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期刊數字出版及全媒體傳播系統,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編輯出版工作流程和技術手段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數字傳播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獲得新知識、新信息的方式。集開放性、即時性、多媒體性、交互性及環保性于一體的數字出版成為世界和中國出版業轉型的必由之路。期刊的數字出版重在采編流程數字化、出版發行數字化、宣傳推廣數字化等環節,也就是說期刊的數字化應是編輯、出版、發行全過程的數字化。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數期刊編輯部面臨著既缺乏技術和人才又缺乏資金的問題,所以只能根據實際情況不同程度地實現期刊出版數字化。一部分編輯部通過自主研發、購買平臺或者與國內外出版集團合作的形式,實現了編輯業務流程和期刊上網的數字化,但仍有一部分期刊則只是借用E-mail實現了電子審稿,錄用后的稿件一并外包給出版公司進行排版加工和網上。當前,信息的質量和傳播時效性越來成為影響用戶關注期刊的主要因素,在新媒體、新技術日新月異的信息傳播環境中,期刊數字出版平臺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系統一旦啟用長時間不進行技術更新,或者通過“東拼西湊”搭建的兼容性較差的平臺,不僅不能夠提供標準數字格式的內容,也額外增加了期刊出版人員的工作量,造成了資源浪費、效率低下。因此,以傳統期刊的各項資源為基礎,在數字技術引導下,建立可滿足大規模、個性化、多態化傳播的數字出版運營平臺,是當前國內期刊實現數字轉型首要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近幾年的工作實踐,闡述了當前期刊數字出版及全媒體傳播平臺的體系構建,并對系統構建過程中需要著力解決好的幾個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具體解析,以期為期刊數字出版和全媒體傳播工作提供更好的經驗借鑒。
1系統整體功能設計
數字出版和全媒體傳播是在“互聯網聯接一切”的技術概念的基礎上構建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因為移動社交設備的廣泛使用,使出版內容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從而倒推信息內容的加工儲存和提供方式必須發生變化。期刊數字出版系統架構的搭建一是要使產生的數據格式滿足多平臺的支持,二是應使出版流程環節可以隨意組合并且能夠實現無障礙銜接。期刊生產和傳播流程設計單個工作環節:期刊采編(作者—編輯—專家)—內容制作(排版)—傳播平臺(營銷),為實現這個流程,期刊數字出版系統應主要包括3個系統平臺:面向作者、專家和編輯的采編系統;面向產品制作的排版制作系統;面向讀者的全媒體信息服務系統,三個模塊無縫連接,構成了出版傳播一體化的出平臺。
1.1面向作者、專家和編輯的采編系統
該系統是實現作者、編輯、專家三位一體的在線協同稿件處理平臺,完成從作者投稿、同行評議、編輯加工、校樣文件處理到發稿的整個流程管理,是整個系統信息的主要來源。這里的編輯和專家的角色應該是廣義的,如編輯可分為管理編輯、學科編輯、編務等,專家可分為主編、執行主編、審稿專家等,他們因為承擔的工作內容不同而處于流程的不同階段,在系統里擁有不同的權限,并且可以根據期刊的個性化需要實現各階段的任意銜接。該平臺需要實現的功能包括:1)建立系統統管理模塊,實現期刊個性化的參數配置,這些參數包括:雜志基本信息、用戶和權限、稿件流程、參考文獻格式等;2)在文獻結構化技術的支持下,采用元數據提取、結構化處理處理稿件內容,實現一次采編、多態;3)嵌入文獻查找與學術不端檢測模塊,為編輯部核對文獻提供便利;4)提供全面的統計模塊,滿足期刊日常業務分析需要;5)通過與北大方正等排版系統接口,實現稿件審理流程與生產流程的無縫整合。
1.2面向產品生產的排版制作系統
該系統不僅需要滿足期刊傳統格式的印刷出版需求,還承擔著數字和多元化立體出版的需求,所以應以知識體系為核心和主干,以文章片段化內容和知識點為核心呈現點,采用XML語言標記文章內容,使內容和形式分離,并對元數據進行提取,形成結構化數據文件。從排版制作系統最終生成的文件格式來看,該系統僅要生成適應傳統排版印刷的PS文件,還需要同步生成PDF、HTML、XML、EPUB等文件格式,以符合閱讀心理的、按展現需求的方式“組裝”后到各種傳播平臺。該系統需要實現的功能包括:1)利用計算機軟件,采用模式識別智能算法,從排版后的最終文件中自動、準確提取本期所有文章的元數據,形成各種可重復利用的結構化數據文件,如Excel、XML文件,并可以一鍵到網刊系統;2)重點關注和移動閱讀終端相關的技術需求,滿足多元引擎的需要,提高與各媒體終端匹配的顯示軟件或者輸出形式。
