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科技期刊上碼內涵及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近年來媒體融合漸成熱點,諸多學者對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李小燕等[1-2]對我國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現狀、發展方向、制約因素及突破路徑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提出了“1個總趨勢、5個特質、N個創新點”的融合思路;劉靜等[3]利用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軟件,對我國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相關研究論文的發文量、作者分布、機構分布、期刊分布、關鍵詞分布、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朱琳等[4]通過對339種中國科學院主辦科技期刊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媒體融合出版現狀,問卷涉及融合出版觀念、內容生產、呈現形式及傳播渠道、服務項目與實現功能、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辛亮等[5]提出了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思維模式———傳播思維、服務思維和時效思維;陳勇等[6]探討了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學術傳播方陣的構建模式。與上述學者不同,本文試圖以近年來期刊上出現的各類碼為切入點,分析研究各類碼在科技期刊媒體融合中所起到的作用、存在的問題以及上碼策略等,以期為科技期刊有效利用碼實踐和推進媒體融合提供借鑒。
1上碼種類
目前科技期刊上總共出現有7種不同的碼,按照上碼位置的不同可分為2大類:一類顯示在期刊的封面和封底,另一類顯示在論文中。按碼的形態可分為條形碼、二維碼和字符碼(中圖分類號等不在討論范圍)。本文按上碼位置分類進行介紹。
1.1封面封底上碼
1)微信公眾號二維碼。科技期刊注冊和運營微信公眾號后,通常會將微信公眾號二維碼印制在封面或封底處,讀者掃碼即可關注公眾號。科技期刊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論文、信息、提供在線查詢稿件和信息等服務,是科技期刊延伸品牌影響力、實踐媒體融合、沉淀用戶的首選途經。2)淘寶微店二維碼。科學出版社旗下的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提供期刊線上銷售服務,為各刊生成淘寶微店二維碼,用戶可掃碼訂閱和購買當期雜志或過刊。目前已有超過500家期刊開通中科淘寶微店,其中部分期刊在封底印制二維碼。3)ISSN條碼。1993年國家新聞出版署了《關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廣使用條碼的通知》,要求1994年1月1日以后出版的所有使用ISSN號(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的期刊均需印制977開頭的條碼[7]。條碼由國家新聞出版署條碼中心統一制作和提供,期刊每期的條碼均不同,不可重復使用。條碼通常印刷在期刊封面左下角或封底右下角。
1.2論文中上碼
1)DOI碼。DOI(digitalobjectidentifier)數字對象標識碼,是國際通用且終身不變的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其可被視為科技期刊論文的“身份證”,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對論文等數字資源的永久鏈接和精確定位[8]。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和同方知網分別于2007年和2013年成為DOI中文注冊機構。DOI編碼分為前綴和后綴,前綴由國際DOI基金會授權固定給予,后綴由期刊出版機構自行編制。科技期刊通常會在論文首頁頁眉或關鍵詞下方標注DOI碼,部分期刊會在參考文獻中同時著錄該篇文獻的DOI碼[9]。