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會計學期刊的特色與價值,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中國近代會計學的產生和形成,是近代會計制度改革、教育系統和出版機制綜合作用的結果。會計學期刊作為其中重要的學術討論陣地與宣傳媒介,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僅如此,民國時期的中式簿記改良、西方會計思想引入、會計實務討論等也均通過會計專業期刊進行表達、承載和流傳下來。同樣,中國近代會計制度改革的進程亦與會計期刊的創辦、興起而息息相關。或者說,會計學期刊的興辦,是中國近代會計制度改革的一面鏡子。因此,對中國近百年來會計制度、會計學所開展的學科史研究,必然離不開對會計期刊的分析與解讀。本文主要對近代會計期刊產生的時代背景、內容特色予以介紹并重點剖析重要期刊的創辦機構、創辦宗旨與主要內容旨趣。前者讓我們了解近代會計期刊的產生原因,后者則讓我們明確其歷史地位與價值。
一、近代會計期刊興起的背景
中國近代會計期刊是在清末及民國西學東漸、中式簿記改良運動、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創辦與興起的。中國與西方的交流早在明末就已經開始,但在1840年以前,兩者基本是兩種風格迥異的文明體系。鴉片戰爭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也加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有意識地向西方學習,以圖“師夷長技以制夷”,催生了清末以來“西學東漸”之風。但是縱觀清代的“西學東漸”,其目的在于維護舊的封建統治,所以“中學”與“西學”之間的這場論爭更主要的是在圍繞著何為“體”何為“用”進行。一方面,甲午戰敗,民族危亡,有志之士紛紛赴歐美、日本留學,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科學技術。他們將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從當時的國情出發,希望在西學的基礎上探索符合我國本土的治學方法,促成了民國時期強勁的“西學東漸”之風,中國的商業教育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走向近代化。另一方面,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海關、礦業、交通、貿易以及金融,中國傳統的手工業和封建農業受到破壞,封建經濟體系日趨瓦解,重農輕商的傳統思想在西方工業文明傳入的背景下遭受重創,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提出實業救國的主張,中國自辦機器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形成。隨著近代機器生產的迅速推廣,中國傳統的簿記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近代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時代也在呼喚著傳統簿記向近代會計的改良。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批具有留學背景的人接觸了西方商業思想和會計科學,甚至有人專門出國去學習商業和會計,加上清末官方主導的商科會計教育,國內已經有一大批熟悉、接受西方會計思想的學者,隨著國內民族資本主義商品及經濟的發展和新式會計學理論的廣泛傳播,他們提出了利用西式會計思想改良中國傳統簿記的主張,即會計改良運動。如1905年湖北官書局出版的《連環帳譜》一書的作者蔡錫勇,不但曾留學日本,還曾作為清代外交官出使美國、秘魯和日本。在游歷中,蔡錫勇目睹了意大利的借貸復式記賬法,其法既治國用,又理家計,蔡氏回國后即以此原理為藍本,“參以中土要理”,終成國內第一部改良中式簿記的著作———《連環帳譜》。該書將賬戶借方譯為“該收”,將貸方譯為“存付”。其記賬要領是:“凡貨物出入經我手者,必有來歷去處,我該收即彼存付,彼該收即我存付”,從而構成收付、存該的連環,收付之結果與存該之結果也必相連環,故稱“連環帳”。一個時期會計制度對會計理論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末以來,政府層面已經意識到中國傳統簿記方式的局限性,為了促進本國實業發展,清政府頒布的《大學學堂章程》《高等學堂章程》等開始將商科納入高等教育體系中來,甚至開辦專科層次的高等商業學堂,以期達到培養實業發展急需的新式會計人才之目的。辛亥革命之后,國民政府為了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企圖效仿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經濟制度,通過改良政府會計工作,達到挽救政府財政危機的目的。