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教育期刊學習進階文獻計量學統計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21世紀國際競爭的重要焦點之一是科學技術,其中最為激烈的就是人才的競爭。[1]為了在中小學科學教育界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公民和高素質的科技人才,解決好科學課程學習內容零散且缺乏銜接的現狀。2004年,史密斯(CarolSmith)等學者代表“基礎教育階段科學學業成就評價委員會”向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提出學習進階(LearningProgression)的概念,以發現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困難,提出相應解決辦法。這也是學習進階第一次在科學教育領域被正式提出。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2005年和2007年的兩份報告中指出,“學習進階”是理論研究者、考試命題者、課程編制者、教育決策者對話的重要渠道,是溝通學習研究和學校課堂教學實踐的橋梁,是連接課程、教學與評價,促進三者一致性最具潛力的工具。為此,“學習進階”受到美國教育界的重視,各研究者也紛紛運用“學習進階”以解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在美國,最近的K-12科學教育框架(NRC,2012)和下一代的科學教育標準(NGSSLeadStates,2013)都倡導教師使用學習進階來確定學習目標和組織課程內容。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曾指出:學習進階是指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及對某種技能的掌握隨時間的推移連貫且逐漸深入的典型發展路徑。即是說,學習進階是描述學生在學習時針對一個概念,具體是怎樣思考,怎樣習得這個概念的路徑。當清楚了解這個思維路徑時,研究者們就可根據學生的思考方式和學業要求編制課標、設置課程,教師也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及學習步驟來進行有效教學。而這個學習進階到底是怎樣的,每個學生的發展是否一致,需要設計一個測評模型進行評價,評價后若發現問題,再根據教學來進行調整、修正模型,直到模型可以使用并能夠有效測量學生。最近的研究表明:將學習進階用于開發課程、指導教師教學以及對學生進行測評時,能夠對學生學習產生積極影響。(Furtak&Heredia,2014;Songer,Kelcey,&Gotwals,2009)本文擬在對近幾年來我國關于學習進階研究的相關論文進行統計分析,提供學術領域了解其發展的脈絡與趨勢,以期加快建設該研究提供參考。
一、文獻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文獻來源
本文圍繞研究目標,從中國知網(CNKI)及維普數據庫中以“學習進階”為主題,運用順查法,檢索了從2004年“學習進階”正式提出以來,關于學習進階方法建設與運用的論文進行分析。發現我國學者于2009年正式發表第一篇有關“學習進階”的文章,所以這里對2009-2017共九年來關于“學習進階”的文獻進行研究分析。檢索時間為2018-01-22。并篩選出相關的有效期刊文獻155篇(其中國際會議、中國會議與報紙文獻各占1篇)、學位論文28篇進行統計。
(二)研究方法
文獻計量分析方法是指以文獻信息為研究對象、以文獻計量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研究方法[2]。文獻計量分析通過對文獻采用數學與統計方法,來描述、評價、預測某一領域的研究。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于傳播內容或傳達工具(如教科書、期刊、報紙、廣告等)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實質是對傳播內容所含信息量及其變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義的詞句推斷出準確意義的過程。本文運用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主要從文獻的發文量與發文年度、前十五位發文作者、合作率分析、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文獻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期刊論文
從2004年,Smith等學者代表“基礎教育階段科學學業成就評價委員會”向NRC首次提出學習進階(LearningProgression)的概念以來,我國學者從2009年開始陸續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由圖1可知,在2009年發表第一篇文獻后,從2012年開始關于“學習進階”的研究論文不斷增多,到2017年達到了最大論文量,學者們也更多地關注學習進階這一理論研究。在2009-2017年期間,前十五位發文作者中,發文量在6篇及以上的作者有3位,發文量在3篇的作者較多,達到了9位,其前十五位作者中有7位是中學教師。核心作者主要分屬于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其中北京師范大學的郭玉英教授在此領域研究最多,發文量達到12篇。在發文前十五位作者中,有11位作者有與其他作者合著。在前十五位發文作者中,地區主要是北京、廣東、江蘇、湖北、浙江、重慶等地。全國的省、直轄市中,天津、甘肅、內蒙古、西藏、安徽、貴州、海南等地區還沒有相關研究。對于作者合作率進行分析發現,在155篇有效期刊文獻中,73篇是獨撰,其中中學教師獨撰的有31篇,合作有82篇,占總文獻的52.56%,其中有中學教師參與的文獻是28篇,小學教師參與的1篇。說明中學教師在學習進階研究參與中占據大部分地位,逐漸成長為學習進階研究和運用的主力軍,而小學教師參與度還不夠。在合作發表的文獻中,其中小團隊(2-3人)合作占47.44%,說明合作主要以小團隊合作為主。合作中不同單位間的合作篇數是32篇,占合作的39.02%,研究表明目前各單位間積極溝通,學術交流也在不斷加強。本文通過綜合考量文獻的中心性和聚焦點,引用遼寧師范大學袁媛、朱寧波兩位學者對學習進階知識圖譜自動聚類的方法,經研究分析將有關學習進階研究主題分為四類。第一類的文獻圍繞“師生概念理解力的發展”進行研究,例如對某個核心概念理解的學習進階或分析課程標準的學習進階;第二類圍繞“科學實踐能力的學習進階”進行研究,如科學論證能力、建模能力的學習進階,或是教學設計、教學應用的學習進階;第三類是關于學習進階的本質、要素、意義和對其回顧展開研究的“元學習進階研究”;最后一類是對學生認知診斷、對教師PCK進行測評的“評價功能類學習進階”。