2)ORCID碼。ORCID(openresearcherandcon-tributorID)開放研究者與貢獻者身份識別碼,用于解決學術交流中作者姓名歧義問題,其可視為科研人員的“學術身份證”。ORCID碼可免費注冊獲得,是全球唯一的16位身份識別碼,具有唯一性、國際性、持久性、互操作性的特點[10]。此外,ORCID碼可以鏈接作者發表的論文,也可以將數據集、設備、媒體報道、實驗、專利和筆記本等與碼做鏈接。目前部分科技期刊要求作者提供ORCID碼,并在論文的作者簡介中標注。3)OSID碼。OSID(openscienceidentity)是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是以二維碼為入口為讀者提供開放科學和增強出版內容,并可實現讀者和作者的實時交互,以及幫助期刊實現移動端傳播[11]。OSID碼由SAYS系統生成,該系統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于2018年研發并以公益的形式提供給期刊免費使用,目前有超800本期刊使用OSID碼進行探索嘗試。當論文錄用后,由編輯生成OSID碼,由作者上傳開放科學和增強出版內容并由編輯審核后,印刷至論文題目或摘要旁。4)自制二維碼。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科技期刊實踐增強出版的技術門檻幾乎可被忽略。部分科技期刊以H5、騰訊視頻和HTML等作為載體,將與論文有關的視頻、動畫及HTML格式論文網址生成為二維碼,并印刷在論文的題目處或文中,讀者用微信掃二維碼即可觀看相關內容[12-14]。
2科技期刊上碼內涵
2.1上碼的本質
科技期刊上碼的本質是建立期刊與外部資源的鏈接,拓展期刊外延。通過在期刊上碼,實現了期刊與平臺的鏈接、期刊與內容資源的鏈接、期刊與用戶的鏈接。1)鏈接網絡平臺。紙刊是科技期刊的元平臺,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科技期刊構建了數字和網絡傳播平臺,與紙刊構成媒體矩陣。科技期刊通過二維碼將期刊與微信公眾號、微博、淘寶微店、期刊官網、OA平臺等鏈接起來,讀者和用戶使用手機掃碼即可由紙刊訪問網絡平臺,實現了由“1”到“N”的跨平臺鏈接。科技期刊通過二維碼鏈接構建了多個移動端應用場景:移動閱讀、碎片化閱讀、社群傳播、在線購買、移動端論文下載等。2)鏈接信息與數據。科技期刊可以通過DOI碼、ORCID碼、OSID碼、自制二維碼實現對信息和數據的鏈接,但四者之間有較大的區別。①DOI碼理論上可以鏈接和定位任何一條數字信息數據,但目前科技期刊對DOI碼的使用僅限于鏈接和解析到該篇論文的官方存儲地址,實現對論文的“身份認證”。②ORCID碼首先鏈接了作者的個人基本學術身份信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鏈接作者發表的其他學術論文、學術成果等信息。③OSID碼可鏈接至SAYS系統為各刊提供的免費專屬云存儲空間,由作者或編輯上傳與該篇論文關聯的信息和數據,信息格式包括音頻、視頻、動畫、PPT、Excel、源程序等。OSID碼通過鏈接數據與信息,實現了論文的增強出版。④自制二維碼是科技期刊將論文相關的內容網址通過二維碼生成器生成二維碼,從而實現對更豐富內容的鏈接。目前自制二維碼鏈接的內容主要有2個,一是鏈接和論文相關的增強視頻,二是鏈接期刊官網上OA的HTML格式論文。3)鏈接用戶。OSID碼可以通過閱讀論文時的掃碼行為實現期刊編輯、作者、讀者之間的鏈接和交互。①讀者可以在閱讀論文時隨時掃碼向作者提出問題,系統會實時向作者微信發送消息提示答疑,作者點擊即可用文字或語音答復提問者,實現實時鏈接和交互。②每一個掃碼的用戶都會在系統中被打上與該篇論文相同關鍵詞的標簽,編輯可以在后臺選擇不同關鍵詞標簽的用戶精準推送對應關鍵詞的內容,實現編輯與用戶的精準鏈接。
2.2上碼的訴求
