圍逐步擴展的階段,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極大豐富了研究內容,加速了知識積累,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公共治理的研究體系和研究框架。3.精細研究。2013年以來公共治理研究出現研究重點突出、研究內容趨于精細化的特征,圖3顯示這一時期五大研究議題中的社會管理和城市治理都出現了明顯的研究衰退的情況,說明研究關涉的領域在縮減。此外,公共治理研究的關注點趨于微觀,精準扶貧、村民自治、環境治理、食品安全、網絡社會等偏微觀層面的選題更受研究者所偏愛。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2013年以來,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這一時期公共治理實踐進入精準治理歷史階段,學術研究更加關注民生領域的重點議題。執政者當下最頭疼的問題、百姓最關心的問題、目前仍未注意但將來必定不得不關注的問題成為研究的重點[15]。
三、公共治理研究進展的基本情況
為深入了解公共治理研究的現狀,在使用CiteSpaceV軟件對研究的主題和熱點分析之后,本文繼續運用Excel軟件對研究群體、研究類型、研究目的、資料來源、研究資助等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以了解現階段我國公共治理研究的真實進展情況。
(一)年度發表情況
圖4顯示的是四本期刊2001-2017年刊發的公共治理研究論文的年度發表情況。可以看出,公共治理研究的成果數量增長較快。論文數目從2001年的5篇發展到2017年的98篇,增長了近20倍。出現了兩個高峰階段,即2004-2010年和2013-2017年,這期間論文數量基本呈直線上升態勢。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21世紀初,伴隨著治理理論的逐步引入和治理實踐的快速發展,國內治理研究的熱情逐步高漲,各地各高校紛紛成立“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產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公共治理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治理改革的加速推進為開展公共治理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和資料來源,最終帶來成果數量的快速增長。
(二)研究支持情況
制度性支持是支撐學術研究工作向更深層次發展的動力因素,那么公共治理研究的制度性支持情況如何?通過對選取的803篇論文獲得的研究資助情況進行分析,我們發現43.7%(351篇)的論文沒有獲得資助,56.3%(452篇)的論文獲得了資助。其中,國家基金和省部級基金是研究資助的主體,而地方政府在研究資助方面表現的較為乏力。
(三)研究類型情況
通過對選取的803篇論文的研究類型進行分析發現,詮釋性研究是研究的主要類型,且發表數量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實證研究的使用情況不容樂觀,僅有26%的比例;批判研究僅占3.7%,是研究中較少選取的研究類型(見表4)。同時我們欣喜地發現在公共治理研究中越來越注重實證的經驗研究方法的使用,圖5顯示,21世紀以來我國公共治理研究運用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數量呈現螺旋式上升的勢頭。
(四)研究目的情況
研究目的反應了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從研究目的的角度對上述803篇公共治理論文進行分析,我們發現,概念分析是當前我國公共治理研究的主要取向,超過半數的論文主要用于概念分析;研究中進行變量之間因果關系分析的論文只有16%,這一塊的研究明顯不足;此外,我們對治理政策建議的研究也較為缺乏,研究用來進行政策評價的論文還不到總數的三分之一。
(五)研究方法情況
我們通過分析公共治理研究中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獲取資料的情況來驗證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公共治理研究中,在運用實證方法搜集資料時,調查研究方法通常是研究者的第一選擇;同時,實地研究方法和非介入性方法在公共治理研究中的使用情況較為一般。
(六)研究群體情況
從研究單位來看,高校成為我國公共治理研究的第一方陣,高校貢獻了85.2%的成果數量,遠遠高于其他單位;作為實務部門的最主要代表,政府部門則僅僅貢獻了2.5%的研究成果(見表7)。同時我們選取“高校”和“政府及其下屬研究機構”的年度發表數量作了比較,來了解理論部門與實務部門的年度發表走勢,研究發現,高校群體研究者的發表數目呈現逐年曲線上升的趨勢,從2001年的5篇上升到2017年的86篇;政府及其下屬研究機構則是另一番景象,每年發表數目穩定在1-3篇這樣較低的水平,甚至有5年發表數目為零,總體發展態勢趨于一條直線。
四、反思與討論
