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馬克思的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是馬克思根據兩位哲學家思想觀點的差別對比,綜合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精神來宣揚人的自由意識、個性的全面發展和現代意義上的唯物主義的堅持。其涉及范圍很廣,選擇其中一點,從原子運動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觀點切入,圍繞個人發展偶然性與歷史發展必然性這個維度,來解讀個人在社會進程中的進步成長與全面發展。
關鍵詞: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自然哲學;偶然性;必然性
《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以下用博士論文代稱)是馬克思的博士畢業論文,也是馬克思表達青年時期思想理論的重要著作,同時包含著馬克思人生中許多思想的啟蒙點,在論文中有很多有價值的觀點可以單獨加以論述與研究,它對后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馬克思的偶然性觀點的發展源于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的原子運動之間的分歧。德謨克利特在古希臘哲學中的原子論等同于阿納克薩戈拉種子說的延伸。阿那克薩戈拉把世界萬物的出現與滅絕歸結為種子的聚散與分離,相當于每一事物的新生與消亡都源自于種子的碰撞,認為自然萬物是由多種多樣的種子所構成的,以此彰顯了世界萬物的多樣性;種子的性質也決定了自然萬物的性質。德謨克利特將虛空空間添加到原子運動的空間,認為世界的起源是原子和空洞,一切事物的變化都因原子的聚集和分離,沒有偶然發生的東西,一切事物的來由都有原因,一切事物的始終也都是必然,這一點與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說很相似,相信命定論,而德謨克利特本人也不相信感性世界,把其與真理割裂開來,導致德謨克利特的一生都在求取所謂的真知,是個實實在在的唯物主義者。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則是種子說的另一種意義上的解釋,強調原子在形狀位置上的差別從而才有了自身內部的運動;伊壁鳩魯繼承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但做了一些改變,認為原子非線性運動而是偏斜運動,他所謂的“偏斜”并不是真正的斜線運動,而是在下落過程中呈現為各種結果的可能性,是原子碰撞偶然性的表現,而且他認為德謨克利特所說的支配統治世界和人類的必然性的東西并不存在,主張反對宗教、迷信帶給人們的束縛,是一位堅定的無神論者。伊壁鳩魯在認識論上也是個教條主義者、獨斷論者,把感性世界看作是真實的,相信感覺的存在,認為“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報道者”。把兩位哲學家關于原子論的觀點做了對比之后,回歸到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觀點中來,在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古希臘時期,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被看作是當時自然哲學的最高成果,認為原子是沿直線運動的,但馬克思通過比較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運動方式,提出了與傳統不同的觀點;馬克思更傾向于伊壁鳩魯提出的原子偏斜運動,認為萬事萬物產生于各原子之間無規則的任意碰撞,由此引出了“偶然性”觀點,超越了“因果關系”的枷鎖,代表了對絕對必然性的挑戰,在當時很大程度上有著打破命運束縛、高揚追求自由的進步思想。雖然德謨克利特是哲學史上首位提出偶然性這一概念的哲學家,但是對于他本人而言放棄了對偶然性的研究,則更注重必然性的觀點,將生活中的一切都歸結為必然性;是必然性統治著這個世界和人;人被必然性所支配等等。
二、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自我把握
馬克思博士論文中所描述的偶然性是突出個體的隨機性、倡導人的個性自由;與之相對應的必然性則被看作一種限制、規范,具有濃厚的機械論色彩;隨著人文科學的發展,必然性與偶然性被看作一對相互聯系的基本范疇而存在。而馬克思結合辯證法思想不僅看到了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缺點,而且又超越了伊壁鳩魯對原子論的解釋,從追求個人自由的意義上理解原子運動與必然性、偶然性之間的聯系。縱觀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偶然性與必然性總是被作為一對相應的范疇聯系起來。馬克思、恩格斯都有相關的具體論述,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中也可以找到相關例證。從原始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這種社會變遷、歷史洪流對于個人來說是無法把握的必然性,而每一歷史階段的政權更迭,在大洪流中可以看作是變革的偶然性,承認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這并不意味著否定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馬克思所倡導的是在必然性的規定下,人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使偶然性可以推動必然性往積極方面發展。