1914年10月,國民政府頒布了《會計法》及一系列會計制度;會計專業化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1918年,北洋政府擬定并頒布了《會計師暫行章程》,對會計行業的從業資格和職稱認定進行了規范化規定。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了《會計師條例》,重新對會計師從業資格和取得途徑進行了規定。在新的會計制度引導下,會計教育事業和專業化的會計學術團體得到迅速發展,不但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批專門的商業學校,致力于培養商業、會計、審計專業人才,而且公立的高等院校也紛紛開設了商科或者會計學,“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會計教育學體系開始建立起來”(李飛和陸鯤鵬,2017),新式會計人才培養進入了科學、規范、普及的階段。隨著會計人才教育的快速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會計改良運動的開展。正是在上述背景的綜合作用下,民國時期會計學期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了。
二、近代會計期刊的基本生態
據有關近代中國中文期刊目錄記載和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重要館藏機構檢索,筆者通過梳理現存54種近代會計學期刊,時間跨度自1926年始至1948年止,前后跨度23年。這些會計學期刊按照出版或者主辦主體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五種類型:一是由地方會計學會(協會)創辦的雜志(期刊),如上海會計師公會創辦的《上海會計師公會會刊》(1926),中國會計學社主辦的《會計季刊》(1935),重慶中華計政學社主辦的《計政季刊》(1940),云南會計學會主辦的《會計》(1941);二是公辦高等院校會計系或專門的商業、會計高等院校所創辦的學術性期刊,如國立東南大學分社上海商科大學會計學系主辦的《會計學雜志》(1926),國立中央大學商學院主辦的《國立中央大學商學院叢刊》(1927),暨南大學商學院出版的《會計學報》(1928),復旦大學會計系出版的《會計系刊》(1934);三是民間會計教育機構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如上海立信會計學校同學會主辦的《會計季刊》(1931),徐永祚會計師事務所附設會計人員訓練班同學會主辦的《徐永祚會計師事務所附設會計人員訓練班同學會會刊》(1933);四是各地會計師事務所出版的學術期刊,如上海徐永祚會計師事務所出版的《會計雜志》(1933),上海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出版的《立信會計季刊》(1933)、《立信月報》(1936),廣西會計人員養成所主辦的《會計匯刊》(1935),重慶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出版的《立信會計月報》(1941);五是專門出版機構主辦的會計類學術期刊,如重慶會計讀物社主辦的《會計讀物》(1942),中國會計學社上海分社出版委員會主辦的《現代會計》(1947),中國會計學社天津分社出版委員會主辦的《會計知識》(1948)等(如附錄表1所示)。就近代會計學期刊的出版地而言,主要集中于上海、南京、廣州等大城市。上海是我國近代經濟起步最早的城市,外貿貨物的埠集聚散運轉不息,外商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最為迅速。因此,外國先進的思想也在上海最先流行起來,近代的會計革新運動也最先在這里產生,不但在銀行、商業等領域的會計實踐中最先接受了新式賬簿組織和賬簿格式,專業化的會計師事務所、會計人才培養機構也最為集中,這直接導致上海地區關于會計革新理論的學術討論也最為激烈。“對于介紹西洋學術,改進中國文化和一切研究社會、政治、經濟種種問題,都是利用雜志為發表討論的中樞。”(譚卓恒,1935)因此這一時期上海地區的會計學期刊種類最多,先后有《會計學雜志》《上海會計師公會會刊》《會計學報》《立信校刊》《會計月刊》《會計季刊》《會計雜志》《立信會計季刊》等18種。隨著會計改良運動的不斷深入和會計學教育的廣泛開展,以及抗戰形勢所迫,高等教育向武漢、重慶、云南等地播遷,會計學期刊的創辦也在南京、重慶、桂林、昆明、廣州、天津、青島、梧州等地逐步擴散開來。
三、近代會計學期刊的旨趣內容
