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科技期刊出版傳播功能助力科技創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科技期刊作為承載科研成果的載體,是傳播創新成果、傳承創新思想、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凝聚學者群體的重要陣地[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在2015年《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目前科技期刊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功能定位還不夠清晰,在論文學術質量、信息傳播時效性以及市場競爭力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2]。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技期刊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不僅關乎科技期刊的存在價值,也關乎其能否可持續發展。本文嘗試從科技期刊出版傳播基本作用的角度,探索科技期刊質量提升之道,使其成為我國學術影響力的象征,更高效地助力科技創新。
1科技期刊與科技創新的關系
科研工作包括科研選題、方案制定、項目立項及實施、成果發表及應用等方面,這些過程均離不開科技期刊的支撐。有研究表明,科研人員所利用的全部信息中70%來自科技期刊,可見科技期刊通過基本的發現、記錄、傳播創新成果來支撐學術研究;而科技創新為科技期刊提供了“源頭活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繁榮發展,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但目前兩者的發展水平極不匹配。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11)”顯示,2001—2011年我國學者發表的國際論文中有12個學科的論文被引次數排在世界前10位,其中化學、數學、材料科學、工程技術4個領域排名世界第2,表明學科發展水平較高。然而,一項針對我國科學家的問卷調查顯示,數理、化學、生命和醫學4個領域科學家選擇投稿國際刊物比例超過70%。可見我國科技期刊發展水平滯后于科學研究水平,主要問題有刊物內在質量有限、學術影響力低、刊發周期長、發表語言的限制等。筆者看來,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離不開發現、記錄、傳播科技成果,其中發現功能推動科技創新的效果最明顯,而記錄和傳播功能往往易被忽視。因此,本文從科技期刊出版傳播這一基本功能出發,探討提升刊物質量、助力科技創新的途徑,為辦刊人選擇適合本刊的發展路徑提供參考。
2出版傳播功能助力科技創新的具體途徑
據統計,我國科技創新知識的發表,80%首選科技期刊,甚至相關學科領域科技創新知識的發表率高達92%。沒有記錄也就沒有知識的積累,科技期刊的記錄功能為信息連續傳播奠定了基礎,形成學術交流的連續和持續[6],從而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同時,科技期刊作為科學共同體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增強公眾理解科學的渠道,隨著科技期刊報道深度和廣度的拓展,能激發受眾的科研興趣和創新思路,使得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員避免多走彎路,并在前人基礎上快速推進創新,形成良性循環。然而,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在傳播自主科技創新成果方面還有許多欠缺,在發表成果的首發性、時效性等方面還不夠[8]。鑒于創新成果的出版傳播受記錄方式/載體、時間以及效率等多因素影響,科技期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使出版傳播效果最大化,從而促進科技創新。
2.1改進傳統出版方式,迎合科技創新需求