21世紀以來,我們的公共治理研究經歷了三個研究發展階段,形成了五大研究議題,大大拓寬了公共治理的研究范疇,豐富和完善了研究的知識體系。然而通過以上的研究分析不難看出,我們的公共治理研究工作依然有一些不足之處,這需要我們引起足夠重視并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逐步改善。
(一)研究領域分化明顯
公共治理研究涉及經濟、政治、管理、法學等多學科領域,需要進行跨學科的交流合作和知識融合,通過對公共治理研究中關鍵詞定量分析發現,研究領域分化現象較為嚴重。與治理聚類形成的五大研究議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52項治理類別作為研究關鍵詞只出現1次,表明我們對一些研究領域重視程度不夠,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強。熱點問題研究多、非熱點問題研究少,極易造成研究的兩級分化,導致研究的碎片化,不利于知識的積累和整合,最終會導致研究領域的逐步縮減,對業已形成的公共治理研究體系也會造成沖擊。
(二)實務部門研究缺位
公共治理研究需要大量的實踐資料作為研究的支撐,身處治理一線的實務部門的參與至關重要。本文通過文獻計量分析發現,實務部門在公共治理學術研究中存在較為嚴重的研究缺位現象。一是地方政府對公共治理研究重視程度嚴重不足。僅有1.9%(15篇)的論文獲得了地方政府的資助,這與地方政府作為公共治理實施主體的身份明顯不符。二是實務部門的學術貢獻率較低。表7顯示政府及其下屬部門貢獻了2.9%的研究成果。政府治理是公共治理最為基礎和關鍵的環節,政府在國家治理、精準扶貧、社區治理、社會管理、城市治理五大領域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共治理研究迫切需要實踐部門的學術貢獻,然而由于政府實務部門對治理實踐缺乏理論思考和總結,存在研究缺位的現象。
(三)研究支持不足
21世紀以來,伴隨著治理實踐迅速發展,我們逐漸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研究體系。那么我們對公共治理學術研究的重視程度如何呢?恐怕情況不是很樂觀,通過對公共治理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發現,我國的公共治理研究獲得的制度性支持明顯不足。總體上,我們的資助率剛過一半,有43.7%的論文沒有獲得任何資助。研究資助不足,會影響到研究者的研究積極性,導致研究的動力不足,并對公共治理研究的知識積累和長期可持續發展帶來阻礙。
(四)研究類型發展不均衡
就研究類型而言,公共治理研究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通過對公共治理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發現超過70%的研究屬于詮釋性研究,實證研究占26%,而批判研究僅占3.7%。詮釋性研究比例過大,而批判研究和實證研究占比較少,造成研究類型的發展不均衡,無法形成研究的合力,不利于公共治理研究的知識積累。
(五)研究層次較低
就研究層次而言,公共治理研究存在研究層次較低的問題。一是超過半數的論文用于概念分析,說明我們的很多研究還處于問題界定、變量識別的研究起步階段。二是關系分析較少。因果推理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科學知識積累和學科建設的核心[9]。研究用來進行變量間關系分析的論文只有16%,表明我們的大多數研究缺乏對變量間關系的嚴格論證過程。如何鼓勵研究者進行高層級的公共治理研究,引導研究邁向更高水平的研究階段,這是我們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著重改進的地方。
(六)經驗研究缺乏
本文通過文獻計量分析發現,我們的經驗研究嚴重不足。一是研究中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明顯欠缺。表4顯示通過實證方法獲得研究資料的論文僅占到論文總數的26%,實證方法的運用不足不利于理論與實踐的交叉融合,會導致行政理論對行政實踐的指導是有限的[5]。二是研究方法運用不足。表6顯示我們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調查方法上,實地研究等其他研究方法的使用較為一般。可見在公共治理研究中我們對研究方法的使用還不是很充分。我們應堅持方法應用的多元化取向[11],推動我國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方法向更為科學、規范、系統的方向邁進[9]。
五、研究結論
通過對2001-2017年我國公共治理學術研究的文獻進行計量分析,本文試圖探索我國公共治理研究領域未來的關注重點,提出研究范式改進的基本思路。
(一)公共治理研究未來關注的重點