一個時代的文獻有一個時代文獻的特點。近代會計學期刊出現、興起的原因,直接決定了其辦刊宗旨與內容。不同的會計學期刊,又各有差異。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改良中國會計,介紹國外會計學說。近代以來,雖然中國政局動蕩不已,但是伴隨著舊的傳統封建經濟體系的瓦解和新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國的經濟理論也迎來了一個輝煌發展的階段,改良中式簿記,介紹、傳播西方先進會計思想成為這一時期會計學發展最為顯著的特征。最早提倡會計改良運動的先驅式人物之一、著名會計學家徐永祚先生一生致力于會計改良與教育事業,他不但創辦了以他姓名命名的會計師事務所,親自投身到企業改良會計核算方法的實踐中來,而且通過創辦會計補習學校,致力于培養新式會計人才,以達到持續推廣中式簿記改良事業之目的。1931年,徐永祚會計師事務所又聯合中華會計學社創辦了《會計雜志》,并親自擔任編輯兼發行人,直至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共出版發行48期。該雜志以“改良中國固有會計制度”和“介紹各國最新會計學說”為目的,以推動會計學術發展為基本宗旨。該刊物緊跟當時發起的改良中式簿記運動,刊發了眾多優秀的會計專業論文,學術質量較高,深受會計學界以及工商界人士的歡迎,“有力地宣傳和推動了中式簿記改革運動,也對會計教育的普及和會計實務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飛和陸鯤鵬,2017)。著名會計學家潘序倫先生是近代以來較早參與并推動會計改良運動的另外一位開明人士,他所主持的上海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以“改革我國會計制度為己任”(潘序倫,1936),除開展會計業務之外,還于1928年開設立信會計學校,培訓會計人才,編纂《立信會計叢書》,傳播先進會計思想,討論會計學術問題,形成了開辦會計教育專科學校、會計師事務所,出版會計學術刊物“三位一體”的立體模式。由該會計師事務所主辦的《會計季刊》《立信會計季刊》均刊載了大量關于會計革新問題的理論探討文章,對于會計改良運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第二,宣傳會計制度改革方案。會計制度涉及如何科學管理國家財政的問題,歷來受到政府重視。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掌控的北洋政府為了擺脫所面臨的財政危機,于1914年進行了構建會計管理組織、推動會計立法、推行形式會計方法等一系列會計改革,建立了較為合理的政府會計制度。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于1935年廢止了北洋政府的會計制度,并于1936年7月推行新的《會計法》,強化了政府對會計進行控制的思想,突出了會計規范,構建了科學化、嚴密化、系統化的會計核算體系。為了宣傳、貫徹新的會計制度,一些會計學期刊便承擔了宣傳討論新的會計制度的重任。如國立中央大學商學院叢刊第六期為《會計學專號》,專門刊發著名會計學家、國民政府會計委員會雍家源先生的《中央會計總報告之意義及其應有之內容》一文,分別從會計制度的政治功用、研究會計報告表冊的重要作用、編輯會計報告的取材與編制原則中央總會計報告的對象與內容等內容,對政府會計改革進行宣傳推廣。創刊于1939年1月的《公信會計月刊》以“發揚會計學術”為宗旨,尤其對會計制度別有關注,呼吁讀者對當地政府最近頒布之法令,凡關于會計及稅務者及時賜稿,并刊發了《論計政法規》《浙江縣總會計制度》等一系列相關文章(公信會計月刊編輯部,1940)。江西省會計人員訓練班泰合同學會會計學報編輯委員會編行的《會計學報》在發刊詞中明確提出:“我國創始主計制度,從民國二十年開始……全國推行這種制度雖說有了基礎,不過在實質方面問題還多……社會上一切思想、認識、習慣都跟不上”(陳其祥,1943),所以號召會計從業人員承擔起責任,從理論上構建起主計制度的理論體系。該刊還刊載了胡采文的《論加強推行計政制度》一文,論述了政府采取超然計政的優點及其對改善國內財政狀況的作用。廣西省會計人員養成所編纂的《會計匯刊》也將宣傳會計制度改革作為主要內容,刊發了《廣西省總會計制度》《民國審計制度》《廣西省金庫會計制度》《廣西省銀行現行會計制度》《廣西省營業會計制度》等一系列國家和地方會計制度的文章。第三,進行會計理論探討。近代以來的中式賬簿改良其本質是愛國知識分子在吸收借鑒國外先進會計學思想基礎上對中國傳統會計體系的改良。因此,為了推動會計改良運動,會計學學者大力譯介國外先進的會計理論,開展會計學思想研討,成為這一時期大多數會計學期刊的主要內容。當時影響較大的上海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主辦的《會計季刊》,就刊載了許多關于會計學理論的研討性文章,如該刊物的主要創辦人潘序倫撰寫的《營業稅的征收和資本額的計算》,會計學家王澹如撰寫的《機要總賬述要》等均屬對重要會計問題的討論。正誼會計師事務所附設正誼會計編輯社編輯的《正誼會計月刊》也以開展“會計學術上之探討,內容以介紹會計學理,闡明簿記知識,經濟常識及財政學術”為辦刊宗旨,所以其刊載的文章也多為《遺產評價問題》《折舊計算法》《電影院業會計制度》《商業賬簿在法律上之重要性》《原始憑證與記賬憑證之區別》等會計學基本理論與學術問題。第四,發展會計教育,培養會計人才。