科技期刊上碼總體上反映創新求變的訴求,實質上是通過運營微信公眾號等一系列措施推進創新和轉型,而這些舉措又都以期刊上碼的形式直觀表現出來。1)擴大期刊影響,提升論文傳播質量。一直以來科技期刊都把提高辦刊質量、擴大期刊品牌影響力作為不懈追求和奮斗的目標,除了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外,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科技期刊通過創新探索成功拓展了期刊的平臺、品牌和內容邊界。《中國中藥雜志》《金屬加工》《航空知識》等科技期刊通過成功運營微信公眾號積累了數十萬粉絲,延伸了新媒體平臺、拓展了品牌影響。《心理學報》通過開通淘寶和微店在有效擴大期刊影響力的同時,也提升了期刊的發行量,2019年3月線上售賣242本雜志。《物理化學學報》為論文中的每一個參考文獻都標注DOI碼,并在期刊官網對論文進行OA和對參考文獻鏈接DOI,在實現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有效提升了論文的傳播質量。2019年6月20日公布的2018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物理化學學報》影響因子1.05,漲幅達24%。《中國機械工程》于2018年初加入OSID開放科學計劃,通過OSID碼實現論文的增強出版,大幅提升了期刊影響力和論文的傳播質量。2019年1月,《中國機械工程》首次被EICompendex收錄。2)提升媒體融合能力,加快數字出版轉型。科技期刊通過上碼鏈接各種平臺、信息和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體融合和數字出版進程和訴求。科技期刊通過在官網OA論文和鏈接HTML格式論文實現了全文移動端閱讀;通過運營微信公眾號實現論文的碎片化精編和傳播;此外視頻、動畫、圖片等多媒體內容形式也通過公眾號等平臺多元化呈現,為讀者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而OSID為科技期刊提供了免費的媒體融合工具后,科技期刊在不需要資金和技術投入的前提下即可實踐增強出版,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能力和數字出版進程。截至2019年8月有近千本學術期刊加入開放科學計劃。3)強化互聯網思維,提升用戶服務水平。互聯網思維即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思維,科技期刊上碼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互聯網思維和用戶服務意識的增強。科技期刊越來越重視和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的菜單欄為用戶提供便捷服務,如稿件在線查詢、論文在線閱讀、諸多信息查詢等服務。其中“煤傳媒”微信公眾號作為中國煤炭行業知識服務平臺的官微,提供54刊在線查稿、煤炭行業62刊查詢、行業專家查詢、54刊2010—2019年論文在線下載、在線提問、學術報告視頻在線觀看等功能和服務。另外科技期刊通過OSID碼為讀者提供與論文有關的豐富信息和增強內容,以及與作者問答交互、幫助作者通過掃碼便捷簽署版權轉讓協議、論文標簽化精準推送等服務,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有效沉淀了用戶資源。
3存在的問題
1)碼種類多、彼此不關聯。目前期刊所上的7種碼中,封面封底上碼的3種、論文中上碼的4種,其中除ISSN條碼為必上碼外,其余6種由科技期刊自主選擇。目前的7種碼的建碼機制不同、出處各異,彼此之間沒有關聯,科技期刊需分別對接和生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期刊的工作量和管理難度,同時也增加了讀者和用戶的理解難度。并且隨著技術和觀念的進步和迭代,可能會出現更多的碼,造成管理、使用的混亂。2)缺乏標準和規范。除ISSN條碼在編碼規則、尺寸、印刷位置等有明確規范,與ORCID碼編碼規則明確、錄入在作者簡介處外,其他碼均存在缺乏規范和標準的問題:①雖然DOI碼編碼規則明確,但是其在各刊論文中的位置并不統一,普遍錄入在論文題目左上方、右上方,以及關鍵詞并排、下方等處;有的單獨設置,有的與其他信息或二維碼等一同設置。②微信公眾號二維碼、淘寶微店二維碼、OSID碼、自制二維碼的尺寸、位置亦沒有標準和規范,各刊差別較大。3)審美疲勞,掃碼意愿低。雖然科技期刊試圖通過上碼進行創新和提供服務,但讀者通常在新鮮感過后對各類碼形成審美疲勞,特別是當碼鏈接內容的質量不高影響掃碼體驗時,造成用戶掃碼預期和意愿大幅下降。此外,部分期刊大量在論文中上碼,但又不能保證每篇文章的二維碼鏈接內容的高質量,造成高質量內容鏈接的二維碼顯示度不高,也影響論文的傳播質量。
4科技期刊上碼策略