在整個人類進程中,赫斯曾說“馬克思作為人類思想的寶庫”,至今仍為受用,可以說是作為了積極的偶然性出現,而且一度在金融危機和國家革命中發揮作用,甚至把握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大方向。就像恩格斯曾說過:“恰巧某個偉大人物在一定時間出現于某一國家,這當然純粹是一種偶然現象。”同時也會有像天災、人害的這種消極偶然性的出現,在無法避免的同時也并非全無用處,可以讓世人吸取教訓并加以警醒,馬克思認為必然性與偶然性都是客觀存在的,無數偶然性構成了必然性的統一。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持的立場當然是一致的,偶然性突出了英雄人物的功績,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崇尚偶然性而忽視必然性,否則就會陷入英雄史觀,陷入唯心主義歷史觀。而且馬克思所講的必然性中的偶然性也絕不是單指個體性格人物的成長發展,而是要求全人類中每一個個體的全面自由發展,他需要全人類的充分和自由發展,所追求的也是必然背后的自我意識的自由。馬克思之所以支持伊壁鳩魯,也是因為伊壁鳩魯重視人的“主體性”和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重視人本身的發展,用人的自我意識這個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雖然當時并沒有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差別做出明確的區分,但對于當時受黑格爾唯心思想影響的馬克思來說,有一個啟蒙點思想的發現是很寶貴的。
三、面對偶然性與必然性時人的自我發展
在人類歷史必然發展的大趨勢和人類社會偶然發展的小浪潮的進程中,即使是作為食物鏈頂端具有自主創造性的人類,無論認識水平怎樣提高,都不能徹底撇開或避免偶然性的負面影響。就像人類抓住了科技這條鎖鏈,或者說是偶然性的契機,利用它越來越造福人類,但是不得不說它卻使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地逐步服從于科技的規范要求;科技發展至今如果屬于發展的必然性,那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科技發展所導致的人的異化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性么?我們不能單單把偶然性與必然性割裂開來分析,雖然偶然性的產生是無緣由的,但是馬克思認為偶然性與必然性作為一對關聯范疇,都是客觀存在著的,而且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這就要求我們在生產生活中,一方面要尊重客觀必然性的要求,重視各方面的作用,只有在認識了必然性的基礎上才擁有行動中的自由;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視偶然性在其中的作用,任何一個偶然性都是一個關鍵點,我們要善于利用和把握,利用偶然性為必然性發展開拓道路。蘇聯的李森科曾宣稱“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一度反對分析偶然現象。結果導致蘇聯的生物學領域被形而上學思想所控制,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正所謂“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人作為具有自主性和創新性的客觀存在的主體,除了善于抓住契機之外還要發揮積極的主觀能動性,充實自身,在遇到任何困難時不是畏首畏尾,而是積極主動應對。只有作為人民群眾組成部分的個體得到了全面充分的發展,才能發揮好人民群眾的積極有效作用;推動社會和歷史的良好向前發展。由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背景,各方面條件極為有限,博士論文中的潛在價值雖然在當時有一定的影響,但并沒有得到極大的理論價值體現,放置于當代中國,而且經過歷代學者的潛心研究,馬克思的偶然性思想為中國的改革發展之路提供了不同的理論視角,為國家和個人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可能性,正確理解馬克思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思想,有利于我們認識歷史的必然發展和更好地掌握歷史規律,從而更好地把握唯物史觀。
參考文獻:
[1]俞娜.試論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及其創新[D].華中科技大學,2006.
[2]朱麗梅.馬克思哲學中的偶然性思想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6.
[3]周嘉昕,張一兵.自我意識旗幟背后的辯證法光輝———重讀馬克思博士論文[J].理論探討,2005(4).
[4]顏巖.馬克思對黑格爾偶然性論題的繼承與超越[J].哲學研究,2017(11).
[5]張光成.偶然性的再認識[J].傳承,2017(1).
作者:馮慧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