科技創新的時效性決定了科技期刊在記錄研究成果過程中必須要關注發表時間。縮短出版周期或加快發表周期是重要的優化途徑,發表周期短的科技期刊能更快地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消息,更易吸引高質量稿件,實現良性循環。從縮短出版周期的角度來看,劉雪立等的研究發現,總體上我國醫學期刊隨出版周期的縮短,即年指標呈增大趨勢,但不建議盲目縮短出版周期。筆者認為,在科研創新活躍度大、成果創新性與發表時間依賴性強的領域,如分子生物學類期刊,可嘗試加快出版周期,主要體現在稿件送審、退修以及排版環節:一方面,要盡量壓縮每一環節中稿件在編輯部的滯留時間;另一方面,普及應用在線投審稿系統,實現作者、編者、專家之間的即時交流。《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自2012年實現無紙化在線投審稿系統操作后,專家審稿時間較之前縮短一半,發表周期小于180天的稿件占比超60%,縮短了優秀論文的發表時滯。科技創新伴隨著理論和實踐的雙重突破,通常會帶來新學科的崛起或者衍生出新的分支研究方向。根據學科發展特點,創辦新的雜志或者在已有刊物基礎上設立新的欄目,能以目標性、集中性更強的記錄形式突出報道創新成果。例如,2008年《中國衛生政策研究》雜志創刊,其緊緊圍繞我國衛生改革發展的中心任務和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展開報道。隨著近年大數據研究的興起,2015年《IEEETransactionsonBigData》《大數據》等雜志創刊,刊登大數據研究成果;為鼓勵生物學假設性研究探索,《Cell》雜志推出Theory欄目,針對一個特定的生物過程,綜合已有的實驗數據作出一個新的、可測試的假設理論[12];《中國天然藥物》開設“思路與方法”專欄,刊發院士對主題文章的評論,兼具創新性、前瞻性和可讀性。這些新雜志和新欄目的創辦,從一定程度上啟發了受眾的思路,引領了學科發展。
2.2拓展新出版形式,推動成果的立體化記錄
新型論文出版模式包括增強論文、協創論文、數據論文、雙語論文等,展示了傳統學術論文形式以外的其他數據信息,能更充分地表達科研成果,支持創新性與科學性評價[14]。例如,《中國中藥雜志》建議作者投稿時提交因印刷版篇幅和載體限制未能刊發的,能夠進一步說明文中實驗設計、案例分析、理論推導、觀點論證等的補充材料,包括文字資料、數據表格、圖形文件、音頻文件、視頻文件、程序代碼等,這些補充材料與原文內容進行組織和封裝,形成一個有內在聯系的增強論文,通過網刊。鑒于學術數據的創新價值,期刊網絡版開辟專欄數據論文,以支持數據成果的分享、挖掘、利用與再創新[15]。相信許多科技期刊的編輯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同行評議過程中經常能收到來自審稿人的質量上乘的審稿報告,為文章的優劣提供了重要的判斷。同行評議是一種改善科學記錄質量和準確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機制,科技期刊嘗試公開同行評議記錄,將審稿報告納入學術貢獻,實際上也是記錄科技成果的一種方式,以此更好地激勵審稿人,促進學術爭鳴。例如,自2016年1月起向《NatureCommunications》投稿的作者可以選擇發表其文章的同行評議記錄。據統計,2016年《NatureCommunications》有60%的作者同意公開同行評議記錄。相似的計劃也已在歐洲地球科學聯盟的多種學科領域中展開[17-18]。
2.3借助網絡平臺快速出版,爭奪創新成果首發權
錄用定稿網絡首發是一種借助互聯網技術拓展科技創新成果記錄的新方式。2017年10月16日,中國知網了《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CAJ-N)首批網絡首發學術期刊聯合公告,有436家中國學術期刊成為第一批合作出版單位[14]。公告內聯署期刊的學術稿件,一經編輯部錄用和審定,無需確定其后在紙質刊物出版的時間和頁碼,通過電子雜志社審核后,即可在CAJ-N中以網絡首發方式正式出版。這種規范的網絡期刊出版方式更快、更好地確立了作者的科研成果首發權,全面提高了學術論文的傳播效率和利用價值。預印本(pre-print)能繞開期刊出版周期的限制,搶先創新性科研成果,接受同行評議。著名的預印本網站有arxiv、bioRxiv以及repec,中國科學院于2016年推出ChinaXiv。以bioRxiv為例,網站為作者專門建立了許多直接向期刊投稿的鏈接。若期刊與網站達成合作協議,同意網站預發表將不影響文章之后在期刊上繼續發表,這將極大地吸引作者群,更高效地發表創新成果論文。目前與bioRxiv有協議的轉投期刊有《BMCCancer》《Genetics》《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TheJournalofNeuroscience》《Science》等。