1.3面向讀者的全媒體信息服務系統
該系統主要包括期刊網站、網刊系統和多媒體在線服務平臺。期刊網站是期刊在“互聯網+”時代的基本存在形式,是紙質出版的在線延伸,也是讀者了解期刊的權威官網;網刊系統是期刊數據內容的主要來源,擔負著滿足讀者的文獻檢索、知識挖掘、知識可視化呈現以及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需求的重任;多媒體在線信息服務作為期刊官方信息的主要傳播渠道,也是期刊與作者、讀者協同互動的基礎平臺,這是因為其能通過圖片、聲音動態展示信息,并可借助微信公眾號和手機App等社交軟件和移動平臺進行內容推送。內容豐富、功能設計完美的全媒體信息交流平臺可極大地激發出傳統出版的能量,使信息傳播更精準,滿足大規模人群對個性化、實用性信息的需求。該系統需要實現的基本功能包括:1)開放獲取(OpenAccess),讀者可隨時免費下載文章內容;2)對在線出版內容可實現分類查詢,既可以按內容時間分類瀏覽,如最新錄用、超前出版、現刊和過刊等,也可以按學科進行分類查詢;3)主動推送和社交平臺分享,包括EmailAlert訂閱和RSS訂閱等主動服務功能,也可以讓讀者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微博、Facebook等社交平臺分享推薦;4)語義智能推薦,可根據用戶瀏覽的關鍵詞,主動為用戶篩選和呈現本刊或相關數據庫的相關內容;5)提供Doi連接支持,為實現與CrossRef的接口提供基礎。
2系統主要技術解析
期刊數字出版及全媒體傳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計算機和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需要對該系統關鍵的創新技術進行深入分析,并認真研究其在系統中的功能實現。1)XML的內容加工和管理技術:可擴展標記語言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被設計用來實現數據的存儲和傳輸。XML不僅能夠以靈活有效的方式定義管理信息的結構,由于以XML格式存儲的數據具有良好的內在結構,所以可以實現內容的準確搜索、事物的全面描述、組件的快捷傳送等。XML也是W3C提出的國際標準,可以在很多軟件平臺上運行,便于跨平臺的數據交流和開發。目前,XML作為業界的一項文檔標記規范已被廣泛應用于期刊的出版工作中。采用XML結構化處理稿件內容,是通過建立規范的信息格式和標準,設計統一的XML模板,將內容與格式信息進行分類;采用XML結構存儲稿件,是將經過標引的文件和元數據形成資源儲備,可以方便地進行索引提取、具體單項信息修改,按照媒介需求轉換輸出為任意的格式,如PDF、HTML、RTF等。從而使出版的內容具有高水平的互動性、訪問性和重用性,以實現出版內容、內容結構、版式媒體的自由結合[2]。2)語義網技術:語義網是對WWW的延伸。在大數據時代,讀者面對海量數據的檢索和閱讀已經變得力不從心,需要利用計算機的強大數據處理功能協助讀者實現有用內容的獲取。語義網技術就是把Web上的信息轉換成計算機可以理解的語義,并為人們提供各種智能服務[3]。在期刊數字出版和全媒體傳播系統中構建語義搜索、語義推薦兩個模塊,主要是以知識體系為主干,以文章片段化內容和知識點為核心呈現點,自動把相關知識點進行學術語義的關聯,從而使系統具備語義識別能力,可以為讀者提供準確性非常強的文獻推送和知識揭示能力。3)動態系統(DPS)技術:構成全媒體出版平臺的核心技術,由編輯模塊、內容管理和動態引擎三個基本功能模塊組成。編輯器實現對信息文檔的內容、格式、樣式的編輯;內容資源庫負責對海量數據和內容碎片進行存儲、查詢、關聯、協作和管理;動態引擎結合HTML5、DPS、PKI等技術為不同用戶提供交互式內容,實現自動、靈活、多渠道、多媒體、多階的內容轉換和編輯;并可通過移動設備端的交互式內容獲得云平臺上的信息服務,通過知識庫中的知識標引進行探究式學習。知識點呈現往往是以可視化的形式(往往是一個動態自動生成的Flash)非常直觀地為讀者展示,而不再是一個個死板的PDF文件或冗長的HTML頁面[4]。
3結束語
期刊數字出版及全媒體傳播系統不僅是一套系統,還是實踐辦刊理念、展現期刊特色、保證內容質量、積累信息資源、優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最重要的技術保證。通過該平臺可實現期刊數字出版和傳播的一體化流程,省去了多個系統和多個機構之間的轉換,與內容輸入到輸出的整個過程相關的用戶信息、文獻信息、元數據等都能夠實現完整的存儲和管理,真正實現了一次制作多次使用的目的,為實現信息的重復挖掘使用奠定了基礎。全媒體傳播平臺也要求出版人員進行互聯網思維的轉變,創新工作和服務模式。除了傳統紙媒出版之外,還需要整合平臺優勢,如圍繞某一研究熱點提供學術互動,多方位進行資源的二次開發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先進平臺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