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術期刊的倒逼轉向與自我救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學術期刊是科研成果集中記錄和交流傳播的基本載體,也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然而,隨著中國學術期刊運營市場化、學術商品化、評價功利化、監管虛空化等傾向,中國學術期刊出現倒逼轉向和自我救贖。
1學術期刊的倒逼轉向
1.1制度逼迫
2015年8月18日,主持審議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指出學術期刊是“雙一流”建設的孵化器。2015年11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5部委聯合《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科協發學字〔2015〕83號)》,學術期刊是原始創新的重要平臺。2015年12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4號),健全激勵創新的學術評價體系和導向機制。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簡稱“兩辦”)印發《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通知(中辦發〔2018〕6號),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誠信情況的評價退出機制。2018年7月3日,“兩辦”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加強事前事后監督評估。在學術期刊管理歸屬上,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新聞出版管理職責劃歸中央宣傳部。
1.2競爭逼迫
ScienceCitationIndex(簡稱SCI)和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簡稱SSCI)等國外索引數據庫建立的初衷是對科研成果進行多方位的評價研究,從影響因子校對學術期刊的排名,以此進行績效評價,從而評判學術水平,已成為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甚至擁有權威地位。中國現有的學術評價體系中,SCI/SSCI等期刊在項目申報、項目驗收、績效考核、職稱評定、榮譽評選等政策中出現了過渡神化,越來越成為中國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衡量其基礎研究實力的評價標準,甚至出現“唯SCI/SSCI論”的現象,使得其對優質稿源的競爭成為我國學術期刊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同時,國內部分科研工作者為了彰顯自身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刻意并片面追求自身及其研究成果的國際化,大量高質量的原創成果和優秀成果紛紛轉化為英文論文涌入SCI/SSCI期刊,其中大量期刊的影響因子較低、影響范圍有限。LetPub《2017年中國高校發表SCI論文綜合排名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科研人員發表SCI論文已達33萬余篇,僅次于美國位居第二。國外SCI/SSCI期刊對國內科研工作者優秀成果“襲奪”直接推動了針對中國科研工作者的“吸血期刊”和“掠奪者雜志”,致使論文造假灰色產業鏈呈現“職業化”,撐起了中國論文大國的虛假繁榮。同時,也造成了國家巨額科研經費的外流。而中文期刊論文服務國家實踐發展需求的學術價值和認可度被嚴重低估,嚴重沖擊了中文期刊的可持續發展。應盡快改變現行的唯SCI/SSCI衡量科研能力的扭曲現實,改革學術成果認定和“學術帽子”評選,從重視期刊級別與影響因子轉向重視基礎科學論文的原創性、科學性、創新性和應用科學的社會效應、文化效應和經濟效應等應用評價[2]。
1.3自我逼迫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得學術期刊“學術把門人”角色開始發生從編輯向算法的轉變,從而支撐了新型社交平臺的泛濫。為了迎接大數據之大變局,學術期刊必須改善編輯隊伍的學科結構、學歷結構和能力結構,倡導專家學者參與學術期刊方向確定、主題策劃、內容審議等重大活動,突出中文學術期刊在傳播過程中的技術優勢,讓中國學術期刊在展現中國科研工作者的思考與研究中更加強調對重大和重要的經濟問題、科技問題、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的探索,打造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理論、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和新模式,引導國際學術界研究、討論、傳承與傳播中國道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甚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2學術期刊的自我救贖
2.1制度改革
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學術期刊面臨的倒逼轉向顯然受制于中國學術深化發展或自我重塑過程中的利益轉移和矛盾轉嫁,具有鮮明的中國特征。《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科協發學字〔2015〕83號)指出國家創新體系中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還不夠清晰,科研質量等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切實落實“三評”改革,堅持中國自辦中英文學術期刊對中國重大和重要科研成果的首發作用,大力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各類各層次的公共資金資助的原創成果和先進技術優先在國內期刊上發表,以便于國內學術界和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地獲取和利用。在學術話語層面上,中國學術期刊應堅守學術創新的使命,強化和落實中國特色學術理念,增強中國學者與國外學術界進行對話的能力、提升應對西方話語干擾的能力、激發反抗西方學術殖民的能力,增強世界對中國和中國學術界的認知。
2.2職能改革
在國際關系和國際環境急劇變革的時代,中國學術期刊和學者擔負起挖掘中國道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所提供的學術議題、提升期刊的議題設置權,把握時代要求、關注現實問題,重視現實問題和基礎科學研究的長遠意義。中國學術期刊自身要切實落實編委會的職能與職責,把編委會從“虛空化”與“行政化”轉向“實心化”與“學術化”,把“兩端一微”等新媒體技術與學術期刊的優質稿件、特色欄目結合起來以突出刊物特色、增強期競爭力和影響力[5],扭轉自我矮化的落后僵化思維,推動期刊由傳統紙質出版向富媒體出版、由文獻生產者向學科與社會集成型知識服務提供平臺的兩大根本性轉型助力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3結論
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對學術期刊革命性的影響已經顯現。中國學術期刊出現了運營市場化、學術商品化、評價功利化、監管虛空化等傾向,致使中國學術期刊出現了“雙一流”建設、“三評”改革以及劃歸宣傳部統一管理的制度逼迫,SCI/SSCI對國內科研工作者優秀成果“襲奪”的競爭逼迫,傳承與傳播中國道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甚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自我逼迫等倒逼轉向。中國學術期刊要想向世界展示中國力量、增強世界認知并提升國際影響力,應從堅守創新使命的制度改革和設置中國議題的職能改革上進行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