為探索我國公共治理研究未來研究的重點,我們繼續借助CiteSpaceV軟件制作了公共治理研究的“關鍵詞突變分布表”。根據公共治理研究的關鍵詞突變情況(見表8),在研讀樣本文獻的基礎上,我們分析得出我國公共治理研究未來關注的重點領域。1.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在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來的,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該研究自然受到研究者極大的青睞。薛瀾[16]從治理體系演化的視角出發,指出黨和國家對“國家治理體系”的認同開啟了公共管理和政治學科發展的新契機。王浦劬[17]從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關系出發,指出在中國政治話語體系和語境下,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治國理政。胡鞍鋼[18]認為制度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意義重大,指出沒有制度創新就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近兩年出現最多的突變詞,未來幾年將是該研究的爆發期,該研究是我國公共治理研究未來關注的重點之一。2.治理創新研究。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逐漸融入到公共治理實踐中,公共治理進入到治理創新時代。何增科[19]以廣東省地方治理創新為例,提出了以治理技術現代化、電子政務升級換代為標志的智慧治理的地方治理新模式。苑琳、崔煊岳[20]從綠色治理創新的視角,指出綠色治理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政府治理行為的必然趨勢。宋艷[21]以遼寧民心網為例,梳理了網絡治理的這一政府治理創新的脈絡和途徑。治理創新是公共治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現實考量,為我們開展公共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是未來公共治理研究的重要主題之一。3.公共服務研究。公共服務是政府改革創新的核心理念,是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工程。馬雪松[22]從機制創新的視角指出協同治理是破解公共服務結構失衡問題的可行路徑。李大宇[23]從治理范式演化的視角,指出“精準治理”是中國場景下解決政務服務問題的必然選擇。陳偉[24]從法治體系、標準體系和資金保障等方面提出實現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標準化的路徑和策略。賈晉[25]基于中國鄉鎮民主與治理調查(CRDGS)數據的定量研究,提出將居民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作為對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績效進行考核評估的一項方法。新時期,涉及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事業領域的公共服務研究成為公共治理研究的熱門話題。由此可見,隨著治理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治理精細化情況越發凸顯,未來公共治理研究將主要關注三個方面的研究議題:一是探討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等治理理念的公共治理理論研究;二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公共治理實踐的治理路徑創新研究;三是基于民生領域熱門話題的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精細化研究。
(二)研究范式改進的基本思路
公共管理學研究是指向真實實踐的研究,其核心在于強調如何運用符合學術規范的、恰當的研究方法去發現政府實踐中的真問題和新問題[26]。通過對公共治理研究基本情況的考察,發現我們的公共治理研究仍存在研究領域分化明顯、實務部門研究缺位、經驗研究缺乏、研究支持不足、研究類型發展不均衡、研究層次較低的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必將影響公共治理學術研究的知識積累,也不利于治理理論與治理實踐的相互溝通與促進,應當引起公共治理研究人員的重視。新時期,為完善我們的公共治理研究,我們需要對研究的范式加以改進。未來開展公共治理學術研究,我們既需要立足治理實踐的經驗研究,也需要經過嚴格因果論證的規范研究;既需要跨學科知識整合,也需要多領域綜合發展;既需要研究類型的均衡化發展,也需要研究方法的多元化運用;既需要提升研究的層次,也需要加大資助的力度。如此,我國的公共治理研究必將進入新一輪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繪制出更為完美的知識圖譜,同時為解決我國治理改革的“大問題”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