在涉及多個主題范圍時,以文獻中最核心的主題進行劃分。如表2所示,研究第二類“科學實踐能力的學習進階”文獻占絕大多數,說明無論是學者還是中學教師,都更傾向于運用學習進階這門工具來更有效的進行教學。學習進階無論是對課程、教學還是評價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如表2可見,有關“學習進階評價功能”的文獻僅占6.45%,說明學者們對“學習進階評價功能”方面的研究較少,學習進階在作為一門評價工具時,還沒有被較好地應用。教育研究方法按照不同的分類有多種劃分方式,本文采用裴娣娜在《教育研究方法導論》一書中,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中按研究方法分為:歷史研究、描述研究、相關與比較研究、實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在一篇文章中可能涉及多種方法,但在統計時按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由統計分析可知,在期刊文獻中暫未使用到實驗研究方法,且67.74%都是理論研究,說明從理論思辨的角度進行定性研究的較多。在27.74%的描述研究中,主要運用問卷調查、訪談、測驗及經驗總結法,對學生認知進行診斷,從而建構模型進行教學設計等。較少使用到歷史研究及相關與比較研究法。
(二)學位論文
1.發表年度分布
對學位論文進行數量統計發現,從我國學者們關注學習進階理論研究于2009年發表第一篇文獻后,直到2013年發表了第一篇學位論文,此后開始有相關研究論文共計28篇,占全部有效文獻的18.06%,總體論文數量較少,在2015-2017年間論文數量較穩定。
2.研究主題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學位論文中,研究主題為“師生概念理解力發展”的論文最多,占總量的64.29%,而期刊中該研究主題僅占23.87%,“科學實踐能力的學習進階”占最大比例,說明學位論文與期刊兩者的研究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呈差異化狀態。相同的是,無論是期刊還是學位論文在對“元學習進階”與“學習進階的評價功能”研究均較少,這與學者們對學習進階的本質認識淺及較少運用學習進階作為一個框架體系來促進課程、教學及評價的一致性有關。
3.研究學校分布
據統計,參與研究的學校共計16所,其中有3所是綜合性大學,其余13所均為師范類大學。研究的學校中,排名前四名的分別是西南大學(4篇,占據14.29%)、華中師范大學(3篇,占據10.71%)、山東師范大學(3篇,占據10.71%)、河北師范大學(3篇,占據10.71%),其余學校均為1-2篇。
三、研究結論
(一)文章數量少,質量有待提高,研究團隊不穩定
從數量上看,我國研究學習進階的文獻較少,于2009年發表了第一篇關于學習進階的文獻,在2009-2017年九年期間,平均每年發表學位論文3.1篇,期刊論文17.2篇。在SpringerLink網站上搜索分析發現,自2004年Smith等學者提出“學習進階”概念起,至2017年國際上共發表在教育期刊中有關學習進階的文獻7382篇,平均到14年每年發表文獻527.3篇,我國相較之而言,文章數量較少。經對我國相關學習進階文獻研究分析,從期刊質量上來看,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只占一小部分,絕大多數發表在普通期刊上。從內容上看,以探討某主題核心概念或者教學設計居多,文章的原創性不夠,雷同觀點較多,更甚有完全相同的文章出現在不同的雜志期刊上,同時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強。從合作率分析,合作發表的期刊文獻有82篇,占據總期刊量的一半以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合作期刊有中學教師的參與,小學教師參與合作數量僅為1篇,數量極少。學習進階是指學生在學習某個核心概念或技能時,對它的理解或掌握隨時間不斷深入的過程。而小學階段恰是學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技能的高峰時期,在這一時間段中,小學教師應妥善安排一定時間參與研究,弄清小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中處于哪一水平,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同時,研究表明合作研究中,以2-3人的小團隊為主,還沒有形成專門的研究團隊。
(二)研究范圍較窄,主題分布不均衡
從研究的主題看,研究關于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師對課程標準的解讀、教師利用學習進階進行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應用方面的文獻較多。對于學習進階到底是什么,其開發的意義以及對學生認知診斷等評價功能研究較少。而學習進階既是溝通學習研究和學校課堂教學實踐的橋梁,又是連接課程、教學與評價,促進三者一致性最具潛力的工具。學者們在關注學習進階對于課程標準、教學的應用時,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習進階對于學生在每個階段不同的認識理解能力,即關注學習進階的評價功能,只有更好地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發揮其最大作用。同時,研究顯示學者們關注學習進階本質較少,在未弄懂學習進階含義及作用時便進行教學,深度不夠。研究分析,在利用學習進階進行核心概念理解的文獻中,絕大多數的文章是對物理和化學學科概念進行解讀,較少地用于綜合科學和生物學科,極少用于地理、數學和歷史學科,幾乎沒有用于外語、音樂、美術等其他學科。總體而言,文獻研究范圍較窄,研究主題偏向于核心概念理解及科學實踐能力,研究學科偏向于物理和化學學科,其余學科涉及較少。
(三)研究方法待完善
研究中,注重理論思辨,忽視研究方法的運用,定量分析研究較少,缺乏具體證據和必要的實驗分析,研究方法缺乏多樣性,對于方法的使用還有待規范。近年來,科學教育的研究熱點轉向對“核心概念”理解力和“科學實踐”能力的學習進階的探討。以實踐為取向,科學講究證據的時代在逐步來臨,統計文獻中尚未采用實驗研究方法,有的學者運用描述研究法,針對學生認知階段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效果較好。還有些學者從國際視角比較化學課程標準或是對中美課程、不同版本教材中某一核心概念進行比較,但實質性的比較較少,且未進行深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