2.4優化傳播渠道,提升學術交流效率
萬莉[21]基于Super-SBM和Tobit兩階段模型提出,引用半衰期、機構分布數、出版周期對學術期刊知識交流效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劉嶺[22]指出科技期刊服務的趨勢是與多種網絡技術相融,轉型為面向知識生產活動的服務機構,以此應對學術交流變化。可見,科技期刊若想在科技創新中發揮作用,必須基于用戶需求,從內容、獲取方式、市場推廣等各方面拓寬傳播渠道以提高學術交流效率。從內容角度,盡量保證最新文獻引用的比例;從獲取方式角度,借助微信、官方網站、App等網絡媒體進行傳播,建立知識服務平臺,如《自動化學報》以自動化領域知識本體為基礎,開發文獻檢索、熱點趨勢等知識服務工具[22];從市場角度,與搜索引擎合作進行推廣等,如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與百度合作,推出雜志官網認證,確保用戶指向。所有舉措的目的均為擴大受眾群體,提高刊物的知曉度和利用率,從而切實提升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價值,使科研人員少走科研彎路,拓展創新思路。
2.5優化精準傳播,快速推進創新發展
精準傳播,顧名思義就是根據需求和偏好細分用戶,實現靶向傳播,包括細分用戶、精準推送兩個環節。首先,期刊應細分用戶群體,如《計算機研究與發展》已經積累專業細分的郵件列表4000余個,《ScienceChinaPhysics,Mechanics&Astronomy》(SCPAM),通過作者提供的小同行名單、編委及審稿人、文章參考文獻作者、學術會議參會名單、數據庫查找(WebofScience、arxiv)等方式確定推送客體,再由編輯根據他們的研究方向制作虛擬專題定期推送。精準推送對內容有較高的要求,SCPAM主要運用WebofScience平臺的“RelatedRecords”功能找到本期相關文章進行推送,包括高被引文章推送、主題關鍵詞檢索推送、根據學科代碼細分推送。其他精準傳播方式還包括專家微信群、自媒體傳播等。科技期刊精準傳播實際上是科學研究不斷深入的必然趨勢,從而幫助科研人員精準了解領域動向,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快速推進創新。
2.6增強傳播影響力,把控科技創新成果
對科技成果的把控力往往決定了科技期刊在學術交流中的話語權,從而影響甚至引導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影響力越大的科技期刊往往越容易抓住科技成果,因此如何增強科技期刊傳播影響力值得辦刊人深度思考。朱邦芬院士在“2017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指出,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應該分工合作,一些原創性基礎成果,從國際競爭和影響力角度出發,應該通過英文期刊推送到國際科技領域。而對于龐大的中文期刊,筆者認為應有的放矢做大做強,尤其在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化學、中醫藥等優勢學科領域,集中刊發創新力強的優質稿件,實現期刊品牌效應,再進一步以雙向譯介的方式推動中文期刊的國際化和英文資源的本土化,使科技期刊成為國家創新的重要媒介。CNKI首創并組建中文精品學術期刊雙語數據庫(JTP),目前已收錄期刊130種,旨在精選并翻譯中國頂尖學術期刊,助力中文期刊國際化推廣。
3結語
科技期刊與科技創新密切依存。辦刊人除了要積極發現科技成果外,還應重視科技期刊的出版傳播功能在推動科技創新中的作用。現階段,科技期刊的變革之路迫在眉睫,規模化、數字化、網絡化、國際化辦刊的呼聲不絕于耳,這使得許多辦刊人陷入了迷茫,應從何處入手融入變革,選擇何種發展方向?筆者認為,在參考上述途徑的同時,應結合刊物在學科中的地位,刊物屬性(專業類、綜合類、應用類等),業務特點(聯盟發展、刊網融合進程、主協辦單位優勢等)選擇適合本刊的發展途徑,注重內在質量的提升,緊緊跟隨甚至引領科技創新的步伐,打造學術水平高、影響力強大的科技期刊,站在更高的角度服務于國家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