在改良中式賬簿與完全引進西式會計科學討論的過程中,傳統的簿記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經濟發展需求成為客觀事實。因此,培養新式會計人才既是公辦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共同目標,也是會計改良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公辦教育主要通過短期培訓學校、專門學校會計教育和高等學校會計教育培育會計專業人才,私立會計教育則主要是民間會計教育專家和私立會計教育學校開展人才培養。但是,不管是公立教育還是私立教育,均把創辦會計專業學術刊物作為培養人才、傳播會計學術信息的重要途徑與方式。如廣州大學計政訓練班編發的《廣大計政》,刊發的就主要是當時授課教師的相關講義,如陳炳權主講的《審計之任務》和《中國計政制度》,高永康主講的《學校會計制度》等均經學生整理后,刊載于此刊。上海立信會計專科補習學校發行的《立信校刊》也刊載有主要課程的授課講義,如1948年4月,該校聘請管錦康主講《會計學之新趨勢》,后經學生整理,以若干獨立標題刊發于此刊。此外,會計人才培養機構為了傳播教學信息,擴大招生影響,還會利用會計學期刊刊發當時的校風校規、教育簡訊、校友名錄等信息,以增強會計教育機構與社會民眾之間的信息溝通。第五,近代會計實務分析。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除了對會計理論的學術研討、會計思想的傳播之外,對于具體會計實踐問題的探討,也是大多數近代會計期刊的重點關注內容。如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編纂的《立信季刊》刊發的《查賬報告及工作底稿舉例》《查賬標準程序之擬定》《紡織廠成本會計概要》,《會計雜志》刊載的《呆賬問題及其會計處理法之研究》《決算表之審查手續》《標準資金負債表之建議》《標準損益計算書之建議》等均屬此類。
四、近代會計期刊的價值
對于任何一個學科來說,學科史都是本學科的重要研究內容,會計學史同樣如此。從實踐來講,中國的會計活動從200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這也是會計學界公認的。但是中國古代會計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師徒相受,代代相傳,而且不同的從業人員之間記賬方式沒有統一標準,加之受中國封建社會中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影響,中國古代社會中關于會計的專門史料并不豐富。已知的會計史料主要散落于正史的《食貨志》中,相對比較專業的會計著作《元和國計簿》《會計錄》《光緒會計表》等少之又少,這就為會計史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近代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均發生了劇烈的變革。現代意義上的會計學就是在這種巨大變革中逐步產生、發展起來的。一方面,這一時期無論是政府層面的會計制度改革還是近代會計學早期奠基人所進行的理論探索,“值得總結的經驗最多,也直接影響著我國會計后來的發展”(付磊,2008);另一方面,這一時期雖然時間跨度不長,但是相對于中國古代社會而言,會計學發展卻極為迅速,有關會計學發展的史料也幾倍于前。會計史料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會計學相關圖書、報刊、檔案等。與圖書、檔案資料相比,近代會計學術思想的討論與傳播更多記載于會計學期刊之中,因此,近代會計期刊對于學科史的學術價值是無可替代的。但是,受當時社會環境影響,很多近代會計期刊都是隨辦隨停,保存下來的種類和數量均屬稀少。隨著時間的遷移,近代文獻的數量也在日趨減少,即便存世的文獻資料也往往因時間久遠被歸為歷史文獻,加上民國文獻本身酸化破損嚴重,不便于學者利用,導致近代會計學史的研究一直深受資料不足的困擾(羅國輝,2017)。20世紀90年代,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與中國會計學會聯合編輯了《中國會計史料選編———中華民國時期》,收錄1912~1949年間檔案史料300余件,內容包括民國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預算、決算、稅收、審計、公庫、出納等,為近代會計史研究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檔案資料。2012年1月,“民國文獻保護計劃”正式開始實施,有關民國文獻的普查、整理、研究、出版與數據庫建設逐步有序推進,專題化民國文獻整理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這一過程中,近代會計學期刊史料的整理,如能早日問世,必將對中國會計發展史尤其是民國會計發展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