由于ISSN碼、微信公眾號二維碼、淘寶微店二維碼、DOI碼、ORCID碼的上碼情況相對簡單,這里重點分析與增強出版和媒體融合密切相關且在操作層面存在諸多可能性的OSID碼和自制二維碼的上碼策略。1)深挖內容資源。內容為王是學術期刊辦刊不變的真理,而優秀的學術論文是寶藏,除了論文本身直接展現的內容外,還可以挖掘出更豐富的優質內容。編輯可以根據論文判斷,或在與作者的溝通中挖掘與論文和研究相關的可供拓展的諸如報告、PPT、現場圖片、實驗視頻、三維動畫等內容;編輯亦可以邀請作者錄制講解該論文的視頻。論文中上二維碼務必需要保證二維碼內提供內容的質量,最好是能夠提供圖片、動畫、視頻等多媒體延伸內容,在豐富論文展現維度的同時有效地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掃碼行為增加了讀者閱讀的動作,內容必須要帶給讀者超值的體驗,否則論文上碼就會起到負面的影響,客觀上也要求期刊必須深挖內容資源。2)與專題策劃相結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通過策劃專題、租約稿件提升了辦刊質量。在全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可以考慮在選題策劃的時候,就有針對性地引導作者準備豐富優質的增強出版內容。以《煤炭科學技術》2018年第4期的“煤礦區鉆進技術與裝備專題”為例,該專題共組約15篇論文,其中4篇論文在專題策劃的過程中就引導作者作了積極的準備:1篇論文作者提供了其PPT演講視頻;2篇論文作者準備了5~8頁PPT進行講解錄屏;1篇論文作者以采訪稿的形式回答了編輯提出的幾個學術問題。這4篇配有增強內容的論文在同專題的傳播中表現突出,截至目前分別被引20次、5次、3次和7次。3)嘗試增加科普內容。由于學術期刊的受眾群體相對較小,所以與論文相關的內容通常傳播質量不高,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也極為有限。但是《中國中藥雜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中國蔬菜》等核心學術期刊通過在微信公眾號進行科普內容運營而獲得成功,積累了數十萬粉絲,在極大提升期刊品牌影響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可觀的用戶流量。那么,學術期刊是否可以考慮在論文的二維碼中增加科普內容來提升論文的傳播質量呢?一方面可以嘗試增加面向具有一定行業和知識背景的人群,對論文中涉及的知識點進行解釋說明,方便更多泛知識群體關注和傳播該論文;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增加面向大眾的科普,選擇一個大眾感興趣的知識點,以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知識普及。當然,這對作者和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布局合理美觀。目前論文上使用二維碼還沒有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各刊在二維碼的尺寸和位置的選擇上差別較大。部分期刊的二維碼由于考慮到節省版面的緣故,尺寸過小(不足1cm),并且設置在關鍵詞旁,既不醒目也不美觀。學術期刊在使用二維碼時,應盡量考慮版式的統一和美觀性、并且合理布局,建議二維碼尺寸為12~18mm為宜。在二維碼的布置上,《科技與出版》將二維碼布置在摘要的右側,并與摘要通過豎線相隔,整體布局美觀大方。對于其他偶爾在論文中使用二維碼的期刊,為了不改變版式,可考慮在摘要和關鍵詞處添加二維碼,但最好保證二維碼的尺寸,并和其他文字保持距離,整體美觀舒適即可。
5結束語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展現形式正發生著顯著的變化,以微信公眾號二維碼、淘寶微店二維碼、DOI碼、ORCID碼、OSID碼、自制二維碼為代表的碼正構建一個全新的閱讀和傳播場景。學術期刊上碼的方向將朝著2個方向發展:一是碼內深度賦能,內容為王的鐵律在碼上依舊適用,碼內必須提供優質的內容、為論文深度賦能、擴大論文的知識邊界、為讀者帶來更多的增值服務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二是集成化,未來可能會有一種碼可以整合各類碼的功能信息,讓讀者掃一次碼即可獲取全面信息。此外,以碼體現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也需要學術期刊不忘初心、不在各種觀念和思潮的喧囂中迷失方向、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