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術合作與學術影響的關系,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學術期刊作為國內外各領域學者發表最新成果、開展學術討論、進行學術交流和傳播學術影響力的重要平臺,在學術共同體內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學術期刊中的學術論文也是學術成果產出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為了從整體上研究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學術合作情況及其歷史演化,本文采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構建的中國人文社科科學期刊引文數據庫收錄的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產出的統計數據源。從2000年至2014年,該庫共收錄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術期刊794種,收錄學術論文183萬余篇,涉及作者267萬余人次。由于該數據庫在建設過程中會根據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學術規范動態調整該庫的收錄期刊范圍,該庫中歷年的期刊數量和論文數量會有小幅波動,因此下文在研究學術合作時,為了便于對比研究,主要采用學術合作率指標進行分析。從整體來看,2000-2014年,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的作者合作率為32.37%,機構間的合作率為12.02%。分年度來看,論文作者合作率從2000年的22.28%上升到2014年的40.37%,提升了18個百分點,年均增長率達4.34%;在機構合作率方面,論文的機構合作率從2000年的7.27%上升到2014年的14.73%,保持上升態勢,其中2008年的機構合作率最高,達15.55%,年均增長率為5.17%,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近些年的學術成果產出方面,學術合作率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通過學術合作來促進學術成果產出與創新,學術合作已經成果促進學術產出和提升學術創新力的重要方面。為了更加清晰的研究和對比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學術合作特征及其演變,本文采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4)》中的期刊分類標準[23],將該庫中790余種學術期刊分為包含“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冶在內的23個學科大類,并重點對除綜合性學科期刊之外的22個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合作情況進行對比研究。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各學科的學術合作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從2000-2014年的學術論文合作情況來看,心理學的論文作者合作率與機構合作率均最高,分別為86.52%和40.35%,文學的論文合作率最低,其作者合作率為10.91%,機構合作率僅為3.71%,從學科內部來看,2000-2014年間語言學的作者合作率變化幅度最大,其次為民族學與文化學和哲學,其作者合作率在這15年間的年均增長率均在6%以上,特別注意的是,法學學科在過去十年間的作者合作率呈下降趨勢,年均降幅約為0.59%,這一現象值得深入分析。此外,在基于論文作者所在地區的地區合作率方面,相比而言,體育學的地區合作率最高,達12.44%,其次是心理學,其地區合作率為11.20%,統計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的地區合作率也相對較高,約在4%左右,其余學科地區合作率相對較低,均在3%以下,這一指標表明這些學科在不同地區間存在一定的互補或相對比較優勢,其他學科的作者合作率較高但是地區合作率較低,表明這些學科主要是地區內作者之間的合作,學科研究優勢比較集中,集聚性明顯,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地區的研究優勢也在逐漸變化,有關這一問題將在后面詳細探討。通過對比22個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大類的論文作者合作率和機構合作率可以發現,人文類學科的學術合作率一般低于社科類的學術合作率,這也充分反映了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學科特性,社科類學科的學術研究和創新相對人文類學科而言更加需要學術交流與合作,其學術創新更加依賴于不同學者或不同機構間的學術交流,相關部門在進行科研管理和學科資源配置中需要針對特定的學科開展相關的規劃和部署。
從宏觀層面來看,學術合作可以使合作者之間在資源上優勢互補、在思想上互動交流和互為促進,從而可以激發出更加廣闊的研究視角、更加多維的研究思路、更加新穎的研究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學術合作對于科學研究與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單篇學術論文來說,其學術質量與學術影響較難以測度,但是從刊載論文的期刊整體來說,論文的學術質量是期刊學術質量與學術影響的根本保障。因此,本節對期刊的學術影響與期刊刊載論文的學術合作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揭示學術合作與學術影響間的關系。基于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的期刊評價結果,該報告將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進行了分級評價,從社會各界的反映來看,其評價結果中核心及以上級別的期刊其學術質量與影響普遍高于一般期刊,以此為前提,本文將從統計學的角度出發,對期刊學術合作情況與學術影響間的關系進行研究。首先,將該報告中的733種學術期刊分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兩類,并采用其評價時間段內的論文數據為統計樣本,通過對期刊所刊載論文的學術合作情況進行計算進而得到期刊的合作論文比,并采用SPSS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的學術合作率進行統計分析,從而揭示學術合作與學術影響間的關系(表1)。在T檢驗的結果中,p值(雙側sig值)分別為0.012、0.000和0.002,均小于0.05,說明統計樣本中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的兩組數據的學術合作指標平均值有無明顯差異,從該結果也可以看出,期刊的學術合作率與期刊學術影響力之間在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在作者合作率、機構合作率和地區合作率指標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且核心期刊中學術合作論文所占比例高于非核心期刊,學術合作對學術研究與創新能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學術合作能促進學術影響力的提升。其次,結合學科特征來看,通過對比各個學科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的學術合作指標,可以發現合作指標在不同學科內的作用也不盡相同(表2,截取部分進行展示)。其中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圖書情報學等學科的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在學術合作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可以認為這些學科的學術影響與學術合作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考古學、歷史學、文學、藝術學、馬克思主義學科等學科的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在學術合作方面表現無顯著差異,從上文合作率指標的計算結果也可以看出這些學科更多的是以獨立研究為主,此外,法學的作者合作率、社會學的地區合作率、語言學的機構合作率等學科的部分指標上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存在顯著差異。從該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不同學科的學術合作率不同,其對該學科的學術影響也不盡相同,針對不同學科學術影響力的分析與評價,應采用不同的指標體系來進行度量,同時管理部門對不同學科的支持也應該采用不同的手段,以便于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科活力,促進學術創新與發展。